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博客 論壇 播客 社區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手機MP4
主持人頻道首頁
魯健首頁
個人簡歷
相關文章
  我的博客
照片集
互動區
主持欄目
  《今日關注》
  《與總編面對面》
  《中國新聞》
網友評論
  我看魯健的出路兼評新聞頻道的表現
  真的魯健
  最愛魯健
  你的魅力
  不完美的魯健
  關注魯健
  央視國際眼中的魯健
  好男似諫,好女如冰
  做“平凡”的魯健吧

  主持人信箱
相關文章

魯健:央視第一個報道伊拉克戰爭的人  

  3月20日10點35分,伊拉克防空警報拉響一分鐘央視主持人魯健就播出了美伊開戰的第一條消息,3月20日10點41分美軍第一發炮彈落在伊拉克境內僅5分鐘,美伊戰爭的第二條新聞稿又從央視主持人魯健的口中播出。魯健這兩條短短的幾乎和戰爭同步的新聞報道,刷新了中國電視新聞工作者對重大國際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翻開了央視報道重大國際突發事件新的一頁。

  近日,本刊特約記者在梅迪亞中心採訪了魯健。他1米8的身材,筆挺、帥氣,一張白皙的臉,眉眼間流漏著過人的智慧、磊落、自信和知識的底潤。總之,誰見了都會説,這個小夥子比熒屏上的魯健年輕、精幹、漂亮、儒雅許多。採訪中,他説的大多是國際頻道的領導和同仁們,特別是一同主持“特別報道的”的其他三位同事,只是輕描淡寫的介紹了自己,介紹了他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工作。

  央視第一條美伊戰爭新聞

  3月20日10點35分伊拉克防空警報只拉響一分鐘,魯健就在央視四套國際頻道<<中國新聞.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欄目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響起防空警報>>為題播發了這一消息,這是央視播發的美伊戰爭第一條新聞,比發生在西半球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上空響起的警報聲只晚了一分鐘。這一分鐘刷新了中國電視新聞工作者對重大國際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

  美軍第一發炮彈落在伊拉克境內僅5分鐘,美伊戰爭的第二條新聞稿又從央視主持人魯健的口中播出。畫面過後,魯健便開始轉化角色,由播音員變為主持人,開始“參與”戰爭,先是與駐戰地記者連線通話,詢問佔地被炸的情景和狀況,緊接著訪談專家,詢問美國軍隊武器裝備狀況,然後是戰地有關人員的同期聲一邊播放一邊翻譯。主持人魯健成又成了欄目的組織者、評論者、串聯人。

  央視國際頻道的<<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欄目一改過直接播報方式,實施了一個全新的方案,調動各方面因素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長時間全方位的詳細深入地報道。而執行這一全新方案的第一個主持人是魯健。魯健沒有辜負央視領導和同仁們的信任,他成功的翻開了央視報道重大國際突發事件新的一頁。

  3月20日,魯健上午8點坐在演播臺前一直到中午12點,整整4個小時,他從演播室走出來後,搓搓臉,敲敲背,喝了杯水,簡單的吃了一點飯,回到梅地亞賓館,倒頭便睡,一覺醒來,已經是下午5點了,他飛車來到臺裏,正趕上飯點兒,國際部走廊裏臨時搭起的桌子上,擺著簡單的飯菜,他匆匆扒拉兩口,又走進演播室,替下了在演播室裏坐了6個小時的徐俐。這次,他從6點連續主持到半夜十二點。

  美伊開戰的第一天,魯健在演播臺上主持了十個小時的節目,據大致統計向駐地記者、專家、嘉賓提出了60多個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武器性能、軍隊裝備、建築、交通等等幾十個方面,想想看,10個小時一直面對著攝像機、聚光燈,一直要一邊認真聽駐地記者傳回來的報道、戰地同期聲的翻譯、國內各方面專家的評論,一邊還要分析思考擬定出全國觀眾急於知道的問題。這種時刻的精神和心理狀態是業外人士難以想象的。

  但是,魯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説:“當時,國際頻道從每一個負責人到每一個工作人員都這樣,每天20—22小時的直播,專業各異的200多人,都在高效有序運轉。若干個專業組責任到人,各盡其職,比如負責聯絡專家策劃選題、話題的訪談組,24小時輪流值班的四個導播組,篩選歸納編輯海內外最新戰況的新聞編輯組,以及攝像組、字幕組都忙得不可開交,整個國際頻道沒有一塊清靜的地方,外人來看一片忙亂,其實內部脈絡清晰,猶如一架精密的機器環環相扣。”

