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博客 論壇 播客 社區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手機MP4
主持人頻道首頁
魯健首頁
個人簡歷
相關文章
  我的博客
照片集
互動區
主持欄目
  《今日關注》
  《與總編面對面》
  《中國新聞》
網友評論
  我看魯健的出路兼評新聞頻道的表現
  真的魯健
  最愛魯健
  你的魅力
  不完美的魯健
  關注魯健
  央視國際眼中的魯健
  好男似諫,好女如冰
  做“平凡”的魯健吧

  主持人信箱
相關文章

特別報道中的思考  

  對於這次的<<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屬於什麼樣類型的節目,以前專家沒有給出準確的定位和研究,比如説以前新聞節目分類主要是:新聞雜誌類節目、新聞評論類節目、新聞專題類節目、消息類新聞節目。所以我姑且稱這次的直播報道是“新聞同步直播類型節目”,它不同於以前的大型直播,比如香港回歸直播、澳門回歸直播、三峽截留直播、黃河小浪底截留直播。首先,它關注的是隨時都在變化的現場,很多的事實都是未知的,正如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所説的“戰爭迷霧”,這也是演播室專家們多次提到的。其次,這次的戰事直播包含的報道手段比較多:包括專家訪談、同步畫面、同聲傳譯、現場解説、新聞播報、現場連線、演播室互動。至於具體的節目類型還可以進一步探討,這裡暫且不再贅述,我主要從主持人的角度談談,面對新的節目類型對主持人提出的新的挑戰。

  主播——概念的嬗變

  對於主持人的概念,多年來也有各種各樣的提法,主要是播音員、主持人、主播這幾種概念之爭,對於這些概念,英文也有各種不同的解釋broadcaster、host、anchor,我的理解broadcaster更接近於傳統意義上的播音員,因為這個詞來源於broadcast,即“廣播”,而host原意是“主人”,它可能更接近於一些現場觀眾參與型節目的主持人。而對於新聞同步直播類型的主持人來説,anchor這個詞從意義上來説更接近一些。anchor原意是“接力者”,在新聞節目中的意思是主播,那麼怎麼理解主播在新聞直播節目中的接力作用,在第四部分會詳細闡釋。關鍵是對於主播這個概念的理解,國內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專家認為,目前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播,比如國外是主播中心制,這一點不少文章已經做過解釋。像在國外策劃、選題、組織前後期採訪編輯、節目審核都由主播負責,起核心和領導的作用。因為在國內不具備這樣的環境,所以國內沒有主播。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主播概念的確認,不應該以主持人的權限來限定,而是應該以主持人在節目中所體現的作用來限定。尤其在國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過去的節目相比,在這種新聞同步直播的節目中,主持人的參與已經是一種深層次的參與。

  首先參與節目的策劃。在這次節目製作之前,我是提前二十天和主任、主編、國際組組長一同參與,對節目的大致類型、主要的報道方式、專家的溝通方式以及現場的轉接與把握進行了無數次的探討和研究。大家也經歷過多次思想上的撞擊,不斷的思考報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細節。比如説在戰事直播前,我們還做了一次<<直通安理會>>的現場直播,從這次直播中我們發現,沒有準備大量的關於各國外長的資料,這就是可能忽略的細節,説明我們還要不斷地細化方案,所以我們把<<直通安理會>>當作一次實戰演練,之後針對有關的問題進行了多次研究。

  其次參與節目內容。在這次直播報道之前,領導就安排我和專家入住梅地亞賓館,關注每日局勢的發展,並請國際組的資料信息小組收集幾十萬字的資料,請專家作了四五次的專題講座。我每天都會從中清理出幾十道問題,一直到戰爭開始,都是這種情況,然而每天根據局勢的變化,這些問題有三分之二又是不能用的。大量的問題還是從最新的戰事進展、戰時新聞發佈會、前方記者連線的信息中來提取。同時,在節目中,用什麼樣的新聞播報穿插在節目進程中,專家的訪談談哪方面的情況,連線前方記者要了解什麼內容,對現場畫面及時的解説,觀眾和網友的問題如何匯總,主持人都有了發言權和決定權。就不再詳細闡述了。

