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不是教你詐(第一部節選)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9日 15:45 來源:CCTV.com

  

好個知心朋友

  “可是我菜都買好了……好吧!謝謝……再……”小英的“再見”還沒説完,對方挂了電話。許久,許久,她呆坐著,電話還在手裏,發出嗚、嗚的聲響,在這個已經空了的辦公室裏,顯得有點刺耳。

  “有什麼不開心的事?”一雙手伸過來,幫她挂上了電話,抬頭,是新來的唐小姐。

  “沒什麼事。”她扯了扯嘴角:“你怎麼還沒走?”

  “急什麼?有什麼事等我回家辦?家又不像個家。還不如在辦公室,覺得充實些。”

  小英抬抬眼角,看了看這位已近中年的女人,大家都説她不好惹,可是,她卻看到一種落寞感,一種和自己相似的落寞。看到別人也有的落寞,倒使小英放鬆了,甩甩頭髮,一笑:

  “要不要一塊兒出去吃晚飯,我請客!”

  沒人知道今天是小英的生日,除了“他”。當然!現在又多了個她——唐小姐。

  一直到喝咖啡,她才説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沒想到,唐小姐一點也沒驚訝,只是淡談一笑:“我的生日,也常是這樣過的。他,總有事,總是突然打個電話説抱歉,害我對著一桌做好的菜,和插好的蠟燭,掉眼淚……。唉!有什麼辦法?跟別人分……”

  小英愣了。赫然發現,眼前這位唐小姐,竟像是一面鏡子,立在眼前,讓她看到自己。

  忍不住的淚水,突然一串串地滾下來。趕緊拿餐巾去擋,還是被唐小姐看見,焦急又關心地問:

  “你怎麼了?什麼事讓你傷心。難道……”

  小英的心防崩潰了,多少年來,從不曾對人傾吐的秘密,如同滾下的淚水般,全涌了出來。

  説完了,已是深夜,唐小姐開車,送她到家門口,這也是小英從沒經驗過的,不管多熟的同事,她都不曾把人帶回家,這是她和“他”的秘密,不能讓人知道。

  但是,今天,不!今夜,她覺得好輕鬆,覺得終於遇到一個跟她有著同樣痛苦、同樣煎熬的人。發覺自己不再孤獨。

  唐小姐一夕之間,成為她最要好的朋友。只是,她不了解,為什麼其他同事,漸漸對她露出奇怪的眼光。有時候,桌上的電話才響,她感覺得到,幾十雙眼睛都在看她,聽她。

  終於有一天,馬小姐偷偷對她説:

  “你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其實,你不該講,大家同事六、七年,你都沒説,為什麼唐小姐才來,你就告訴她了呢?那又是個大嘴巴,到處吹牛,説她知道你的私事。”

  “可是她,她也一樣……”

  “她也一樣什麼?跟你一樣愛上了有婦之夫?那才是笑話呢!她今年初才結的婚!”

  小英忍不住地衝到唐小姐面前,低聲狠狠地問:“你為什麼把我的事跟別人説?你明明才結婚,又為什麼要騙我?”

  唐小姐緩緩地偏過頭來:

  “哎呀!交朋友嘛!我看你好傷心,八成是那麼回事,編個故事讓你舒服點。”又是淡淡一笑,“何況,我不編那個故事,你也不會告訴我你的故事啊!”

  (想一想)

  某日,有個學生到我工作室來,一進門就問我的生日,然後興匆匆地掏出個掌上形的小電腦,把我的名字和生日打進去,接著電腦的液晶熒幕上,就顯示了一大堆“天格、地格、人格”之類的數字,以及我的“命盤”。

  學生一行行念著,念一段,就問我準不準?

