央視首頁 > 經濟半小時 > 近期報道
2003:中國的責任和機遇((2003年01月28日 22時11分)) 

    2002年年底,世界銀行連續發佈報告,對全球經濟發出預警,並將美、日、歐盟等發達地區200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3.3%調低到2.1%。與此同時,世界銀行卻把中國看作2003年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最大“亮點”,預測中國經濟仍將保持7.5%的高速增長。

    2002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獨領風騷,不僅中國人自豪,也引起了我們鄰國的關注。最近,日本政府公佈了一個重要文件:《21世紀日本外交基本戰略》。文件提到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對日本會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這可以説是“中國機遇論”。為什麼日本政府現在會提出這種看法?《經濟半小時》聯絡到了新華社駐日本記者樂紹延。

    
日本:中國機遇論


    主持人:樂紹延你好,我們知道最近日本國內出現“中國機遇論”這種説法, 具體情況是怎麼回事?

    新華社駐日本的記者樂紹延:更多的人認為,中國的發展對日本來説是一種機遇,其中包括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去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就明確提出,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日本來説是一個機遇,而且他後來同美國總統布什的會談中也再次重申了這一觀點。特別應該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財務省去年6月24日遞交的一個報告,名字叫《關於亞洲新經濟展望報告》。這份報告很多人把它稱之為日中經濟展望報告,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這份報告90%左右談的是中日經濟關係問題 。

    主持人:那麼這份報告是誰寫的?它的核心內容又是什麼呢?

    新華社駐日本的記者樂紹延:日本財務省組織了19名日本比較有名的專家學者組成了一個調研小組,經過了大約6個多月的調查研究,這份報告長達211頁,是很厚的一本書。報告説中國對日本出口産品價格還不到日本國內生産總值的1%,這麼小的比例,怎麼可能對日本經濟造成重大打擊?特別是去年中日之間貿易額已經超過了900億美元,而且日本在華投資的企業盈利大幅增加。現在日本很多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收益成了企業重要的利潤來源 。

    主持人:這份報告提出應該把中國看作是一個機遇,日本的企業對此有什麼看法?

    新華社駐日本的記者樂紹延:日本的很多企業都認為這個報告是有道理的。日本對華投資企業截至2001年底已經達到了22400家,到去年9月份,有預測認為大概達到24000家。這些企業中間包括了幾乎日本所有的著名企業,比方説豐田汽車公司、本田公司、索尼、松下、東芝、日立等。幾乎所有著名公司都在中國有投資,而且根據日中貿易促進機構的一個調查證明,(這個報告是去年12月發表的,)在中國投資的企業中,有82%的企業贏利,日本有許多大公司進一步加強了在中國的投資戰略,增加在中國的投資。

    通過樂紹延報道,我們知道日本非常重視中國這個大市場。在中國投資的日本企業70%都在贏利,這對中日兩國都有益無害。國際資本聚集中國,就是看中了這裡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市場受益的外資企業有很多,我們《經濟半小時》的記者專門調查採訪了兩家進入中國已經10年的美國大公司--麥當勞和摩托羅拉。

    
外資回報豐厚


    這個黃色的“M”對大家來説並不陌生,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快餐連鎖店麥當勞的標誌。近日麥當勞宣佈37年來首次出現季度虧損,並將在今年關閉全球175家分店。但是這絲毫不影響麥當勞在中國的發展。自1990年在深圳創辦第一家分店起,目前麥當勞在中國已經擁有了550多家分店。對此,曾經參與過創辦麥當勞北京第一家店的陳清慧的感受最為深刻。

    北京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清慧:在92年的時候我已經在北京幫他們開第一家店,在十年前的那個時候,我沒有想到在十年內北京發展到88家,這個速度在整個麥當勞系統是從未有過的。

    僅在2002年,麥當勞就在中國新開了123家分店,儘管面對麥當勞全球生意比較蕭條的狀況,2003年麥當勞也只計劃在全球新增600家分店,但佔其中1/6比重的100家店就將開在中國市場。

    北京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清慧:除了美國以外,我們是排行在第七位,無論是在店數也好,或者是在經營的方面,總體的我們是排在第七位,這也顯示出我們在這個市場的潛力。

    同樣以英文字母M開頭,在中國投資的還有另外一家公司,它就是在中國手機市場上佔有大約30%份額的摩托羅拉。2002年摩托羅拉中國的銷售收入是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佔據了摩托羅拉全球去年總銷售收入267億美元的近1/5。

    摩托羅拉總公司副總裁兼個人通訊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盧雷:這個數字在全球來講是非常大的一個數量,非常大的一個比例,所以在手機上,目前可能這個數字基本上也是在這個位置。

    在摩托羅拉工作了近十年的盧雷用幾個數字向我們説明摩托羅拉在中國的發展。1987年摩托羅拉進入中國市場,1992年在天津建廠,在中國的投資從最初的1.2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37億美元,成為中國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這一點在摩托羅拉美國的公司總部也受到高度關注。