  綜合以上所述,我覺得在這次的<<關注伊拉克戰事>>直播中,主持人和新聞播音員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已經開始向主播的角色嬗變,雖然不同於國外的主播中心制,但是他又是一種適應目前現狀的機制,我們可以稱之為“主播調控制”,這也是在目前環境下,主播對節目的一種深層參與的機制。

  語言——論爭的休止

  這幾年來,關於播新聞還是説新聞的爭論也不絕於耳。其實這一點,北京廣播學院的張頌教授早就闡述:“播音員的概念是發展的,從內涵看,由‘播音員和稿件的矛盾’深化為播音創作主體和創作依據(節目、稿件、話題)的矛盾”。在這次的<<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中>>,播音創作主體就是節目的主播,而創作依據就是主播對內容的掌控,這種掌控是通過語言手段完成的。而這種語言的手段,絕不僅僅是“播”和“説”。以前有一些專家一味地追捧一些所謂的“説新聞”,尤其是對鳳凰衛視的説新聞,認為那是“平民化”、“自然親和”,脫離了央視播報新聞的“字正腔圓”。其實從語言創作的手段來講,“播”和“説”本身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創作主體可以採取不同的語言傳播手段。

  播:在這次的直播節目中,有一些重要的國內外消息類新聞和戰事新聞需要不斷插播,這時就需要“播”,要求精煉地播送導語。

  説:有時會有一些及時的現場,比如“布什總統離開貝爾法斯特乘專機回國”,就需要主播結合現場畫面“説”,這時就需要調動此前掌握的大量背景資料,比如布什和布萊爾會晤的主要內容,並結合現場畫面解説,是完全脫稿的。

  評:在這種新聞同步直播的節目中,點評越少越好,要短小精悍,比如説對觀眾的問題,可以適當點評説:“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專業,如果在昨天提出,可能很多情況不明,專家也很難回答,但是今天來看,局勢的發展似乎在逐漸映證。”

  訪:這次節目中很大的一部分內容是專家的訪談,訪談部分我對自己有幾點要求:一,問題要力求客觀;二,問題要具體,不問太大、空泛的問題,比如“請你談談對剛才的新聞發佈會的看法”這樣的問題就比較空泛;三,問題要不斷更新,根據最新情況提取信息;四,尊重專家,激發專家,不輕易打斷;五,控制時間,控制話題,保持謙虛。

  析:適當參與與專家的對話,但是要冷靜客觀,以分析來代出問題。不可硬充專家。

  談:比如説和前方記者的連線,目的是了解最新的信息,但是語言的方式主要是談話的方式,就像是圍繞一個共同的話題展開探討,並聽取對方的意見。

  總之,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各種語言手段都可以在這種大眾傳播的環境中為我所用,有些語言手段可能是人際傳播的手段,在大眾傳播的語境中引入人際傳播可能會使傳播效果更好,更貼近受眾,更易為觀眾接受。語言手段本身不能作為評判主持高下的標準,真正的標準是主播對各種語言手段的運用是否能做到遊刃有餘,這是需要一定的“以內養外”的功力的。

  素質——綜合的考驗

  主持人的素質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怎麼理解素質呢?<<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1,指事物本身的性質;2,素養;3,心理學上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對主持人來説,應當包含業務能力、知識修養、心理素質,綜合起來表現為主持人的語言功力,分為幾個層面:第一是語言本體層面,積語音、語義、語法層面,要求主持人講規範的普通話。第二是語言運用層面,包括思維和反應、言語化過程以及表達,要求主持人思維縝密、反應敏捷、表達流暢、還有較高的語智水平。它也體現了主持人在不同語境下在語體轉換上的適應能力,而這一層面同主持人知識和信息的積累是密不可分的。第三個層面是語言修養層面,這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層面,即使是知識豐富、普通話規範的人語言修養也未必高,語言修養是是綜合的表現,它要求主持人不但具備基本的語言知識和能力,具有較為廣泛的知識,還要正確掌握語用規則,如禮貌原則、適度原則,同時還具備道德修養,或者説人文素質。在新聞同步直播的節目中,很多內容都是正在進行時,所以主持人內在的東西也就更容易暴露。比如普通話水平,語言組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內在知識儲備,另外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表現則是是否尊重觀眾、專家、同事,這些都會在不經意之間傳遞給觀眾。

