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ctv.com/')">
>> 首頁

風流筆墨拙山曲——孫鴻嘯先生書法展觀感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04日 14:43


孫鴻嘯先生

  原以為蟄伏山野有大儒僅僅是文化懷舊的神話,但參觀過孫鴻嘯先生的書法藝術展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孤陋寡聞。10月20日上午10點,琉璃廠,仁和畫廊,仆一進門,孫先生清峻的書風便撲面而來,使仁和畫廊這個別致的地方一下子多了幾縷墨香,涔涔跳動。

  孫鴻嘯,字雪痕,世居江蘇徐州市銅山縣三堡鎮喻莊村,生於公元一九一七年。八歲入學讀書,酷愛書法,初寫歐、顏,繼而臨習張猛龍、張黑女等魏碑名作,轉而又寫蘇東坡,繼寫近代書壇名宿張伯英,終於從眾家之間蛻而為自家面目。孫先生書風可用“清”、“峻”二字來形容。清是指孫先生的整體的筆墨形象。他用筆極為乾淨,結體瀟灑舒朗,佈局省凈,無論大幅或小品,筆墨所形成的外在結構中總是透出書法內在的清朗氣息,這股氣息正是魏碑的獨有之處。但孫先生的書法中還融入了貼學的瀟灑率性氣質,故而使其書法多了幾分墨氣的書寫痕跡。峻是指孫先生具體的筆墨造型。孫先生書法用筆有“折釵股”之妙,在書風秀麗的同時又凸顯出碑風的骨力特點,有峻秀之貌。因此,孫鴻嘯先生的書法可謂奪人眼目,蔚為大觀。但這位早已卓然一家的先生卻不求聞達,年近九旬依然筆耕不已,並平靜的在自己的故土品味筆墨人生。要不是張伯英紀念館之鼎力,楊再春先生之慧眼,恐怕孫先生會寂寞一生。

  徐州自古便是文化的重鎮,尤其是兩漢時期,徐州更是當時東部地區舉足輕重的經濟文化中心,從今天徐州地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仍可想見當時的繁華與鼎盛。到今天,徐州地區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面貌,僅書畫領域就有張伯英、李可染這樣重量級的人物出現。因此,對於為什麼會有精彩的孫鴻嘯書法藝術和淡泊的孫鴻嘯人生藝術綜合體的出現,或許只有到這座城市、這個地區的文化歷史中去尋找了。

  另外,孫鴻嘯書法藝術研討會于當日上午也在仁和畫廊舉行,程大利、楊再春等藝術家和評論家對孫鴻嘯先生的書法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作者:徐建委)

(編輯:徐建委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