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 正文

中國古代書院——嵩陽書院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8日 16:43)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隋唐時名嵩陽觀,五代後周名太乙書院。宋代賜名太室書院,宋太宗賜書院匾額和九經印書。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陽書院。南宋時嵩陽書院已廢。清康熙年間重建。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時與河南睢州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宋代四大書院。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佈比較廣闊。大至而言,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散佈在嵩陽書院周圍的這些建築已全部損毀殆盡,今天在原址只遺留有少量的石刻題記或殘磚碎瓦是為標記,與歷史文獻的記載頗能相互印證。

  嵩陽書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佈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佔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築106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致不俗,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墻綠瓦,雕梁畫棟的寺廟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

  

  大門:嵩陽書院大門,是一座面闊三間卷棚式硬山建築門額橫匾上書“嵩陽書院”四個大字,原匾為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的墨寶,現在是當代的是當代書法家宋書范倣蘇東坡書。黑底金字,素雅大方。門的兩側柱聯是: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會恒衡,四塞關河拱神岳;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

  

  為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遊嵩山時所題。聯語簡要説明了中嶽嵩山及嵩陽書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四週形勝,進大門後是一座凸形院,構成二門,是為書院的前奏部分。

  

  先聖殿:先聖殿在二門之後,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開間建築。殿門額橫匾“先聖殿”三個金字。門聯為:

  

至聖無域渾天下;

  

盛極有范垂人間。

  

  殿內中央供奉聖先師孔子站像,左右兩側為顏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賢人線刻圖像。西墻為孔子弟子72賢人傳略和12先哲畫像。東山墻有儒學的産生、發展及其影響的介紹。此殿是當年學生拜謁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

  

  講堂:講堂為一座面闊三間、硬山卷棚式建築,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當年給學生授課的地方。門額橫匾書“講堂”二字,門聯是:

  

滿院春色催桃李;

  

一片丹心育新人。

  

  殿內設教案、課桌、課椅等教具。殿內東山墻上繪有“二程”講學圖,西山墻介紹宋代在嵩陽書院任教人員名單和傳略,書院教學的特點,以及中國古代學制演變情況等。

  

  道統祠:道統祠是座面闊三間、欞門檻窗、歇山式滾脊灰筒瓦覆頂建築。門額橫匾上書“道統祠”三字,門聯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殿內供奉帝堯、夏禹、周公石膏頭像,後壁懸挂帝堯、夏禹、周公當年在嵩山地區巡狩、治水、測影等活動情況的大型圖案。道統祠前建有泮池,池上架拱橋以通往來。在拱橋的兩側分別刻有“泮池橋”三個字。古制學宮得引水辟池,形如半壁,故稱泮池。後世築池形如半月,跨池構橋。書院作為一種古代學校,也多建泮池、泮橋。古代當地風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學位的,都要舉行繞池三周儀式,以示永效老師之法,安邦治國益於天下。

  

  藏書樓:藏書樓是嵩陽書院最後一進,是為一座面闊五間、硬山、卷棚式兩層磚木結構建築物。它是古代貯藏書籍的地方,就好比現在大學內的圖書館,是書院內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原藏書千余部,經史基本典籍之外,還有《理學要旨》《理學正宗》《日講四書》《性理精義》等,但大部分已遺失,僅存清代版本的一些書籍。現陳列有《二程全書》《二程遺書》《四書五經》《中州道學編》《四書近指》《理學要旨》《説文解字》等,另外尚存部分書籍的木刻板和在嵩山地區發現的稀世國寶《唐武后金簡》,以供遊客觀覽。

責編:蔡麗  來源:中國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