  我笑著罵她,什麼不學,學算命。她居然一白眼,

  “老師!你知道嗎?我用這個小電腦,不知交了多少朋友,辦成了多少別人辦不到的事。碰到陌生人,我只要拿出小電腦,問他要不要算算,就立刻知道了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接著,管它準不準,準的他點頭,不準的他搖頭。沒兩下,我把他祖宗三代,一家人口,全弄清楚了。而且,”她神秘兮兮他説:“老師!你要曉得,當一個人把他的秘密告訴你之後,他就會對你特別好,這就是我的高招哇!”

  從我這位學生的活,和前面的那個故事,我們知道,要跟一個人建立特別親密的關係,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分享他的秘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們會使用各種手段,他們可以為你算命,為你填表,為你做心理測驗的遊戲,也可以用他們的秘密來交換你的秘密:甚至用“假秘密”換你的“真秘密”。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交淺而言深,既為君子所忌,亦為小人所薄。”每個人在對你説出他的秘密之後,都可能不心安。因為他不敢確定,你是不是會把他的秘密説出去。

  於是,最簡單的方法,他也要求你説出你的秘密。這就好比黑社會。對新加入的分子,為了證明忠誠,要他去執行一個任務,或在械鬥殺人時,把槍交給新手,叫他“補”那是要命的一槍。

  照做了,就是共犯,從此便脫不了身。

  同樣的,如果別人對你説出秘密,也交換了你的秘密,你就要小心了。如果你説出他的,他就會説出你的。

  如果事情真這麼單純倒好了,問題是,如果你不過去“補”一槍,又如果你不願説出自己的秘密,或者你真是沒什麼秘密好説,只怕你也要倒楣,那一槍可能就落在你的頭上,就算對方沒有槍,能立刻對付你,在他心底,總會對你懷一份戒心,覺得你抓住了他的小辮子。有一天,發生戰亂,他手上真有了一把槍,遇到你,那把槍很可能舉了起來。

  所以,我們要知道,不論對別人説自己的秘密,或去聽別人的秘密,那沒什麼好處,你可能有“短利”,也可能有“長害”,何況在秘密傳遞的過程中,又會産生許多副作用。

  (請接著看下面的故事。)

  

方太太的秘密

  “方大太最近情緒好像不怎麼好。”

  幾位平常一塊買菜聊天的太大,私下議論紛紛,會不會是方先生出了軌?可是,大家每天晚上七點鐘,還是準時聽見方先生關車門的聲音。

  再不然,是方太太的小女兒生了病。可是,三歲多的孩子,長得又白又胖,天天在門口跑來跑去。

  也許是方太太得了病?不!李太太最近才跟她一起去檢查過身體,據説心臟功能的“跑步機”.方太太不但跑滿分,而且跑了一百三十分。醫生説她十年都不會得心臟病呢!

  可是,方太太為什麼這樣悶悶不樂呢?

  “唉!李太太,你跟她比較好。你去打聽打聽好不好?”大家偷偷推李太太出馬。

  從那天開始,李太太就有事沒事往方家串。只是,不論李太太直著問,或旁敲側擊,方太太都説沒事。

  這一天,兩人正聊天,方太太的小女兒,光著上身從裏屋跑出來,一轉身,李太太嚇一跳:

  “怎麼?她好象背上流血了。”

  小丫頭沒聽見,一溜,又進了裏屋。方太太他好象沒看見,繼續鉤她桌巾。

  “不對呀!”李太太推推方太太:“我剛才看見,你女兒背上好象有一大片紅。”

  “沒什麼!沒什麼!”

  才説著,小丫頭又跑了出來,李太太再定睛看,真是流血了,站起身要過去抓孩子,卻被方太太一把攔了下來:

  “告訴你好了!既然你看到了。我女兒背上,從出生就有一大塊原砂紅的胎記。醫生原來説,過兩年就會自己消失。可是,現在過三年了,一點都沒退。最近醫生改了口,説那是永久的胎記,要跟我女兒一輩子了。”嘆口氣:“我最近就為這事不開心。想想,一個女子,背上長那麼大的胎記,遠看,真以為流血了。以後怎麼穿露背裝?搞不好,丈夫還會嫌,我是為她操心……”話説一半,抓了抓李太太的手:“這事可只有你曉得,別人是不知道的,你可不準出去亂説,否則就不夠朋友了!”

