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記憶》兩會特輯 > 正文

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從左到右——陳嘉庚和漢字橫書

  1955年1月1日,一元伊始,萬象更新。剛剛收到《光明日報》的老訂戶們驚訝地發現,他們熟悉的報紙變了,昨天還是從上到下豎著排列的文字今天竟然一行行橫著走了起來。這一來,看報紙的狀態全變了,原來是從上到下一邊讀報一邊點頭,現在可倒好,這從左到右的排版方式讓人看報時整個兒變成了一邊讀報一邊搖頭。

  也就在這一天的《光明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現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著現代文化的發展和它的需要而改變,應該跟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展趨勢。”

  著名學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人的兩眼是橫的,眼睛視線橫看比豎看要寬,閱讀時眼和頭部轉動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勞,各種數、理、化公式和外國的人名、地名排寫也較方便,同時還可提高紙張利用率。

  那年39歲的于友當時是《光明日報》的編輯,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他説:“《光明日報》是第一個實行文字改版的,當時這報紙是國內的第二大報紙,中央提出文字改版方案後,就想積極按照這個執行。但數百年來報紙都是豎排版的,沒有先例,也沒有參考標誌。”

  於是編輯們就在一起討論該怎麼做,大家熱情很高,卻無從下手。這時于友提出不妨按照外國的報紙來改,他曾經學過俄語,當時《光明日報》的地位和前蘇聯的《消息報》很相似,大家就找來近期所有的《消息報》,仔細研究它的文字排版形式,然後推出了中國第一份文字改版後的報紙——《光明日報》。

  而這時,離陳嘉庚先生提出“漢字橫書”已經過去4年多了,那是1950年6月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出了中文書寫應統一由左而右橫寫的提案。

  從豎到橫的排列閱讀,對中國文字的書寫方式是個極大的變革。很多人對此

  有一種措手不及的難以適應。王潤是當年《光明日報》印刷廠的排字工人,他也親身經歷了那一場變革:“作為排字工人,當時特別不習慣由豎排改成橫排,那時車間裏有20多個年輕人,開始都很不習慣。因為字面方向都是朝著一個的,經常排著排著又排成豎的了,大家彼此對這種情況都心照不宣,發現出錯後就會自嘲地笑笑,然後立刻更改,這種情況出現了好幾次,大約一個星期之後才漸漸適應過來。”

  《光明日報》是當時在知識分子裏影響最大的報紙,而偏偏知識分子對文字非常敏感。於是,面對面目一新的《光明日報》,有人歡迎,也有不少人批評。就是記者們也有些不適應,交來的稿子還是習慣豎著寫,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編輯部特別印刷了一批稿紙,由以前的豎格變成了橫格,發給大家使用,從稿紙的變化上強制改變這些記者的習慣。

  有讀者寫信到報社反對,呼聲最高的是詩人和書法家,因為古詩和書法一向是豎著寫的,現在要求改成橫的,有些人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寫了。有讀者在信中説:“看著現在的報紙,感覺就好像把一幅山水畫倒著放了,怎麼看怎麼彆扭。”

  於是,有人專門搞了一次專項實驗:挑選10名高三優等生,分男女兩組,讓他們閱讀從同一張《中國青年報》上精心選擇的抒情短文。結果差距明顯:橫排版的閱讀速度是豎排版的1.345倍。

  《光明日報》率先實踐後,到1955年11月,中央級17種報紙已有13種改為橫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也改為橫排,至此,全國響應。

  於是,有人開玩笑説,直到漢字改為橫寫,我才知道自己的眼睛原來是橫著長的。

本篇文章共有 11 頁,當前為第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