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劉墉年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6日 16:03 來源:CCTV.com

  二○○五年

  應邀赴北京,出席《花癡日記》新書發表會。並將首版七萬本版稅捐給“燃燈助學基金會”及“慈濟”作為救助南亞海嘯災民之用。

  授權中國盲文出版社,製作出版《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在靈魂居住的地方》、《這個叛逆的年代》、《在生命中追尋的愛》、《愛的變化與飛揚》有聲圖書,並將全部版稅捐助給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和希望工程。

  續在貴州捐建二所希望小學。

  出版《花癡日記》、《跨一步,就成功》、《愛為什麼總矛盾》。

  應中國盲文出版社邀請在中國各地舉行巡迴演講及義賣。

  二○○四年

  應邀赴北京上中央電視臺《成長在線》等節目。

  赴加拿大落基山旅行寫生。

  赴香港、泰國作“文字學”研究。

  出版《點滴在心的處世藝術》、《愛,因為抓不住》、《點燃快樂的爐火》、《平凡一點多好》(後兩本為《螢窗小語》六、七集改編)。

  續在貴州及四川捐建五所希望小學。

  二○○三年

  授權泰國南美出版公司出版“成長系列”泰文版。

  應邀赴北京、南京、洛陽、安徽、鄭州等地巡迴演講,並上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説》、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等節目。

  赴龍門寫生盧舍那大佛。

  全家在北京團聚,陪帆軒四小目疾小朋友孫琴珍在同仁醫院治療,並上中央電視臺《講述》新年特別節目及湖南衛視《真情》等節目。

  出版《教你幽默到心田》、《母親的傷痕》、《愛原來可以如此豁達》、《靠自己去成功》、《愛不厭詐》、《人就這麼一輩子》、《該你出頭了》(後兩本為《螢窗小語》四、五集改編)。

  續在貴州捐建四所希望小學。

  水雲齋及超越網站建立。

  二○○二年

  出版《把話説到心窩裏2》、《捕夢網生命的啟示》、《不要累死你的愛》、《創造超越的人生》、《那條時光流轉的小巷》。

  捐贈十萬張畫卡給“美華防癌協會”義賣。

  在四川、貴州續捐建六所希望小學。

  當選“中國美術協會”監事。(以後迄二○○五年均任監事)

  赴瑞典、丹麥、挪威旅遊寫生。

  應邀前往福州、泉州、貴州、北京、山西等地演講,並赴貴州帆軒四小參觀。

  赴太原華塔寺拜訪大愛師父。

  為山西公益活動在太原舉行募款演講。

  赴壺口瀑布寫生。

  二○○一年

  在貴州捐建四所“帆軒希望小學”(帆軒一小至四小)。繼續通過“菩提心基金會”長期資助大陸學生。

  《當我最浪漫的時候》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應邀參加紐約“中華藝廊”海外名家畫展。

  出版《愛又何必矜持》、《我不是教你詐4》、《小姐小姐別生氣》、《因為年輕所以流浪》(《小姐小姐別生氣》由大陸接力出版社以《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出版)。

  攜劉軒應邀赴北京接受中央電視臺《聊天》等節目訪問並演講。

  二○○○年

  母親劉陳淑華病逝紐約長島猶太人醫院,享年九十二歲。

  居喪,捐贈十余個台灣慈善團體,並通過紐約“菩提心基金會”在四川捐建十所“慈恩小學”以紀念母親。

  遷居紐約長島萊克瑟絲湖畔。

  瀋陽官司勝訴,所獲賠款悉數捐作公益。

  應邀參加第十一屆全國書市(南京市),並在南京、北京、濟南、青島、深圳等地演講。

  出版《抓住屬於你的那顆小星星》、《愛何必百分百》、《把話説到心窩裏》、《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

  一九九九年

  以祖國大陸所得版稅在四川普格縣建成“薇薇希望小學”。

  在臺成立“超越出版社”,任發行人。

  應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邀請撰寫專欄(此後《南洋商報》專欄之稿費收入均捐給董總推展華教)。

  應邀(免審查)參加第十五屆全省美展。

  捐款新台幣一百萬元及畫作兩幅供“九二一”大地震救災之用。

  捐贈六萬張畫卡給“美華防癌協會”義賣。

  應邀前往廣州、中山、長沙、北京、大連、瀋陽等地巡迴演講。

  據狀向瀋陽市中級法院控告盜版經銷商。

  據中國圖書商報統計,劉墉在當年文學類排行榜有二十本書進入“一百大”。

  動手術割除膽囊。

  出版《做個快樂讀書人》、《一生能有多少愛》、《你不可不知的人性》、《面對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一九九八年

