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 正文

嵩陽書院歷史沿革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3日 10:37)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嵩陽書院是我國創建最早、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它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並稱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嵩陽書院從五代後唐到清代末年經歷了近千年的講學歷史,是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和培養造就人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嵩陽書院的前身是嵩陽寺、嵩陽觀、天封觀、奉天宮等,先後是佛、道教的活動聲所和李唐皇室的遊嵩行宮。

  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生禪師創建嵩陽寺。元魏司空裴衍隱居嵩山,繼生禪師後主持建造嵩陽寺,曾為寺主,僧徒多至數百人。

  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道士潘誕自言300歲。為隋煬帝楊廣合煉金丹,使其長生不老。楊廣遂將嵩陽寺改為嵩陽觀,做為煉丹的場所。

  唐弘道元年(683年)春、冬,高宗李治同武則天到嵩山兩訪潘師正,以嵩陽觀為行宮,曰奉天宮。

  五代近期(907-960年),連年兵亂,社會動蕩,官學遭到嚴重破壞,嵩陽觀依然保持了唐代的興況,觀內還聚集了一批有遠見、有學問的道人。後唐清泰年間(934-936年)進士龐式和南唐學者舒元、道士楊納等人,在嵩陽觀聚課生徒,為太乙書院在此創辦打下基礎。後周顯德二年(955年)世宗柴榮(954-959年在位)將位於太室山麓風景秀麗、環境幽清的嵩陽觀改稱太乙書院。

  北宋初年重視文治,學者多傾向依山林辦學,正因為如此,嵩陽書院得到了長足發展。宋至道元年(995年)太宗越匡義向太乙書院頒賜印本九經書疏。至道三年(997年)五月,宋太宗將太乙書院改稱太室書院,並御賜太室書院匾額。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真宗趙恒又向太室書院賜九經、子、史諸書,並設置學官。寶元元年(1038年),宋仁宗又賜給嵩陽書院學田10頃。從此,嵩陽書院在趙宋朝廷的支持下,步入最興盛時期。

  金、元至明代中期的嵩陽書院講學活動處於低潮,空余北宋盛名,此前金朝政府統治中原後,中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受戰亂影響,講學、就讀于嵩陽書院的文人、士子紛紛南遷,依附於江南各地書院。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年)嵩陽書院改名承天宮,又有了道教傳道的影子。

  明朝初葉,政府重視官學,提高科舉,一般的讀書士子嚮往官學的待遇優厚,前程榮耀,而不再熱心於書院的清苦。在這種形勢下,嵩陽書院的發展十分緩慢。

  清初,由於書院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望,又有一批民間知名人士和地方官的極力薦復,得到快速發展,但清朝乾隆初年,嵩陽書院由於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築都有倒塌之勢,乾隆後期便日趨衰落。

  (來源:嵩陽書院網站)

責編:蔡麗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