  “你把我想成什麼多嘴婆了?”李太太臉一整:“我半個字都不會説。”

  快説!快説廠眾家太太圍著李太太,非叫她吐出實情不可。

  “我是知道了!也不是她先説的,是我自己知道的。”李太太倒夠義氣:“但是,我答應她,不説。”

  “説一點嘛!説一點嘛!”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你推一把,我推一把。“我們都是她朋友,讓我們也關心一下好不好?”

  “不能説就是不能説!好吧!我説一點點,是她孩子的事。”李太太雙手一揮:“到此為止,以下,我誓死也不奉告!”

  沒過兩天,大家買菜時又碰上了,正巧方太太也牽著她的小女兒。

  大家一起走回巷子。可是,這次跟往常不一樣,嘴上聊的雖然是菜價,幾個太太的眼睛卻在方小妹妹的身上打轉。

  “你們為什麼一直盯著我女兒看?”方太太把女兒拉到身邊,滿臉孤疑地問:“李太太説了什麼?”

  “沒什麼!沒什麼!不信明天你碰到她,可以問,她什麼都沒説,只是説你女兒……”

  “説我女兒怎麼樣?”方太太突然火冒三丈:“這個混蛋!我女兒身上長塊胎記,幹她屁事?我非找她算帳不可!”

  (想一想)

  看完這個故事,請問:

  方太太的秘密,是誰説出去的?

  是李太太説?還是方太大自己説的?

  在方太太心中,又認為是誰説的?

  這正是本文所要討論的。

  我們要知道,這世界上是無所謂“一部分秘密”的。人們似乎有個天性。只要知道一部分秘密,就想要挖出全部。

  所以,當你泄漏自己或別人的一部分秘密時,也等於泄漏了全部。

  更糟糕的一件事,是當一個人把他的秘密告訴你的時候,只要他聽説“你講了秘密的一小部分”,就會假設你透露了全部。

  而人們又有個特性,是喜歡把他聽到的一小部分,在眾人面前炫耀,吹噓自己知道得更多。

  正因此,在西方社會,許多公司主管和一般職員的餐廳是分開的,這絕對不是有階級觀念、而是為了避免在用餐時,主管之間的對話,被職員聽到,再斷章取義地去傳播。

  即使在一起用餐,主管也儘量不跟下屬同桌,即使同桌也絕不談公事。道理很簡單,想想,如果你是個小職員,今天中午居然跟老闆同桌吃飯,你回辦公室能不説嗎?你説的,如果涉及公事,即使知道的只是片段,只要講的確有其事,別人會不猜想你知道得更多,而催你多講一點嗎?你為了炫耀,又能不加油添醋嗎?

  許多耳語或不必要的紛爭,就因此産生了。

  從另一個度來想前面的故事:

  如果方太太不那麼急性子,只因為別人説“李太太提到孩子”,就以為李太太“全説了”,而且自己全盤托出。單憑李太太講的那一句,大家又能知道多少?

  由此,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如果你不幸聽到別人的秘密,對方在這世上只告訴了你,又叮囑你不能説,你就要真正做到“一字不説”!

  如果你發現別人知道了你的秘密,千萬要忍;因為別人很可能只是猜測,或只知道極小的一部分。你自己可千萬別成為“真正説出來的那個人。”

  

王老虎上任

  記住,這世界上許多人會問你對第三者的看法。他的目的,可以是調查,也可能是“套你的話”。當你發現別人來套話的時候,一個字也不能説。

  至於在一般閒談間,如果你發現對方要批評與你相關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把話題帶開,或暗示對方,你的“關係”。

  否則,對方的批評一齣,如故事中的,那許許多多的副作用,就會産生了。

  總之,能不傳話,最好不要傳話;能不套話,最好不要套話。能不涉入“背後的批評”,最好不要涉入。讓自己像沙灘,多大的浪來了,也是輕撫著沙灘,一波波地退去。而不要像岩石,使小小的浪,也激起高高的水花。