  與高希均率“台灣暢銷作家訪問團”赴北京、上海、蘇州、西安等地演講座談,再應邀赴南京、重慶等地演講。

  出版《攀上心中的巔峰》、《我不是教你詐3》、《對錯都是為了愛》。

  應邀參加第九屆全國書市開幕典禮,並應五大出版社聯合邀請赴北京、成都、昆明、西安、上海、杭州、常州、合肥等地巡迴演講。

  捐出版稅十萬元人民幣與接力出版社合辦“下崗工人子女徵文比賽”。

  捐贈三萬張畫卡給“美華防癌協會”義賣。

  開始連續四年每年資助泰北培中小學聘教師一人。

  當選“中國美術協會”理事。

  赴九寨溝寫生

  一九九七年

  應祖國大陸《中學生月刊》邀請撰寫專欄,稿費捐贈希望工程。

  長篇小説《殺手正傳》于《中國時報》連載。

  通過《中外少年》雜誌捐助206位大陸貧苦大中學生升學。

  攜妻女赴瑞士旅遊寫生。

  為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總會在全馬作巡迴募款演講。

  義賣畫卡,為美國“美華防癌協會”募款。

  出版《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殺手正傳》、《在靈魂居住的地方》、《創造雙贏的溝通》(與劉軒合著)。

  錄製《愛的變化與飛揚》、《在靈魂居住的地方》並出資製作為附點字有聲書,交台北愛盲文教基金會贈與盲人。

  應邀至瀋陽、長春、南寧、桂林等地演講。

  一九九六年

  當選金石堂“年度風雲人物”。《迎向開闊的人生》獲選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

  義賣有聲書《在生命中追尋的愛》。(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出版。收入作為伊甸照顧殘障人之用)。

  應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邀請,前往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學校演講。

  應馬來西亞董總邀請,前往巴生、檳城等地做募款演講。

  應新加坡世界書展邀請,前往新加坡演講。

  出版《生生世世未了緣》、《抓住心靈的震顫》、《我不是教你詐2》。

  將《我不是教你詐2》的版稅,新台幣五十萬元及繪畫原作等捐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並舉行殘障娃娃家庭社區服務專案募款活動。

  擔任花旗銀行“電話送愛心”為殘障小朋友募款活動代言人。

  獲“內政部”頒發“特別志願服務獎章”。

  經金石堂統計為十年來台灣最暢銷作家。

  一九九五年

  應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邀請,前往吉隆坡、新山、雙溪、大年等地為僑教募款義講。

  出版《我不是教你詐1》、《迎向開闊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尋的愛》。

  應邀(免審查)參加第十四屆全省美展。

  應統一企業邀請作全臺十一場巡迴演講。

  將《在生命中追尋的愛》版稅及演講收入新台幣七十二萬元及畫卡二十萬張捐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並舉行為殘障人義賣活動。

  赴威尼斯寫生並於其後偕妻在意大利旅遊。

  義賣有聲書《這個叛逆的年代》(馬來西亞董總出版)收入作為董總推展僑教之用。應馬來西亞《南洋商報》邀請開闢專欄。

  一九九四年

  辭聖若望大學教職。

  開始印製劉墉畫卡義賣(至二○○二年共六十五種、八十余萬張)。

  義賣與劉軒合作完成之《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有聲書,為台南德蘭啟智中心募款。

  攜子劉軒展開“從無聲的愛到有聲的愛”募款義講活動,兩項活動共募得逾千萬元新台幣。

  獲台南“市長”頒“台南市鑰”。

  偕妻赴挪威旅遊寫生。

  出版《衝破人生的冰河》、《做個飛翔的美夢》、《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

  在台北成立“水雲齋青少年免費咨商中心”。

  一九九三年

  應邀參加“中正紀念堂”“中正畫廊”開幕“當代名家國畫油畫大展”。

  當選“中國美術協會”理事。

  出版《冷眼看人生》、《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改寫劉軒原著)》、《離合悲歡總是緣》。