  在新聞同步直播中對主播的考驗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原典儲備,這種儲備不僅僅是基礎知識的儲備,還包括對不同的節目的有針對性的資料儲備,這次的<<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在戰前就為主持人準備了百萬字的資料,有備方能無患,正如鄭板橋所説:“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灑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二,人文關懷,這和主持人的性格,道德修養密切相關,簡單地説就是“滿招損,謙受益”;“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實都是基本的人文素質,尤其在新聞同步直播的報道中,對各個工種的人員的相互尊重和配合,客觀公正態度的把握都顯得更為重要。三,語感通悟,正如張頌教授所言:“語言的功底和能力,包括觀察力、思辨力、感受力和表現力。”對多種語言手段的綜合運用,需要一定的內功,這就是武俠小説裏“一力降十會”的道理,對語言的運用,其實是“功夫在詩外”,這也是主持人努力的方向。

  交流——共享的網絡

  主播的角色,不是信息發佈員,不是先知先覺者,它更像一個接力者,一個信息的接力者,美國學者亞歷山大戈德説:“傳播就是使原為一個人或數個人所獨有的化為兩個或更多的人所共有的過程”。傳播就是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移動和變化。

  在這次的直播報道中,信息的流動是這樣完成的。一,觀眾和主播間的信息流動。<<傳播學原理與應用>>一書中指出:“傳播不僅僅是傳播者向受傳者傳遞信息的單項過程,而是具有信息交流的雙向性質。……傳播者、受傳者總是處在互動之中。因此,傳播者、受傳者的角色是互相轉換的。傳播中的受傳者,在反饋信息時則是傳播者。同理,傳播中的傳播者在反饋信息時則是受傳者”。在這次直播報道中,我們開通了與觀眾的三種互動方式:熱線電話、手機短信和電子郵件,在第一天不到24小時就收到近三十萬條手機短信,數千封電子郵件,熱線電話也被打爆。把這些反饋的信息帶到節目中時,主播就成了受傳者。還可以把觀眾的問題帶到節目中與專家探討。二,主播與專家間的信息流動。這種流動是通過主播對眾多話題的選擇和控制來完成的:對於緊扣主體的話題作必要的引申闡述;對於游離主題的話題要巧妙回避適當引導;對一些涉及是非模糊的認識,要適度亮出自己的觀點;對一些尚未有定論涉及複雜戰事進展的一般不輕易表態,更不宜有意渲染。同時可以在節目之下的交流中和專家成為朋友,贏得對方的尊重,也有利於節目中的交流。三,主播與其他崗位間的信息流動。比如説與戰地記者、駐外記者間的信息流動主要通過電話連線來完成;主播與後期編輯之間的信息流動主要通過編輯成片的新聞完成。

  最重要的是,這種信息的流動不僅僅是雙向的互動,它又是在整個的大眾傳播的語境中分別完成的,把現場記者了解的信息傳遞給觀眾和專家,把專家分析的信息傳遞給觀眾,把觀眾的疑問、評價、分析傳遞給編輯、記者、和演播室專家。形成一個對已知信息展開探討、分析,對未知信息共同追索的互動氛圍,共同編織一張多時空多場景的信息互通的網絡,而主播就是這張網絡的中樞,網絡的各個通道都是自如、通暢、流動的,這才是新聞同步直播報道最大的魅力。

  結語

  回顧這次直播報道,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説有觀眾反映我們和西方媒體相比缺乏第一手的信息,這也是客觀因素造成的,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另外主播還多少帶有播音員的那種正襟危坐的儀態,不夠輕鬆。其實我個人感受最大的還是,這種節目對主持人的素質提出的挑戰:一,對節目的各方面資料的了解程度。二,相關基礎知識的儲備和出口成章的內秀。三,同專家、記者、編輯和觀眾的平等態度和對話能力。四,人文素質和外語能力。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特別報道中的各種報道手段都會作為常規新聞節目的手段來應用,也就是説,未來的新聞節目對播音員主持人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會把主持人推到演播室外,推到新聞現場,推到戰事一線,那是更加考驗主持人的報道能力的。只局限于“播”這一種語言手段,是遲早要被時代淘汰的。(作者:魯健 <<電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