  

丟臉有理

  秀英今天一進門,臉色就不好,皮包往沙發上一摔,坐在那兒,悶不吭氣。

  “怎麼了?”小王輕聲細氣地靠近。

  “怎麼了?”秀英別過臉去:“問你自己!”這一開口,氣是更大了,一下子滿臉脹得通紅。

  “你今天真是讓我丟夠了臉,當著一大堆同事的面,我真想找個洞鑽進去。”

  “我跟我們處長,到你公司參觀,怎麼會丟你的臉呢?”小王一頭霧水:“正因為我是處長面前的紅人,他才會帶我去,他怎麼不帶別人呢?而且,你要想想,處長不去別的廠參觀,為什麼專找你們工廠,還不是我介紹的?”小王也愈説愈有氣:“你們工廠,從上到下,如果做成這筆生意,應該感謝我,也就是感謝你才對,怎麼反而説讓你丟臉呢?”

  “當然丟臉!”秀英轉過臉來:“你還沒去,我就跟老闆和同事説了,説你是我同係的學長、高材生,也是這方面的專家……”

  “你説的沒錯啊!”

  “錯大了!”秀英一瞪眼,突然低下頭,掩著臉哭了起來:你跟在你們處長旁邊,一副一問三不知的樣子,明明你最懂的機器,根本可以由你來介紹,你為什麼不説話,還不斷問你處長。他懂個屁!”

  “他懂個屁?”小王停一下,居然笑了起來:“他也是學這個的,就算過時了,他總是處長啊!”

  (想一想)

  以上這兩個故事,我故意只講一半,留下結尾讓讀者猜。

  何助教確實是個聰明的年輕人,他一個人可以當十個人用,問題是,“聰明”包括的不僅是知識、反應,更應該包含處世的智慧。

  年輕人失敗,常敗在不知道及時表現自己,也常敗在過度表現自己。愈表現,愈得意,得意忘形地忘了別人的存在。

  相反地,那個以幕僚姿態,站在長官身後,默默耕耘,不顯示自己的小王,則懂得了做人的三昧。故事中,小王説得很明白:“他(處長)也是學這個的。”

  如果處長完全是外行,由小王這個內行代力解説,絕對是當然的事。但是,當自己的主管也是內行人的時候,小王搶在前面説話,不但是搶風頭,而且表現了“我比你內行”的氣勢。

  推銷員都懂得一種説話技巧;明明知道對方並不懂,卻説。

  “相信您一定是內行,知道……”然後,把自己要推銷的觀念説出來。這樣做,要比説“你要知道……”的效果好得多。因為前者表現的是同意,是同一立場,也是尊重;後者表現的,是假設對方不懂,需要人指點。

  人人愛戴高帽子,當然前者的説法最討好。

  此外,人都喜歡表現,每個懂一點的人,都自以為是半個專家;而每個專家,都希望自己是專家中的專家。有什麼情況,會比在一個專家面前,表現得更專家,造成場面更尷尬呢?

  我曾親眼看見,一位“大師”帶著徒弟參觀書法展,站在一幅草書前,大師搖頭晃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下去。突然,有個字寫得太草了,連大師也認不出來,正左想右想的時候,徒弟卻笑道:

  “不過是個“頭’發的‘頭’罷了!”

  當場,大師就變了臉,怒斥道:

  “輪得到你説話嗎?”

  那徒弟犯的錯,就是“在老師面前,表現老師”,問題是,那畢竟是他老師啊。

  談到這兒,我們也常在學術界,聽見研究生抱怨:“某教授發表的論文,根本多半是我寫的。他只是定個題目,全是我做的研究,偏偏到後來挂他的名。”

  這種實情是不少,但我們也要想想,當那個教授在做研究生的時候,是不是也曾經幫他的教授作研究呢?

