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是一名學生,藝術生命剛剛起步,我要用我的一生去學習,去研究,去捕捉自己內心的夢。"
——張鐵石
張鐵石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山東漢子。無論從外表和內在的氣質方面都透出山東人特有的純樸、善良、執著、勇敢……這從張先生的繪畫作品中就能充分的品味出來。
張鐵石先生出生在書香世家,乳名"鐵頭",從小愛好廣泛,對武術、音樂、舞蹈、美術等都有濃厚的興趣。他的父親發現他對中國山水畫有著特殊的悟性和愛好,很小就把他送到地方名士張鶴聲先生門下學畫。在張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張鐵石先生對中國傳統繪畫有了系統而深邃的學習和繼承。他由明唐寅、文徵明入手,直追元宋,于清初石濤先賢歸。特別是對石濤先賢的繪畫作品和理論更是敬佩有加,起筆名鐵石。"鐵"字是對親人的尊敬(鐵頭的乳名是奶奶起的),"石"字就是對石濤的敬仰。
1990年,張鐵石先生退役分配到平陰縣文化館,從事藝術創作工作。告別了緊張的軍旅生活,擁有了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平臺。他就象一匹脫韁的駿馬,懷著對藝術追求的無比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對石濤先賢的畫語錄更是每一字,每一句的參悟、學習,從而得以入其堂奧。更可貴的是在學習先賢的同時,通過自己的寫生、創作、總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見解。
[張鐵石藝術見解]
他反對從單純的技法上去解析繪畫作品,更反對把繪畫技法的變化當作創新,強調學習傳統繪畫應從心源中去參悟,應多注重對先賢內在情感的研究。所謂"夫畫也心畫也",作品是先賢們內心世界的跡化。中國畫發展幾千年,先賢們通過觀察,寫生,創作,總結了多種表現技法。各種技法的形成、發展又逐步完善了各種技法的內在聯絡及用筆關係、結構關係等等。然而,技法是為人的心畫創作服務的,先賢如何感悟自然、抒發情感,並且創造新的表現形式從而更深刻的表達自己,是我們學習的重中之重。所謂潑彩、潑墨,就是潑情潑韻。沒有對傳統的深刻、客觀的學習繼承,沒有對生活的熱愛和觀察,就不可能潑出情、韻來。單純地從技巧去潑,雖能成畫,但平淡無味,不足以觀。
他認為對待用筆也是如此,先賢總結了一些執筆、運筆的規律。作為初學者,按規律學習,能克服用筆的很多毛病,然而筆墨——性情也!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對生活的感悟不同,用筆的力量、速度、節奏、變化及所表達主體的意象就不同。筆墨當隨時代,就是講這個道理。新中國二十世紀的青年就應該有新時代的理解和表現,在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創造出新的國畫藝術作品。
藝術貴在思想,表現貴在意象。意象和抽像是兩個概念。抽像是藝術技巧的分析,意像是創作本源(也就是人)的分析。抽像是表現手段,意像是表現理念。有了明確的表現理念,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段,達到本源的表現目的。抽象和具像是相對而言的,即當一種抽象的表現符號被大家能具像的接受時,它就是具像的。中國傳統繪畫發展到清代,已經形成了非常個性,成熟的表現符號。不強調對景寫生,而是用不同的抽象符號來表現,強調意象,參悟自然的法理。表現形式強調線的運用,同時又賦予了線的多種內涵。正是這種特點,使中國繪畫擁有廣闊的表現空間。作為一名從事國畫藝術的工作者,時代性是最基本的責任。怎樣立足於國畫的特點,創造出時代筆墨、時代語言、時代符號、時代作品是當代每位國畫藝術工作者的時代命題。
1998年,在家庭條件非常艱難的條件下,他懷著對藝術的無比熱愛和追求,向同事借錢湊足學費,前往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國畫係深造學習。當時妻子下崗在家,兒子不滿周歲,要靠兩方老人幫助照顧家庭,也正是這種艱苦環境張鐵石先生在學校學習非常刻苦、勤奮,得到了山東書畫名家郭志光、解維礎等老教授的賞識和偏愛。在老先生們的悉心教導下對近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傅抱石、何海霞等的作品進行了客觀深入的研究學習,時常忘記了吃飯睡覺。郭志光老師對他提出的學習問題傾心傳授,解維礎老師更時常親自動筆相授。這使張鐵石先生的畫藝大增,此後他又前往北京拜訪了中國當代著名大師吳冠中先生,請教中國畫的發展方向問題。並拜訪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抽象藝術表現大師張元教授請教當代西畫和國畫抽象藝術的表現差異。雖然張鐵石先生的繪畫還處於具像的形式美和抽象的意境美的探索過程中,但他近兩年的作品已經使我們明顯感受到他的藝術正在通過不懈的努力,艱苦的奮鬥,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撰搞 王文虎)
責編:雍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