  開始在祖國大陸出版各種作品的簡體字版。

  偕妻赴英、法、德、比旅遊寫生。

  一九九二年

  畫作入藏紐約“中華文化中心”。出版《人生的真相》、《生死愛恨一念間》。

  再赴祖國大陸考察研究。

  《中國文明的精神》編撰工作完成,共計二十七萬字,三十集。

  一九九一年

  向聖若望大學請假三年。

  應財團法人廣播電視發展基金會邀請返臺,主持《中國文明的精神》腳本編撰工作。

  出版《肯定自己》、《愛就註定了一生的漂泊》。

  在臺成立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攜子劉軒赴祖國大陸考察研究。

  一九九○年

  應“廣電基金”邀請返臺為製作《中國文明的精神專輯》進行評估。

  赴黃山寫生。

  為《財富人生》雜誌撰寫《藝林瑰寶》專欄。

  出版《創造自己》、《紐約客談》。

  移居紐約長島。

  應台北有熊氏藝術中心邀請舉行“黃山歸來”個展。

  《中國繪畫的省思》系列在《中國時報》發表。

  一九八九年

  出版散文小説集《四情》。

  出版散文集《超越自己》。

  育女倚帆。

  迎岳父母移民美國同住。

  出版《劉墉畫選(The Real Tranquility)》(中英文版)。

  于台北市新生畫廊舉行個展。

  一九八八年

  應“省立美術館”邀請參加“美術發展展”。

  應紐約華僑文教中心之邀,與馬白水、胡念祖、張道林、王己千、廖修平、韓湘寧、陳瑞康舉行聯展。

  出版從林玉山教授多年完成之《林玉山畫論畫法(The Real Sprit of Nature)》。是林教授惟一一本畫論畫法專著。獲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贊助。

  自定“研究當代大師畫法期”告一段落。

  偕母赴北京、天津等地探親並寫生。

  一九八七年

  應師大美術學會邀請參加“歐美地區中國畫家聯展”。

  應紐約海外電視公司邀請,製作《中國繪畫技法專輯》。

  出版從黃君璧多年研究完成之《黃君璧白雲堂畫論畫法(Inside The White Cloud Studio)》(中英文版)。是黃教授惟一一本畫論畫法專著。獲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贊助。

  升任紐約聖若望大學、聖文森學院副教授。

  一九八六年

  應邀擔任美國水墨畫協會國際展主審。

  應美國水墨畫協會邀請參加於紐約薩瑪甘地藝術中心舉行之二十一屆年展。

  出版散文集《點一盞心燈》。

  出版散文小説集《姜花》。

  出版歷經十餘年編寫完成之《唐詩句典》。

  一九八五年

  于紐約第安德斯畫廊舉行劉墉師生畫展。

  應台北“市立美術館”邀請參加“國際水墨畫特展”。

  第四度赴尼加拉瀑布寫生。

  出版《劉墉翎毛花卉寫生畫法(The Manner of Chines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s)》(中英文版)。

  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主修美術教育。

  一九八四年

  應台北“市立美術館”邀請參加“中華海外藝術家聯展”。

  獲全美中華婦女聯合會頒傑出貢獻獎。

  應台南“市政府”邀請參加台南市文化中心落成“國畫西畫名家聯展”。

  出版歷經十三年繪著完成之《劉墉山水寫生畫法(Ten Thousand Mountains)》(中英文版)。自定“師古期”告一段落。

  《螢窗小語》在臺印數突破五十萬本。

  幽默散文集《小生大蓋》由皇冠雜誌社出版。

  赴日韓寫生並收集資料,寫成《水雲齋在奈良》中篇小説。

  一九八三年

  應聖大“中正畫廊”邀請舉行劉墉師生畫展。

  應邀(免審查)參加第十屆全省美展。

  與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為惲壽平花卉寫生冊之鑒定觀點差異展開論戰。

  應紐約東方畫廊邀請參加紐約華裔畫家作品展。

  出版《花卉寫生畫法(The Manner of Chinese Flower Painting)》(中英文版)。

  應邀參加美國東部“華人學術聯誼會”舉辦之名家藝術作品展。

  一九八二年

  返臺。應邀于台北市龍門畫廊舉行“真正的寧靜”個展。

  應邀于台北市今天畫廊舉行“從絢爛到寧靜”個展。

  應邀于紐約市立皇后美術館與馬白水、胡念祖、李茂宗舉行“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展”。