    摩托羅拉總公司副總裁兼個人通訊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盧雷:我記得每年幾乎在每個會議上,在任何一個會上都能聽到,只要是全球的會上中國都是被提起,這個是非常不容易。以這些數字來看,整個公司不但認為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而且對中國是非常有信心的。

    在中國投資成功的外國公司遠不止麥當勞和摩托羅拉兩家。目前,全球500強企業中,已經有400多家來華投資。2002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超過500億美元,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而美國《財富》雜誌不久前公佈的調查也表明,92%以上的跨國公司考慮近年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各公司爭相進入的一個大市場。

    雖然目前中國經濟僅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8%,但超過7%的增長速度,使它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5%。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能長期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對全世界都具有積極意義。

    
糧食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民以食為天,特別對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大國,糧食生産是保證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2002年儘管中國加大了退耕還林的力度,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減少2%。但全國糧食平均單産每公頃增長3%,糧食總産量仍達到4.571億噸,增産448萬噸,增産幅度達到1.0%。這麼多糧食能不能維持中國經濟的增長?《經濟半小時》的記者採訪了長期致力於研究中國農業問題的國務院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先生。

    陳錫文先生告訴記者,民以食為天,老百姓能不能吃飽飯,穿暖衣,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一直是備受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應該説從九十年代後期以後,這個對於中國人來講食品的數量問題、供求之間的數量矛盾基本上是解決了。

    陳錫文指出,世界關注中國的糧食問題,是因為中國的人口多,相對來説耕地顯得比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的産量。並且每年我國經濟建設需要佔用一部分耕地,在建設佔用耕地最多的一年1992年,達到了1200萬畝,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我們現在大概每年徵佔的耕地大概在200到300萬畝左右,而且我們還新開墾一些耕地在補充。

    陳錫文同時也告訴記者,耕地數量的減少並沒有減少我國糧食的産量。從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我國糧食總産量大概是3億零500萬噸,到了1998年,糧食總産量達到了5億1200萬噸。20年的時間糧食總産量增長了68%,而在這20年,中國人口的增長將近40%。人口在增長,但我國的糧食增長比人口增長要快得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我們搞農業的同志都知道,這幾年基本上是糧食供過於求,我們庫存的糧食非常充裕,整個倉庫的糧食就總量來説,大概在2億5000萬噸左右,比全球的一年糧食交易量還要多。

    除了糧食的産量,陳錫文還從糧食的價格方面對中國目前的糧食生産穩定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陳錫文手裏的這張曼谷大米離岸價格歷史走勢圖上清晰地顯示,從1996年至2002年9月,國際市場上的大米價格一直在持續走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去年的糧食出口大概達到了1000萬噸上下,而糧食的進口只有70萬噸左右。

    陳錫文告訴記者,從1995年至今,中國的糧食進口量一直小于出口量,只要中國糧食充裕,世界就不會有糧荒,世界糧食價格就不會發生大幅的震蕩。中國作為一個大的農産品生産國、消費國,對整個國際農産品市場都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我覺得中國保持住自己農産品市場的穩定,實際上最終起的結果就是能保證全球的農産品市場的穩定,而全球的農業穩定對全球經濟增長,甚至是社會穩定都會有積極的重要作用。

    中國不但解決了糧食問題,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的貧困人口也逐漸減少。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總數中,中國所佔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28.2%下降到1998年 的17.8%,對消除全球貧困起到重要作用。當然,穩定發展的中國對全世界所盡到的責任和貢獻還遠不止這些。這一點,從5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就可以看出來。

    
世界在中國尋找機會


    從事貨幣金融研究30多年的王國剛,一直關注著中國邁向國際市場的進程。王國剛告訴記者,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時,在很多危急時刻履行了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職責最有力的佐證就發生在5年前。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王國剛:97年東南亞危機以後,當時國外好些人就在講,中國人民幣應該貶值。那麼我國從國際經濟這樣大環境中出發,提出人民幣不貶值。

    1997年7月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讓當時中國周邊的一些東南亞國家紛紛出現了貨幣市值急劇下滑,人民失業、企業破産的恐慌在這些亞洲國家蔓延。由於中國從1994年起實行匯率並軌後,由政府對資本項目實行監管,因此中國幸運地躲過了金融風暴,然而卻躲不過風暴帶來的影響。

    在1998年的華東交易會上,中國的貿易廠商們已經開始失去東南亞的客戶,從市場需求來看,人民幣貶值對貿易而言這些廠商在短期內能夠提高出口額。而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堅決的。

    堅挺不變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僅讓國人不曾想到,而且讓世界各國始料未及。中國用自己的利益換來了其他國家的經濟穩定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王國剛:如果我們僅考慮中國的利益,人民幣不貶值一年大概損失幾百億,許多廠商沒法經營下去,一批工人下崗。我們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考慮國際市場的秩序,我們可以貶值。但是這樣做下來誰都沒有好處,可以這樣説,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等,南亞這些國家將陷入進一步的危機當中。

    王國剛告訴記者,中國的做法體現的就是中國對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職責,而當時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貢獻還遠不只這些。

