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記憶》兩會特輯 > 正文

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為新中國加油——李四光和大慶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中南海隆重開幕。

  6個月後,1950年5月6日,一對夫婦取道瑞士、法國和香港,從英國倫敦秘密地回到了北京。他們到達北京的當天早晨,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郭沫若來不及吃早飯就趕到火車站,把他們接到了北京飯店,第二天下午周恩來總理又親自來到飯店與他們進行長談,他們就是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夫婦。

  上世紀五十年代居住在哈爾濱的范震飆先生這樣記錄著他所在的城市:“那是建國初石油匱乏的年代,街上的機動車屈指可數,因此也絕少噪音,……一列從舊年月沿襲過來的‘的士’車隊。依稀是黑色的‘奔馳’,因石油的匱乏,一律以燒炭火啟動馬達:車尾設一燒炭的圓爐,用手搖鼓風機,先將炭火催旺,騰起滾滾的青煙,之後,馬達就輕快地轟鳴起來。”

  從五十年代過來的人們大多有著這樣的記憶:城市的大街上,來來往往的公共汽車頂上都背著一個大大的橡膠氣包,那是因為石油短缺,公共汽車只能以橡膠包裏的煤氣代替汽油作燃料。

  新中國成立伊始,內憂外患,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礦産資源。1949年,全國的原油産量只有12萬噸,鋼産量僅15萬噸,人均不足300克,連打一把菜刀都不夠。當時,就連小小的圖釘也得依賴進口。路上跑的汽車沒有一輛是國産的。

  方興未艾的經濟建設很快遭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難,當時全國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進口,而美國又一直對新中國實行石油禁運。早在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就曾斷言:“中國是缺乏石油資源的國家。”外國的專家也很肯定地説:“中國只有西部有石油,別的地方絕對沒有。”

  此時的李四光已是蜚聲中外的著名地礦專家。當他正在英國參加國際地質會議時,卻聞知自己已經當選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委員,於是,李四光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百般阻撓,和妻子秘密繞道回國。

  剛剛回國,李四光就充分感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們的殷切期望。毛澤東曾不無擔憂地問李四光:“有人説‘中國貧油’,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呢?如果中國真的貧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李四光微笑著搖了搖頭,聲音不大但很堅定地説:“沒有那個必要,咱們國家的石油産量是非常豐富的。”

  接著,對中國地質礦産資源瞭如指掌的李四光分析了我國油氣形成和移聚的基本地質條件,他堅信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

  1950年,李四光作為委員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之後連續三屆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會議上,李四光用科學的論據提出了對我國油氣狀況的分析,他的發言成為我國地質發展重要的理論基礎。

  1959年9月25日,就在全國上下都為新中國十周歲生日準備各種慶祝活動時,東北傳來了令人興奮的喜訊——中國石油勘探隊在松遼盆地找到了石油!

  於是,這個給中國人帶來希望的油田被命名為“大慶”。大慶油田的開發,使原油産量大幅度增長。很快,勝利、大港、遼河、華北、中原等幾個大型油田又相繼被發現。

  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告:中國石油基本自給。從此,中國摘掉了貧油的帽子。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1 頁,當前為第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