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畫頻道 > “潯陽”從今成“遺韻”——追憶著名畫家陳逸飛 > 正文

“大美術觀”成就陳逸飛一生傳奇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9日 10:39)

  新華社記者 閔捷

  驚聞陳逸飛在上海猝然長逝,中國文化藝術界痛惜不已。與陳逸飛保持了長達33年友誼的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景波對記者説:“幾天前我還和他通過電話,當時他忙得不可開交。我想他是心力交瘁而死的。”他説,陳逸飛在他事業正值輝煌之際突然去世,這對中國美術界和文化界來説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8年前,記者曾在北京飯店貴賓樓採訪過陳逸飛。當時他剛從紐約回來,正忙於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陳逸飛回顧展》的開幕事宜。記得當時他穿了一套藏藍色的西裝,神態中凝聚著中國文化人特有的寧靜與平和,一如他的浪漫寫實主義畫風。

  有評論指出,陳逸飛的作品蘊涵了中國的美學精神和西方的繪畫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將東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間。

  陳逸飛1946年出生在浙江省寧海縣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是化學工程師,曾做過修女的母親是他藝術上的啟蒙老師。同年全家遷往上海,由此奠定了貫穿他一生的“上海情結”。著名作家余秋雨曾撰文指出:“上海使陳逸飛具有一種學院派的端莊,又在端莊裏兼容著靈敏和鮮活。”

  1984年,陳逸飛以水鄉周莊為素材創作了油畫《故鄉的回憶》。1985年,他的油畫《橋》被聯合國選作首日封。同年,紐約著名的哈默畫廊投資人哈默博士訪問中國,將陳逸飛的油畫《家鄉的回憶——雙橋》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而他筆下的周莊古鎮,也從此聲名鵲起。

  1991年,在香港太古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陳逸飛的《潯陽遺韻》以137萬港元創下中國當代油畫賣價的最高紀錄。此後他的作品《夜宴》、《山地風》等在以後的拍賣中又屢次刷新了這個紀錄。

  陳逸飛作為畫家的地位是無可爭議的。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間,他將繪畫藝術延伸到電影、時裝、雜誌乃至設計領域,並積極投入商業運作,這是他近年來備受關注、也受到指責的原因。但陳逸飛致力於提升中國人的審美品位所做的努力卻是有目共睹的。對於美術界同仁的不解甚至非議,陳逸飛的回應是鍥而不捨。他從“文化人”的立場來思考,在獲得商業成功的同時,影響民眾的審美趣味。

  對此孫景波認為,陳逸飛是一個多才多藝、精力充沛的人,他對當代文化的諸多領域都有著濃厚的興趣。當他在美術界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之後,他洞悉到20世紀末國際藝術界正在從現代主義轉向後現代主義,其標誌就是更提倡藝術走向綜合,把西方和中國的視覺藝術引導到更廣闊的領域。

  孫景波認為,陳逸飛的藝術實踐是具有開拓性的,雖然這種開拓性不一定被認可。陳逸飛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後期的“大視覺藝術”,是興之所致、為所欲為、並樂在其中。

  1992年,陳逸飛拍攝了電影《海上舊夢》,從此開始涉足電影界。他以畫家的眼光描述世界,其人物形象和色調處理沿襲了他一貫的浪漫寫實風格,成為中國詩化電影的典範。

  兩年之後,陳逸飛又導演了故事片《人約黃昏》,該片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台灣金馬獎電影節上獲獎。但是此後的《理髮師》卻是一波三折,先是選角風波,後又是資金問題。雖然如今已拍完三分之二,但其代價卻是陳逸飛的心力交瘁,乃至猝然撒手人寰。這是人們都沒有想到的。

  孫景波説,《理髮師》是陳逸飛一生中遇到的比較大的挫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電影製作的諸多環節中都能感覺到他的力不從心。這次開機正值江南多雨的季節,非常敬業的陳逸飛實在是操勞過度,太可惜了。

  孫景波最後透露,陳逸飛一直自認自己的主業依然是繪畫,所以他的畫筆一直沒有停下。作為亞洲第一位與世界著名的馬勃洛藝術公司簽約的畫家,陳逸飛每年都有一二十件新作參加國際巡迴展。只是這些新作品沒有在國內展出。近兩年,他的作品主要表現的是上海題材和西藏題材。

  陳逸飛帶著許多遺憾匆匆離去,但懷念他的人數不勝數。(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

責編:海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