  有一些“倫理”是長期發展出來的,看似不合理,其中卻有一定的道理。

  “一將功成萬骨枯”,小兵可以説“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仗是我們在打,為什麼成名的都是將軍?”

  當他説這句話時,應該想想:

  第一,哪個將軍不是從下層升上去的?

  第二,當仗打敗了,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絞刑臺的,是那些將軍戰犯,為什麼不是殺人的小兵?

  我曾經看過一個博士論文口試之後,指導教授對通過口試的學生,很客氣他説:

  “講實在話,這方面,你研究這麼多年,你才是專家,我們不但是在考你,在指導你,也是在向你請教。”

  學生則再三鞠躬説:

  “是老師指導我方向,也給我機會,沒有這個機會,我又怎麼表現呢?”

  在這兒,我特別要對初入社會的年輕朋友強調,這個社會好象許多果園,當你進去,果園的主人可能説:“好!那片地,交給你種!”

  當你種出最豐碩,甚至遠超過果園主人以前種出的果實的時候,永遠不要忘記,是誰讓你進來,又是誰給你這塊地。

  我們自鳴得意的時候,千萬不能忘本。

  當然,人際之間的進退,是有很大技巧的,有些技巧近於不合理,甚至可以稱為技巧。

  譬如,當古代皇帝御駕親徵的時候,即使正與敵人對陣的將軍,可以一舉把敵人擊潰,不必再勞動皇帝,但是只要聽説御駕要親徵,就常常按兵不動。等著皇帝來,再打著皇帝的旗子,把敵人征服。

  這按兵不動,可能姑息養姦,讓敵人緩口氣,而造成很大的損失,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把他打下來呢?

  此外,御駕親徵,勞師動眾,要浪費多少公祿?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煩,皇帝豈不更高興嗎?

  如果你這麼想,就錯了,甚至錯得可能有一天莫明其妙地貶了職,甚至掉了腦袋。

  你要想想,皇帝御駕親徵是為什麼?裏面難道不存有“好大喜功”嗎?他會不會根本知道敵人已經馬上要投降,才御駕親徵。他不是“親徵”,是親自來“拿功”啊!

  拿功給誰看?

  給天下人看!給萬民看!

  看!皇上一齣馬,頑敵就俯首稱臣了。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觀,由你打敗敵人,你也得高喊“吾皇萬歲萬萬歲!”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懾了頑敵。

  這樣説,有錯嗎?

  也沒有錯。因為你的將軍銜,是皇帝給的。你的大軍也是皇上派的。飲水恩源,還是皇恩浩蕩。

  説了這許多,有些事真令人疑惑、教人心寒,但這是真實的社會,真正的“人性”與“人情”,我不能不説,你不能不懂。

  對了!前面兩個故事的結尾——

  何助教後來考自己系裏的研究所,居然沒考上。主任常冷嘲熱諷,何助教最後出了國。

  秀英的工廠,果然拿到了訂單,小王后來還當了處長。

  

疫苗醜聞

  送禮,有個原則,就是看對象。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實值的禮物;生活優裕的人,你可以送個有情趣的東西。

  送禮,就是表示敬意、表示禮貌、表示尊重。

  對方是怎樣的身份,你再送怎樣的禮。怎樣的禮,也正可以表示受禮者在送禮者心中的份量。

  相對地,有多少能力,送多少禮。如果你沒有那個份量,那心胸,就不要勉強自己。因為,如果送禮顯示了你的“優越感”或讓對方感到“自卑”,都失去了送禮的意義。

  記住:送禮是大學問,不但要送得“對”,而且要送得巧”。

  “實用”不等於“情意”;“價值”不等於“重量”。

  你即使送東西幫助人,也一定要把對方的面子作足。

  

舉起來,扔下去

  在人生的戰場上,永遠要記得:

  魚不能離開水,如果你靠群眾起家,就不能離開群眾。如果你靠某樣專業起家,最好不要被“調離”你的專業。即使被調開,也要保持聯絡,不能落伍。

  當然,你也可能是了不得的大才,能從九死一生的戰役中凱旋。那時候打倒姦小,而獲“黃袍加身”的,自然是你。

  