  應台南“市政府”之邀,參加“千人美展”。

  出版《春之頌》畫集。

  出版《螢窗小語》第七集。

  出版詩、畫、散文集《真正的寧靜》。

  一九八一年

  離臺四年後首次返臺。

  由紐約聖若望大學出版《The Real Tranquility》電視專輯。

  應鄉音合唱團之邀擔任《長恨歌》獨頌,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

  應紐約聖若望大學“中正畫廊”之邀舉行個展。

  于聯副發表《詩朗誦團體的建立與演出》,是個人研究朗誦詩十年之重要理論作品。

  主持紐約至善畫會在“中華文化中心”展出。

  一九八○年

  應邀(免審查)參加第九屆全省美展。

  應紐約“中華藝廊”之邀,參加“當代中國名家畫展”。

  應紐約“中華文化中心”之邀參加海外名家畫展。

  應聖若望大學之邀在“中正畫廊”舉行劉墉師生畫展。

  應聘為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兼藝術系及聖文森學院教職,教“東亞美術概論”、“中國繪畫”、“素描”、“創作經驗與技法”等課程。

  應“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及加拿大安大略省文化部邀請,參加“中國青年書畫家加拿大巡迴展”。

  與家人在美國團聚,並定居紐約。

  出版與西冷教授合繪之《牡丹芍藥畫譜》。

  再應維州布拉斯堡版畫畫廊之邀舉行個展。

  應紐約新聞處之邀,舉行劉墉師生聯展。

  一九七九年

  應聘為紐約聖若望大學中國畫指導教授。

  製作並主持《中國民歌之夜》,在曼哈頓演藝高中公演。

  出版譯作《死後的世界》(瑞蒙模底原著)。

  于“省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第二次“西窗五友畫展”。

  應“省立歷史博物館”之邀,參加“當代海外中國名家畫展”。

  應華李大學之邀在杜邦美術館舉行個展。

  出版《螢窗小語》第六集。

  入紐約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

  赴大峽谷寫生。

  一九七八年

  由“行政院新聞局”及“省立歷史博物館”推薦前往美國講學及展覽。

  應聘為“中視”駐美代表。

  應聘為維州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

  應“國父紀念館”邀請參加當代名家展。

  應維州布拉斯堡版畫畫廊之邀舉行個展。

  應邀于維州馬丁斯維爾藝術中心與邵幼軒女士舉行聯展。

  應邀于丹維爾美術館舉行個展。

  應邀參加哈利福克郡藝術聯展。

  應紐約聖若望大學之邀,與邵幼軒女士在“中正畫廊”舉行聯展。

  應紐約新聞處之邀,與邵幼軒女士舉行聯展。

  應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市邀請,在李察巴哈畫廊舉行個展。作品由市政廳收藏。

  應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市民眾藝廊之請舉行個展。

  應南卡坎普頓藝術中心之邀舉行個展。

  應俄亥俄州立大學之請在垂索裏尼畫廊個展,並在該校藝術系任講座一個月。

  應維州諾夫克摩爾畫廊之邀舉行個展。

  應邀于弗羅裏達州潘塞可樂市魁賽畫廊舉行個展。

  赴尼加拉瀑布寫生。

  出版《螢窗小語》第五集。

  應邀參加西德亞東博物館“中國繪畫展”。作品由亞東博物館收藏。

  一九七七年

  出版詩畫散文集《螢窗隨筆》。

  畫作入藏“省立歷史博物館”。

  應邀(免審查)參加第八屆全省美展。

  應邀參加美國加州工業科學博物館“中華現代美術工藝展”。

  應邀參加第十三屆亞細亞現代美展。

  應德航邀請赴挪威、英、法、德、意訪問,並在“中視”製作主持《歐洲藝術巡禮》。

  在“省立博物館”舉行第二次個展。

  遷居台北英倫大樓。

  應邀參加“國父紀念館”當代名家畫展。

  獲《綜合電視週刊》讀者票選為最受歡迎電視記者,旋即辭去“中視”記者工作。

  一九七六年

  製作並主持台灣“中視”《時事論壇》節目,獲金鐘獎。

  應邀參加紐約聖若望大學亞研中心台灣當代名家展。

  出版《螢窗小語》第四集。

  應邀參加第十二屆亞細亞現代美展。

  《螢窗小語》由“國防部”選印為官司兵優良讀物。獲“國防部”榮譽紀念狀。

  應邀參加美國華李大學杜邦美術館畫展。

  與周澄 、林千乘、李義弘、涂璨琳合組“西窗雅集畫會”。並在“省立歷史博物館”舉行聯展。