  在談到第一天主持10個小時節目的緊張和疲勞時魯健説:“在演播臺上集中精力聽、集中精力想、集中精力説,很興奮,沒有緊張疲勞的感覺。美伊戰爭的第一天不是我輪值,但臺裏把播報戰爭打響的任務交給了我,這是臺領導和同仁們對我的信任,這個機會如果不給我,給我們組的徐俐、王世林、剛強其他三位同仁中任何一位,都會這樣做的,因為這是在直播國際重大事件,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言論都是代表著中國,中國政府,幾億人在看,在聽,誰都不會有絲毫鬆懈,半點馬虎。

  20萬字的文字資料

  魯健在主持<<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時,體現出的學者風度,記者機敏,評論員深邃、觀察家細緻、深受廣大觀眾的稱讚,特別是魯健對駐地記者和專家提出的問題,是那樣詳細、具體、深刻,從軍隊武器彈藥問到建築環境、婦女兒童給全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觀眾們之所以會對魯健産生深刻印象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他冷靜客觀的作風讓人過目不忘。

  難怪有的的網站説美伊戰爭燒紅了軍事專家張召忠、鳳凰戰地記者閭丘露薇、上海戰地記者黃錚、央視主持魯健,有的網站説魯健在美伊戰爭中脫穎而出,還有的網站説魯健在美伊戰爭中“一鳴驚人”。

  其實,魯健這些“功夫”不是憑空來的。他説:他非常感謝臺裏和國際部的領導創造各種條件使他們四個直播人員有了充分的準備。”

  魯健説:“戰前的培訓是分三步走的。一是,開戰前20天,他們就聽了三位專家四次講課培訓,二是,閱讀了各位專家們提供的20多萬字的有關資料,其中有美伊軍隊配置部署、武器彈藥性能、伊拉克大中城市情況等等。三是,實戰演練。3月18日、19日兩天夜裏國際頻道所有的人員都分兵把口,守候在各自的崗位上,四十八個小時,通宵達旦。這期間,臺和部門領導多次組織播報新聞、同聲傳譯、專家訪談、記者連線的演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出現漏洞,立即彌補。比如;第一次演練,第一條口播新聞搶出去後,我客串專家接受主持人提問,記者連線詢問戰地狀況,這些都都面面俱到,對答如流,順利地通過了,可是各國外長出來説話了,這時才發現各國外長的材料缺乏準備。還有,第一次下去時,我的動作不夠迅捷,領導説要快,我們爭取在最短時間播報,多搶一秒是一秒。”

  魯健説:“如果總結美伊戰爭的直播經驗,我想除了戰前的培訓演練外,更主要的是在每一天的直播進程中專家聯絡組、導播組、話題訪談組、等各組得的配合和供應工作非常及時到位,如果沒有這些人的配合供應,我每天不會擬訂近百個個問題,當然了,這些問題每天只問了二三十個,更多的問題是根據戰事進展情況臨時提出來的,但是如果沒有大家的配合我可能不會胸有成竹,輕鬆自如。如果説<<美伊戰爭特別報道>>是成功的,那是我們國際部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和汗水”

  其實,早在美伊開戰前,臺裏就注意到了這位棱角分明、反應敏銳、高高瘦瘦像運動員似的小夥子,海外中心新聞部負責人楊剛毅説,魯健是開戰前唯一一個被急招入住央視隔壁梅地亞大酒店候戰的4套主播。

  談到在主持美伊戰爭這樣重大的題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魯健説:“因為在<<新聞60分>>時口播過熱點地區的戰爭,直播也做過,如<<長江三峽導流明渠截流>><<上海申博成功>>等都是主持人訪談、現場連線的直播。直播是每個主播的理想境界,他能充分的展現出臨場發揮、分析評論能力。但主持<<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這樣的欄目,面對這樣大的突發事件,我還是第一次,我首先應該做的是忠於自己的職責,因為,我們離戰地遠,但我們通過駐外記者了解了更全面的信息,我們除了和央視的13個駐外記者連線外,還與國際臺、新華社的駐外記者站建立了聯絡,還要蒐集其他幾十個國家、地區媒體的報道,比如半島電視、塔斯社、路透社等,在分析辨別真假後,把戰爭的最新信息客觀真實的傳達給觀眾,避免過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當魯健談到主持<<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感受時説:“挑戰。以前一直做播音員,內在的東西發揮不出來,這次大面積長時間段的報道真是挑戰。雖然演播室空間狹小,百餘人擠在一起,裏面的溫度高達30攝氏度,不得不用電扇,雖然神經緊張,心理壓力大,眼睛熬紅了,但大家都認為這是難得的一次鍛鍊和考驗”

  採訪中記者問魯健:“廣大觀眾一致反映,你向戰地記者和專家提的問題很細,很具體,都是觀眾想知道的,這些問題是根據什麼提出來的?”