眾“妄”所歸

  記住!我們不必去假設人人都是壞人。但要知道,這世上不合理的好處,是不能拿的。不合理地去信任別人,是危險的。即使你因此得到好處,也可能是不道德的。

  跟主子穿一條褲子打出天下的臣子,常第一個被殺掉。

  

小石變法

  自從小石成為董事長的特別助理,各單位的主管都緊張了起來。因為隨時一通電話,就可能忙得雞飛狗跳,稍稍反應慢一點,小石自己便衝了下來。

  畢竟是留美的企管博士,雖然年紀不過三十齣頭,辦事效率可了不得,進公司沒多久,把每個單位全搞清楚了。

  當然搞清楚也就有了麻煩,不見那張經理、王經理,分別卷了鋪蓋嗎?前一天小石才在他們的單位轉一圈,翻了翻本子,第二天居然就發現了免職通知。

  從小石進來,原來已夠精明的董事長,更是如虎添翼,事事能洞察機關了。

  當然董事長也真了不起,雖然受的教育不多,但是知人善任,所以公司能由當年一個廠長,加上管會計的華小姐,和幾個工人,發展到今天上百人的大規模。人人都説廠長沒有華小姐,不可能財務抓得這麼穩,華小姐若不是把命賣給了公司,也不可能拖到今天仍然未婚。

  小石跟董事長非親非故,還不是一次面談,就得到那麼大的權力!董事長的道理很簡單:

  “時代不同了!需要用現代方法與觀念來管理,才能經得起考驗,聘個外來的年輕人,沒有舊的瓜葛,做事放得開手,也顯得客觀。”

  幾乎每次主管會議,董事長都要當著大家誇小石,説要由小石幫他,為公司做一次全面的整頓,改善公司的體質,衝得更高更遠。

  小石的評估計劃終於出爐了,所有的主管都屏息以待,看看要怎樣“變天”……。

  “在了解每個部門的作業之後,我覺得公司需要全面電腦化、透明化,把所有的資料全部輸入電腦。要查那批貨,那筆帳乃至估價的細節,一按鍵就清清楚楚地出來,既增加了效率,減少了人情干擾,又可以防止舞弊!”

  小石把一份厚厚的計劃書,交給了董事長:

  “上面寫得很詳細,連電腦的容量、機型,都做了評估,花不了多少錢。您只要交給採購部門,找人估價就成了,到時候我會協助安裝,並教大家使用………”

  “好!好!好!我來看看!”董事長頻頻點頭,又轉過身:“華小姐,你也研究研究!”

  一個月就能辦妥的事,居然拖了近半年。難道董事長和華小姐要研究這麼久嗎?不過每次開會;他必定豎起大拇指,大聲説:

  “石博士這個計劃真是太偉大,太偉大了。哈!哈!哈!我愈看愈佩服,一定要做!一定要做!”

  大家都猜到小石很快會升到一級主管,果然董事長在會議上宣佈了這個消息:

  “石博士留美多年,我們公司應該積極借重他的才能,以開拓海外市場,所以我決定設立美國辦事處,請石博士擔任駐美代表。同時為了使他能無後顧之憂,公司要為他在美國買一棟房子,全家的機票。搬家和子女的教育費,全由公司負擔。”

  多麼優厚的待遇啊!人人都露出羨慕的眼光。

  只是公司的全面電腦化,要由誰來負責呢?

  “我正在研究”每次有人問,董事長都這麼説:“一定要做!一定要做!”

