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 正文

白鹿洞書院歷史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3日 10:58)

  白鹿洞書院在廬山五老峰下,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曾在此地隱居讀書。李渤畜一白鹿自隨,於是人稱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來李渤當了江州刺史,在這裡建築臺榭。到南唐升元中,又辦起學館,稱“廬山國學”,到了宋代擴建為書院。白鹿洞書院的鼎盛時期在南宋。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軍,訪白鹿洞,奏請重建。他憑知軍之力,為書院籌措田産,制訂學規。朱熹自兼洞主,給諸生講學。

  朱熹立下的“鹿洞教規”,以理學教育家的觀點,揭示書院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內容、,為學順序;對學者修身、處事、接物提出綱領性的要求,是古代書院教規的典範,隨即為江西和全國各地眾多書院所借鑒或採用;至明猶為東林書院所依照,清乾隆無年“諭旨”又規定各地書院予以“酌倣”。淳熙八年,陸九淵應邀到白鹿洞講學,闡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朱、陸是兩個不同的學派,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講學,為不同學派同在書院講學樹立了典範,開書院“講會”制度之先河。朱熹和陸九淵在白鹿洞的活動,因他們在理學界的崇高地位,使書院名聲大振,白鹿洞書院成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

  書院是一個教育機構,又是一個學術研究機構。學術研究是書院教學的基礎,而書院的教學又是學術研究成果傳播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學術研究和教育相結合是書院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歷史上有名的書院,大多數都既是當時一方教育活動的中心,又是著名的學者探討學術的勝地。白鹿洞書院是朱熹傳播其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著名陣地。陸九淵創辦象山書院,藉以弘揚其主觀唯心主義理學思想。象山書院始建於淳熙十四年(1187),當時名“象山精舍”。象山精舍在貴溪縣上清鎮東南的應天山上。因山形如象,陸九淵將應天山改名為“象山”。他在這裡講學五年,先後上山求見問學者“逾數千人”。他辦學的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教學方法多樣,有主講,有談話及互相問答。他要求學生自我反省,“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讀書要專精,不要“隨人腳跟,學人言語”。象山精舍因陸九淵而聞名天下,被稱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

  元朝將書院完全官學化。明代書院官學化程度遜於元,但四次毀天下書院,江西書院被毀不少。清初,江西書院得以恢復。以後隨著時代的前進,班級式授課的新式學堂興起,書院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責編:蔡麗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