  應“省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參加第五屆當代名家畫展。

  一九七五年

  應“中國畫學會”邀請參加中國台灣名家日本巡迴展。

  代表台灣省“美術教育協會”赴日、韓考察。

  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螢窗小語》第三集。

  應邀參加第四屆當代名家畫展。

  應“省立歷史博物館”邀請舉辦首次個人畫展。

  畫作入藏“中正紀念堂”。

  應邀在香港世界華人基督教大會中主演舞臺劇《庚子年》(張曉風編劇)。

  應邀參加第十一屆亞細亞現代美展。

  一九七四年

  應邀(免審查)參加台灣第七屆全省美展。

  應聘為淡江大學吟燈詩社指導教授。

  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螢窗小語》第二集。

  應邀第三屆當代名家畫展。

  應“省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參加中國台灣名家美國巡迴展。

  開始《唐詩句典》編類整理工作。

  應邀參加第十屆亞細亞現代美展。

  一九七三年

  主持“中視”益智節目《分秒必爭》。

  應聘為台灣省“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記者。

  應聘為師大噴泉詩社指導教授。

  出版《螢窗小語》第一集。

  代表台灣省出席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製作並與邱燮友教授聯合執導“中國詩之夜”。

  獲“省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參加第二屆當代名家畫展。

  一九七二年

  獲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師生美展國畫第一名“‘教育部長’獎”。

  《聽蜀僧浚彈琴圖》由“省立歷史博物館”選送第八屆中國台灣與日本美術交換展。

  任“中國新詩學會”副總幹事。

  主演《武陵人》(張曉風編劇)舞臺劇。

  師大畢業,應聘為台北市成功高中美術教師。

  參加第二屆全省書畫展。

  育子軒。

  于《幼獅文藝》發表《中國繪畫的符號》,是為一九八四年出版之《山水寫生畫法》的理論基礎。

  主持台灣及金馬地區最大規模電視聯播《全民自強晚會》。

  一九七一年

  獲“中國新詩學會”頒發“優秀青年詩人獎”。

  與畢薇薇在台北地方法院公證結婚。

  指導詩劇《宋王臺畔》(趙滋蕃詩),獲“中國新詩學會”“全省朗誦詩競賽”第一名。

  獲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頒發最佳男演員“金鼎獎”。

  獲台灣師範大學學生最高榮譽“進德修業獎”。

  一九七○年

  主演《紅鼻子》(姚一葦編劇,又名《快樂的人》)舞臺劇。

  編導朗誦詩《巨人頌》,獲“全省青年學藝競賽”第一名。

  一九六九年

  任“中國寫作協會”台灣師大分會負責人,主編《文苑雜誌》。

  與台灣師大公訓係同學畢薇薇相識,同演校內舞臺劇並戀愛。

  遷居至台北市長安東路鐵道邊違建貧民區。

  一九六八年

  以第一志願考取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一九六六年

  複學,任《成功青年校刊》編輯及設計。

  一九六五年

  獲台北市“教育局”辦全市演講比賽高中組第一名。

  代表台北市獲台灣省“教育廳”辦全省演講比賽高中組第一名。

  獲台北市“教育局”辦“國語競賽”演講第一名。

  再獲台灣全省學生美展“‘教育廳長’獎”。

  因肺病休學,在家自修繪畫及詩。

  師從郭豫倫先生習素描、水彩。

  一九六四年

  遷居台北市金山街一棟小木樓。

  師從胡念祖先生習國畫山水。

  入台北市成功高中。

  獲台灣全省學生美展“‘教育廳長’獎”(大專高中組第二名)。

  一九六二年

  家中失火,夷為平地,母子二人于廢墟間築一草房以棲身。

  一九六一年

  入台北市大同中學夜間部。

  一九六○年

  獲台北市“教育局”辦全市演講比賽小學組第一名。

  代表台北市獲“教育廳”辦全省演講比賽第三名。

  一九五八年

  父親劉世駿逝世。

  一九五五年

  入台北市龍安“國民小學”。

  一九四九年

  祖籍北京,二月生於台北市。

責編:木鐸金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