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讓十委全體居民告別“三小”圓了居民樓房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3日 17:00 來源:

  東站十委原是一片棚戶區。論居住人員,居民中最高職級是科長,論居住條件,小房套小房。老住房的兒女們長大了,結婚沒地方住,便在老房外接蓋小房。條件好的,上個尖頂房樑,便於大雪滑落清除;窮一些的,買塊油氈紙壓一溜磚,冬天大柈子也燒不暖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街道為整頓市容,防止火災,兩次安排拆“三小”,可是扒掉沒幾天,小房又灰頭土臉地鑽出來。衚同裏的道路是泥土路,一到雨天,走路不知如何下腳,居民抱怨説:“泥漿污水無處流,比‘龍須溝’還‘龍須溝’。”大家心裏有話,都願意找譚竹青念叨,有的叫譚姨,有的叫老媽,有的叫大姐,説的都是一句話:“咱們什麼時候也能住上乾乾淨淨的樓房?”

  譚竹青立下誓願:“一定要讓十委全體居民住上‘三氣’樓房!”遠在北京的國家機關仿佛聽到了這位最基層“小巷總理”的心聲,1994年,國家建設部發出關於為低收入群眾建設安居工程的通知,經費由政府補助一部分。經譚竹青多方奔走呼籲,1995年,十委社區被列為長春三片棚戶區改造試點之一。有了這美夢成真的機會,譚竹青別提有多高興了。她立即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動員開發商到十委開發,最初幾次都沒有談成,原因是開發商認為開發十委不賺錢。譚竹青不氣餒、不灰心,多方奔走,終於打動一家開發商,但開發商對拆遷問題表示擔憂。她胸有成竹地打保票説:“動員居民搬遷的事包在我們身上!你們儘管負責拆遷蓋樓,但要保證房屋質量。”為了縮短拆遷時間,讓居民儘快住上新房,她和居委會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做工作,有的“釘子戶”磨破嘴皮才答應搬遷。對於一時借不到、租不起週轉房的困難戶,她和幾名委主任四處想辦法幫著找住處。這樣,從拆遷公告發佈之日起僅用42天300多戶房子全部拆完。開發商感慨地説:“這速度也就是在十委,在老譚太太這兒能有!”就這樣,先後分三批共開發棚戶區16萬平方米,使近4000戶居民“像做夢一樣住上了‘三氣’樓房”。就在她去世前四天,東站十委最後一家回遷戶也搬進了新樓房。

  讓社區美起來、亮起來

  社區經濟有了發展之後,譚竹青就想著早一天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經過譚竹青協調市、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投資修建了3條柏油路,鋪設方磚3000平方米,種植草坪5000平方米,栽種樹木10000余棵,花卉30000余株,新建精品綠化景點3處,體育健身路徑1處,使社區環境初步得到美化、綠化、彩化。譚竹青為改善社區益壽院的環境,籌集資金30多萬元在經濟開發區新建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大樓,先後有150多位老人在這裡安度晚年。2000年以來,又投入85萬元,建社區服務中心,設便民服務窗口,方便了群眾辦事。譚竹青在抓好社區環境硬體建設的同時,想方設法提高居民的素質。她組織居民開展“人人動手、美化家園”、“創文明樓院”等活動,狠抓居民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垃圾袋裝化,做到了無亂堆亂放、無衛生死角、無落地垃圾,讓樓道亮起來,讓庭院美起來。生活在十委社區的居民都説:“十委社區不但環境好,老百姓的心裏也敞亮。”

責編:周鐵成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