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愛上博物館 > 正文

曾侯乙編鐘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1日 13:58)


  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像一隻自西向東飛舞的蝴蝶,武漢城市的歷史最早可以推及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蜿蜒而過的長江,使這座城市充滿了一股天然的雄渾大氣。當你走進湖北博物館,曾侯乙編鐘就能讓你徹底領略楚文化的磅薄之氣。

  那是1978年的一次震驚世界的發現,在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裏,65個青銅的編鐘整齊地挂在木頭的鐘架上,放佛剛剛被埋入地下。這是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麗的珍寶。

  編鐘由65個鐘組成,總長度超過十米。編鐘分三層,每層的鐘形態各不相同,最上面一層的叫鈕鐘,中間及下一層的叫俑鐘。編鐘的大小差異很大,最輕的一件只有2.4公斤重,最重的一件卻重達203.6公斤,整套編鐘的總重量有五噸。鐘架上有佩帶寶劍的青銅武士,忠心耿耿地托著挂鐘的木梁。編鐘上刻著三千多個漂亮的中國古文字,包括對編鐘的編號,記事,標音,以及樂律。那麼,是誰,擁有如此豪華優雅的編鐘樂隊呢?

  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隻名為帛的大型鐘,上面注有銘文,內容是説楚惠王56年,也就是兩千多年前的公元前433年,楚惠王從西陽返回來,為曾侯乙做了這件帛鐘,送到西陽讓曾侯乙永世享有。這些文字揭開了神秘墓主人的面貌。也就是説古墓的主人叫乙,是楚國的諸侯國曾的國君。在古代中國,鐘和鼎的含義是一致的,都是象徵王權的重要禮器。因此,當曾侯乙走向來世時,是一定要帶走這套象徵權貴的大型編鐘的。

  可是,考古工作者發現,一般的鐘都是圓形的,可編鐘卻都是扁的?而很多鐘上還有一個個的突起,這是為了美觀還是另有它用呢?通過研究,物理工作者們發現,編鐘包含了豐富的物理內容。扁的鐘型具有雙音性質,音域中的音高幾乎全部與現代物理音高一致,只比現在鋼琴的高低音部各少一個八度。而鐘上的突起叫做鐘枚,對聲音能起到濾波的作用,使演奏時不會産生過長的回音。

  在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的“天地人”音樂會上,由譚盾指揮,古老的編鐘也是演奏樂器之一。假如我們相信靈魂不死,我們就能從這穿越時空的樂音裏聽到古人和今人的深切共鳴,餘音裊裊。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