  魯健回答説:“這些問題都是廣大觀眾通過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熱線尋呼、電子郵件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提的,我們有專人收集整理這些問題,我及時地把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帶到節目中跟專家交流。比如美軍畫面播出後,很多觀眾問美軍的揹包那麼大,鼓鼓的,裏面裝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只有讓專家來回答。”國際頻道演播室裏那張大臺子不是一般的大,滿員能坐九個人,他們組織了多達60多人的專家隊伍,軍事、國際政治經濟、氣象、防化、地理、婦女、兒童等方面的學者教授燦若群星,大多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魯健根據觀眾的需求在話題碰撞中,深入淺出充分的發揮了他們的專業深度和廣博的見識。

  長時間段、大面積、通過連線和訪談通過直播的方式讓主持人參與戰爭節目,這是央視有史以來第一次。據不完全統計,自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到4月1日,魯健關於伊拉克戰事直播總計數百小時,訪談幾十場,連線通話上百次,自中國電視媒體誕生以來,這些應該都是第一次,魯健填補了中國電視新聞史上的一個空白。

  不知是央視4套的戰事直播成就了魯健,還是魯健的個人魅力提升了該臺的收視率。<<關注伊拉克戰事特別報道>>開播的當天,熱線電話打爆了兩次,24小時收到手機短信29萬條,收到數千個電子郵件。

  三台優秀研究生獎

  魯健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今天我能直播美伊戰爭得益於我酷愛朗誦之一興趣。”

  魯健是內蒙古人,父親是治沙的,母親在圖書館工作。他在小學和中學讀書時,文科成績出類拔萃,尤其喜歡朗誦,每有朗誦機會,經常自報奮勇。

  1990年考入內蒙古包頭師範學院中文系,在校讀書時一直做校園播音員。即將畢業時,銀川市電臺舉辦的朗誦會,魯健當仁不讓,獲得了第一名,因此分配到銀川電視臺作了三年新聞播音員。

  談到在銀川做播音員這段經歷時魯健説:“開始很興奮,後來愈發感到那是一成不變,忍無可忍的工作,讀了那麼多年的書,卻當了道具,別人寫好的稿子,自己在鏡頭前讀,自己的一些想法無處發揮,無法實現,簡直是消耗青春,浪費生命。”

  1995年魯健辭去了那份好多人求之不得的工作,背負著親人朋友“不知天高地厚”的斥責,隻身來到北京,第一年考研究生落榜了。但他並沒有多大失落、挫折感,他走進了電視新聞研修班。聽了很多電視行業頂尖級人才講課,與此同時一有空他就鑽進圖書館,讀了大量的業務書,這一年,魯健眼界大開,業務上象吸足了陽光雨露的樹苗。

  來京的第二年他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生,並拜中國播音界泰斗張頌為師,作為張老的關門弟子,他非常渴望能直播長時間段的節目。2003年春節他去給張老拜年,張老還安慰他:“會有的機會的。”

  為了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生活來源,魯健來到北京後一直在打工,主持北京電視臺<<探索>>、<<家園>>、<<海外真實記錄>>節目,主持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的<<籃球公園>>。

  2001年畢業前夕,魯健獲得了三台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廣播電視學院每年300多名研究生,只有十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才能獲此殊榮。

  2001年畢業後魯健憑著三台獎證書、普通話一級甲等證書,英語六級證書走進了中央電視臺<<新聞60分>>、<<中國新聞>>、<<中國報道>>欄目。

  在中國電視主持人隊伍中,像魯健這樣主持過社教節目、體育節目、新聞節目藝路很寬的人還不多,在談到今後的設想時魯健説:“我是電視界年輕的老戰士,經歷很多,目前還很難定位。” (摘自<<中國廣播影視>>雜誌 作者:李晶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