    1997年8月13日,討論援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東京會議結束兩天后,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代表中國政府表示,中國將出資10億美元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泰計劃,遭受到金融風暴襲擊的中國香港也做出了同樣規模的承諾。

    王國剛向記者表示,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的承諾還不斷地體現在了中國在推進東南亞自由貿易區、建立反洗錢法律法規等諸多方面。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1-9月,中國就從亞洲進口1354.6億美元,同比增長23.8%,菲律賓、泰國、韓國等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將近成倍增長。在經濟互補中,作為去年全球引進外資的第一國,中國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王國剛在採訪中還表示,中國經濟一直以各國共同受益共同繁榮為目標,雖然市場競爭避免不了優勝劣汰,但最終會達到國際社會共同發展。中國在維護國際經濟環境和全球發展上始終盡職盡責。在這方面,經濟統計數據簡單明了,又最能説明問題,我們採訪了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他用數字證明了中國的作用。

    
數字説明中國經濟


    主持人:近五年來,我們中國在維繫人民幣的穩定、抵禦金融風險的動蕩的方面表現出了比較卓越的調控能力,這種能力它到底是來自於何處呢?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這種能力應當説是源於我們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五年來,我們的國內生産總值是以年平均7.7%這樣的速度在迅速增長。去年我們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了102398億元人民幣,突破了十萬億大關,我們的外匯儲備也達到了2864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主持人:你認為中國經濟目前的這種增長態勢能夠持續多長時間?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對於中國經濟這種持續、快速增長能夠持續多久,我想主要要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的基礎,或者説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是什麼。我們有13億人口,我們有很大的經濟迴旋餘力,所以從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上看,內需仍然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中國經濟這種持續增長的狀況會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主持人:中國經濟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它的運行效率有什麼樣的變化?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我想我們看中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的話,我們首先要看中國的財政狀況。我們的財政應當説五年來,每年基本上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去年我們全部工業實現利潤達到了56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6%。

    主持人:現在我們都看到,國家財政富了,企業的利潤高了,老百姓的收入是不是也水漲船高了呢?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去年我們城鎮人均收入7720元,同比增長13.6%,農民達到了2476元,同比增長4.8%,城鄉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較好的增長。

    主持人:那麼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周邊的國家,對整個國際社會的經濟發展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現在世界上,相當數量的跨國公司紛紛到中國投資,跨國公司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中國充裕、廉價的勞動力相結合,從而為全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改善了全球供給結構。另外一方面,由於中國經濟的生機勃勃,現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地區)它們應當説是增長乏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新的和更多的需求,從而刺激整個世界經濟向良性方向發展,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復蘇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信心。

    2002年全球經濟深受通貨緊縮的困擾。美國、日本、歐盟三支主要經濟力量市場不振,持續低迷。而世界各國經濟學家們在預測2003年全球經濟前景的時候,紛紛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中國,把中國看做是一支越來越重要的力量。他們怎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半小時》採訪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FM)駐華首席代表大谷一朗。

    
IMF官員評價中國經濟


    主持人:你好大谷先生,你在中國有多長時間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大谷一朗:我1999年夏天來到中國,所以我在這裡已經有3年半了。

    主持人:那麼你對於中國經濟這些年的發展都有一些什麼印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大谷一朗:我研究中國經濟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了,並且中國經濟近20年來的表現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中國經濟總體在過去20年實現了超過9%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獲得了很大的提高,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了,所以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好。

    主持人:中國的貿易夥伴能夠在什麼程度上從中國的經濟增長中獲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大谷一朗:我認為,很多中國的貿易夥伴,更廣泛的來講,整個世界都能同中國人進行非常好的合作,那些商人們將從擴大的市場規模和正融合到世界經濟中的中國經濟發展中獲益。

    主持人:中國的未來會是怎樣?在世界經濟體系當中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大谷一朗:如你所知,中國經濟發展得非常好,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它對於世界各國而言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我認為,其他各國也將在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獲益,可以彼此進行貿易,也將可以彼此獲益。

    主持人:那麼你對於當前中國同它的鄰邦間的貿易關係有什麼樣的評價?是否還存在比較大的一個發展空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大谷一朗:如最近的一份資料清楚地顯示,中國同它的亞洲地區鄰邦間的貿易額有巨大的增長,在中國出口的同時,它同樣從鄰邦進口。因此很明顯,它的鄰邦近年將可以十分快地增加它們的出口,而這對的亞洲鄰邦十分有利。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同各國間存在彼此的共同利益。

    主持人: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是否存在會使得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因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大谷一朗:當然中國也許不能永遠保持9%的經濟增長,總是有可能存在潛在的風險和挑戰,但是我從不認為中國政府無力或者不能制訂出合適的方案來迎接這些挑戰。

    和大谷一朗的看法一致。正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第33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很多國際商界和政界人士認為,2003年美國經濟增長會停滯不前、歐洲因為德國經濟衰退前景慘澹、亞洲的日本仍難以擺脫衰退。在這種環境下,中國今年將是全球經濟復蘇的希望。

    (《經濟半小時》記者賓芳、張凱華、王立平編輯報道)
中央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