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ctv.com/')">
>> 首頁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探尋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06日 16:16

  劉繼紅,法名覺宏,1955年生,安徽阜陽市人,畢業於安徽阜陽市師範學院美術系,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研究院客座教授,一級美術師。


雙飛鳥

  近年來在北京、安徽、江蘇、山東、上海、深圳、香港、澳門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92年在台灣舉辦了“冬之韻劉繼紅花鳥畫展”在台灣引起轟動。1993年作品參加了“韓國中國水墨藝術展(漢城)”1995年入選“現代中國著名花鳥畫名家展”(奈良),“二十世紀中國畫展”(北京)多次參加全國全軍美展並均獲一等獎。《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深圳特區報》、《中國書畫報》、《美術家》等幾十家報刊發表作品四百餘幅、《劉繼紅的牡丹情》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安徽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播出。《牡丹圖》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禮品饋贈國際友人和港澳同胞,作品被外交部多家大使館選用,毛主席紀念堂、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台灣故宮博物院等幾十個單位收藏,《古色天香》大型畫冊在香港出版,《中國牡丹》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繪畫技法出版有《怎樣畫寫意牡丹》、《怎樣畫寫意花鳥》、《中國寫意花鳥技法》上下冊VCD光盤由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北京文化音像出版社聯合製作發行。


眺望

  1995年,劉繼紅放棄了在銀行受人追捧的工作,從安徽孤身一人來到北京。他帶著一卷卷的畫,虔誠地去拜訪那些能夠屈尊接見一個外省畫家的名家們,然後回到臨時租來的畫室裏拼命地畫畫。這樣的生活他已經過了七年,儘管生活清苦,他依然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情和執著,他樸素堅韌的性格,並沒有因為喧囂浮躁的都市文明有所改變。

  在他的身上,沒有發跡者的志得意滿,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激憤牢騷,但這並不能説明他沒有藝術上的雄心,事實是,他在畫畫中得到的快樂遠遠超過了那些藝術之外的東西的誘惑,包括金錢、名聲和地位。

  劉繼紅自幼酷愛繪畫,1980年畢業於安徽阜陽師範學院美術系,他下過鄉,當過兵,參加過1977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後來長期在金融部門工作。到北京之前,劉繼紅已是安徽頗為知名的青年花鳥畫家了。 早在1977年,他的作品就曾入選過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五十週年全軍美展和江蘇省美展,其參展的作品還被刊登在當年的《江蘇畫刊》和《解放軍報》上。進入八十年代,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和全軍美展。還先後在南京、深圳、青島、香港、台灣等30多個城市舉辦過個人畫展。


荷花翠鳥

  劉繼紅早期的花鳥受吳昌碩影響,走的是雄強一路,筆墨大膽老辣,渾厚華滋,後來他不滿足於照搬前人的筆墨語言,力求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他曾花大力氣外出寫生,創作了大量生動鮮活,受人喜愛的花鳥畫。1990年以後,劉繼紅進入一個痛苦的否定自己、力求圖變的時期,他意識到傳統的花鳥畫筆墨樣式,已難以自由地傳達現代人的情感和審美趣味。幾年後他放棄安逸的工作來到北京,一方面,他用新的眼光重新去審視傳統,改變習慣的繪畫思維,另一方面,他注重研究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將傳統的筆墨圖式和現代繪畫的構成結合在一起,探索新的繪畫語言。他不再滿足於對山水花鳥的具象表現,轉而用一種抽象的筆墨符號,抒寫傳達畫家在大自然中的瞬間感覺和情緒。他捨棄了傳統文人畫的放逸、簡約,卻保留了傳統水墨畫的抒寫形式;不論是亂頭粗服的激情揮灑,還是信步閒庭的淺吟低唱,他的畫都給人一種一揮而就的輕鬆感覺,但只有了解劉繼紅的人才清楚地知道,在他揮灑自如的寫意背後,浸淫著多少艱辛的探索和辛勤的汗水。


舉目雙雙

  在經歷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場對中國畫前途的論戰之後,對傳統水墨樣式的變革和改造,已經走到前臺,真正的藝術家不再停留在觀念的論爭,而轉入具體的實踐和探索上。與人物、山水畫相比,寫意花鳥的探索和發展顯得最為艱難。

  一方面,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諸位大師已把傳統的寫意花鳥推高到一種幾近完美的輝煌境界;另一方面,現代人對寫意花鳥形式、物象上過於單純的審美趣味已大大不能滿足o.作為一個不滿足於現狀的花鳥畫家,劉繼紅要不斷地打進傳統中去,豐富自己的表現技巧,還要謹慎地保持自己的個性,不被古人所淹沒,以期畫出自己的面貌,傳達現代人的情感。在這樣一種前後夾擊的兩難境地中,劉繼紅會永遠保持他一貫的堅韌和探索勇氣嗎?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孫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