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財經頻道 >  背景資料

加入世貿第一年:農産品外貿順差增大
12月12日 11:06

    記者12月11日從有關方面了解到,今年1至10月份,我國農産品貿易順差達到4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加入世貿組織第一年,中國農産品經受住了市場開放的衝擊,實現全年外貿順差大幅增長已成定局。

    今年1至10月份,我國農産品貿易總額達到240億美元,出口額達到14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進口額為9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農産品貿易順差擴大到4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億美元,增長達50%以上。

    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的農産品進口關稅配額,今年小麥進口配額是840多萬噸,玉米是近600萬噸,大米近400萬噸等等。如果這些農産品全部實現進口,對我國糧食産區的億萬農民,將形成巨大的衝擊。

    我國農業談判開始於1998年,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糧食進口配額將按談判前三年進口量的平均值來計算,我國在1995、1996、1997年正趕上農業減産、進口劇增的特殊情況。而這一特殊情況被美國等國家在談判中當成了進口常態。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告訴記者:“應該説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大家對中國的農業是不是能夠承受這樣一個國際農産品進軍的壓力,都很擔心,因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我們確實對中國的一些大宗産品的進口配額量做了比較大的承諾,當時在國內引起很大的反響。”但是,龍永圖指出,進口配額數量並不代表實際進口數量,進口多少糧食,不由配額決定,而是由中國的糧食市場決定。近幾年,中國糧食産量已經能完全滿足國內市場,糧食大規模進口的可能性不大。統計數字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實際進口糧食數量只佔配額總量的4%,而糧食出口量卻達到1098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57%,其中小麥出口量首次超過了進口量。

    今年11月22日,我國首批5000噸優質食用小麥出口到印度尼西亞,這是我國優質食用小麥首次出口。

    專家指出,今年中國農産品貿易順差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世界主要糧食生産國受旱災影響糧食減産,同時也説明中國糧食的國際競爭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告訴記者:“中國作為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産品(如糧食),要拿到國際市場上去和那些傳統的大的農産品出口國競爭,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但要想把我們勞動力多、勞動力價格低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那麼還要借助科技進步和體制改革,讓我們的農産品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能夠在質量和安全標準上符合目前進口國的需要。”


責編:小荷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