  (想一想)

  許多人讀這個故事,都會説小石功高震主,董事長為了讓他遠離權力中心,所以把他外放。

  實際故事中的功高震主,並不合於功高震主的“狹義”解釋。狹義的功高震主,是當臣子的功勞太高、權力太大時,有將“主”推翻,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使“主”為之震動,而不得不將這個強臣除去。

  至於功高震主的“廣義”解釋,就複雜多了,最少我們可以歸納成以下兩種:

  一、對主的了解大深,或因為與主太熟,恃寵而驕,造成“功高震主”。譬如歷史上許多幫助草莽出身的皇帝,打天下的臣子,後來沒有好下場。不見得因為他們可能奪權,而是因為當“主”成為了所謂“真命天子”時,在萬民眼中,他是龍;在當年穿同一條褲子的老夥伴眼中,仍然是普通人。

  做了龍的主,是無法忍受被看為凡人的,所以那些不知道跪在地上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老朋友,便要被一一除去。

  而且為了避免世人責怪他不念舊情地殺功臣,往往要羅織大的罪名,以便堂而皇之地下手。又因為這些老臣,有許多班底,凡不歸順,甚至敢挺身説話的,也可能被一井除去。

  這種情況也常發生在夫妻之間,許多由貧苦環境中奮鬥出頭的夫妻,不能白頭偕老,是因為當昔日的貧賤小子,成為眾人偶像時,在他老婆的眼中,卻仍然是個平凡人。當世人都認為他的學問浩如煙海的時候,在妻子的眼中,卻一清二楚,知道他不過讀了那幾本書。當他在餐桌上高談闊論時,坐在旁邊的妻子卻心中暗笑,丈夫談話的內容,她已經聽了幾百次。

  於是當有一天那成功的男人,遇到崇拜他的女子,再與常冷言冷語,傷他自尊心的妻子相比時,極可能放棄糟糠之妻。

  二、因為做事的方法太直,可能對主造成傷害,以致震主。譬如一個草莽英雄革命成功,為了建立秩序,他需要良好的司法制度;也為了表現興利除弊,去除舊社會的腐敗,他必須整肅貪污。

  這時候,他要面對許多困難。其中包括幫他革命的老朋友,這些老朋友很可能正是貪污者,他們自然成為阻力。為了表現大公無私,做“主”的,常不得不對老朋友開刀。

  接著的問題,是“主”本人,或他的家族,也可能有不法的事,當司法和監察制度真正建立時,他自己也難逃被調查的命運,這時做主的,便不得不放緩原有的步子,甚至到頭來成為改革的阻力。

  又譬如某廣大違建戶,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集中力量支持某民意代表當選,但是當那個代表真正進入議會,為了政治良好和整個社會的利益,可能漸漸改變原來反對拆除違建的立場。於是在下次選舉,違建戶們大力掣肘,使他落選。此處的“主”是違建戶,那功高而不聽使喚的,則是他們原先選出的民意代表。

  小石的功高震主,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改革。起初雖然對董事長有利,但到後來,卻可能因為使公司太“透明化”,造成對董事長有害,而遭到“外放架空”的命運。

  整個歸納起來,我們要知道:

  一、當共事的老夥伴,突然之間發達得近乎神化的時候,他會由於總聽見別人讚美,而有些騰雲駕霧。這時如果你發現他不再是原來能“察納雅言”的老朋友,再不然早早拆夥、離開他。再不然,恐怕你就也得跟著眾人拍馬屁。

  相反地,如果過速成功的是你,便應該時時檢討,自己是否犯了“自以為神”的毛病,因為這常是造成人“富不過三年”或富不過三代”的原因。做一個“主子”,如果沒有主子的格局,在今天,是很難長久的。

  二、在主子的眼中,臣子是他的工具,法律也是他的工具,除非他有天下為公,或以“法治”而非“人治”的觀念和心胸,那工具對他有利時,他會重用;無利時,他就要除去。

  中國有句成語——“芳蘭當戶,不得不鋤”,正是這個道理,如果那芳蘭不是長在門前,而是生在窗前,不但不會被鋤。反倒可能被“供養”。

  所以如果你自認是芳蘭,卻不能為上司重視,甚至被視為眼中釘時,先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當了戶”,是不是擋了路!”

責編:楊育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