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門檻—創業,從準備到行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4日 13:55 來源:

  

不論你是創業還是做企業,事實上在你的腦子裏,都潛藏著許多的想法,在這些想法中,比較穩定成熟的叫做觀念。

 

    觀念從哪來?直接的來源是媒介:報紙、雜誌、書籍、電視。而所有這些,都有一個終究的源頭——學院:做學問的那一個又一個的、很大的院子。這裡有數十萬的經濟學和管理學“者”,他們整天不停地思想著,所有思想的表現或實現,都要通過媒介形式來“成果”。這就是“觀念”的來源。

 

    一、 兩個封閉的圈子

 

    本來,經濟學也罷,管理學也罷,它們與創業或做企業的實際之間沒什麼聯絡,它們之間是兩個相互封閉的圓圈。

 

    産生“企業思想”的學院,是個封閉的圓圈:學士—碩士—博士—副教授—教授—碩導—博導環環相扣。連接各環的那個“扣”是論文——只有自己拜讀的,抄來抄去的,本質上屬於智力遊戲的論文。這就決定了在這個圓圈上,永遠沒有實踐的一丁點位置。還決定了這個“圈”是密不透風的,吹不進一絲企業實踐的清風。一個環環相扣、密不透風、代代相傳的圓圈,永遠是脫離社會實踐與經濟現實的書本“知識”的傳承。

 

  這個永恒封閉的圈子與企業的常青樹之間,長期遵循著“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至少20世紀90年代以前是這樣的。在這以前的很長時間裏,這個圈子與企業之間彼此不知道對方是什麼、幹什麼。甚至有許多企業的領導不知道對方的存在。

 

    這個時候,“院子”裏的經濟學者們在幹什麼呢?

 

    一是解釋政策。中央出來了新政策説“東”,學者們就開始説,馬克思、列寧是怎樣説“東”的。

 

    二是解經注典。即對經典著作進行詮釋。19801990年的10年間,一本內容相同的《政治經濟學》出了2 500種,現在的經濟學科的博導,很多都是這2 500本《政治經濟學》的“作者”。

 

    三是研究概念。比如抽象勞動是歷史範疇還是自然範疇。

 

    四是引進洋貨。有的販賣洋學説,比如什麼“博弈論”,説得神乎其神,其實就是中國人下象棋,走一步看兩步。有的是玩弄直角坐標和數學公式,把幾句話能説清楚的問題複雜到自己都弄不明白。

 

    説這些幹什麼呢?一句話:所謂經濟學,包括管理學,事實上與企業並沒有什麼關係。

 

    二、 院子裏發出聲音

 

    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兩個圈子開始有了“關係”,兩個圈子開始往一起融合。不排除做企業的人,有的是遇到了困難,有的為了把企業做得更好,産生了學習、提高的願望。但主要是做學問的人們開始關心企業:為了適應企業大量産生的現實和由這個現實産生的需求,也為了學問的“價值實現”而去教導那些沒有多少學問的企業者。於是乎,大量的“企業家應該如何如何”、“做企業應該怎樣怎樣”的學問、學説、觀點、觀念,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培訓、論壇、講座、報告像颱風、像沙塵暴撲向企業。學院的封閉性,使自己獨立於市場經濟與企業實踐之外,導致教育資源無效化的同時,由圈子裏邊發出的聲響還誤導著創業與企業的實踐者。

 

    問題由此産生。

 

    學問者的那一套又一套關於企業的“學問”是從哪弄來的?從書本、報紙、雜誌上抄來的,從國外販來的,自己想出來的,就是沒有從企業實踐中來的。不對嗎?斗膽問一句:“你幹過企業嗎?”哪怕是一個,哪怕是沒幹成失敗了也行。

既然沒有,那麼,冒昧問一句:“憑什麼?”

 

    三、 美麗、時尚的陷阱

 

    幹企業如同用兵,“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怎麼可以紙上談兵、坐而論道。既然你沒幹過企業,沒打過仗,憑什麼教導別人?科學的理論只能來源於實踐,這還需要討論嗎?

 

    許多觀念來源於現成的理論,而這現成的理論又從哪來的呢?有的是某個人的空想;有的是過時的東西;有的與我們的客觀經濟條件不相符合;有的本來就是垃圾,長著大鬍子藍眼睛的學者同樣會造垃圾。

 

    即便是許多能夠證明的理論,在實踐中就是行不通。這樣的例子多了。計劃經濟、綜合平衡那一套,難道不合理嗎?可事實上就是沒法實行,不具有可操作性。按勞分配不合理嗎?可是由於“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你找不到計量的標準,分配就失去依據。事實上就只能按職務、學歷、工齡等分配。

 

    言歸正傳,全部問題就是産生於沒有企業實踐的學問者,卻整天地對做企業的人指手畫腳,頤指氣使。如果僅僅是説説而已那也就“而已”了,問題是這些觀念脫離企業現實,其中有許多與企業和市場的真實存在背道而馳,産生了誤導。

 

    聽信了這些東西,導致許多創業者、企業領導在面臨多種選擇時誤入歧途。實踐了這些東西,導致許多創業者、企業領導在處理具體問題時發生失誤。最終結果是失敗。因此,這些看似時髦、新穎、洋氣、權威的思想觀念,就其危害而言,已成為事實上的創業與做企業的“陷阱”。

 

    結尾:我是那個小男孩

 

    是歷史與個性造就了我這個兩棲動物:徹底的理論者與豐富的實踐者的統一。於是,我就成了《皇帝的新衣》中的那個小男孩,就喊出了一句真話。於是我把這些話的一部分內容叫“陷阱”,把這些陷阱一個一個地揪出來,拿到亮處,擺到桌面上,讓大家看看:有哪一個不是學問者叫嚷和張揚的,有哪一個不是背離企業與市場的“內在真實”的,有哪一個不是引導企業者走向歧路的?現在,我從進入創業門檻的“歧路”開始,揀主要的一條一條地説給我的同類——敢於創業的人們。

責編:費溢群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