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際金融報:解讀韓國“新村運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6:43 來源:人民網

  為了充分了解韓國的“新村運動”,以便更好地借鑒,本報記者專訪了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部李水山主任。

  解決工農業發展失衡

  記者:當初韓國發起該運動的初衷是什麼?

  李水山(簡稱李):這與韓國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該國政府自1962-1971年實施第一、二個經濟發展5年計劃,重點扶持産業發展和擴大出口,結果是工業和農業發展嚴重失調。並且,城市居民和農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結果是農村人口大量無序遷移,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弱質化,農業後繼無人,加上農業機械化發展滯後,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瀕臨崩潰的邊緣。

  為此,韓國實施第三個5年計劃時(1972-1976),把“工農業的均衡發展”、“農水産經濟的開發”,放在經濟發展三大目標之首位。1970年,發起“新村運動”,設計實施一系列開發項目,以政府支援、農民自主和項目開發為基本動力和紐帶,帶動農民自發的家鄉建設活動。

  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韓國政府為全國所有農村每個村免費平均提供300袋水泥,並限制農戶不得自行處理水泥,而要用於村裏公共事業。地方政府為用好這些物質,設計了近20種建設項目,如修建橋梁、公共浴池、洗衣場所,修築河堤,改善飲水條件和房頂、加寬村路等。

  主抓七條措施惠農

  記者:新村運動主要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李:主要包括7個方面:(1)改善農村公路,到70年代後期,全國實現了村村通車;(2)改善住房條件,到1977年,全國所有農民都住進了換成瓦片或鐵片房頂的房屋;(3)農村電氣化,到1978年,全國98%的農戶裝上了電燈,90年代全國已實現電氣化;(4)農民用上自來水;(5)推廣高産水稻品種,新村運動初期,政府推廣“統一係”水稻高産新品種;(6)增加農民收入,1970年,農戶年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農戶年人均收入649美元;(7)興建村民會館,不僅用來召開各種會議,還用來舉辦各種農業技術培訓班和交流會。

  前後歷經五個階段

  記者:新村運動經歷哪幾個階段?

  李: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階段:

  基礎建設階段(1971-1973年)

  目標是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由中央內務部直接領導和組織實施,建立全國性組織“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網絡,同時建立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培養新村指導員。

  擴散階段(1974-1976年)

  迅速向城鎮擴大,成為全國性的現代化建設活動。自立村根據村民的收入情況改劃為福利村。建設的重點變為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等。

  充實提高階段(1977-1980年)

  重點放在鼓勵發展畜牧業、農産品加工業和特産農業,積極推動農村保險業的發展。期間,因國內政局動蕩,新村運動受到責難。後從政府主導的“下鄉式運動”調整為民間自發。

  國民自發運動階段(1981-1988年)

  政府建立和完善全國性新村運動民間組織,培訓和信息、宣傳工作改由民間組織承擔。政府只是制定規劃、協調、服務,以及提供一些財政、物質和技術等支持。

  自我發展階段(1988年-現在)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繁榮氣象從城市開始逐步向四週農村擴散,新村運動也帶有鮮明的社區文明建設與經濟開發特徵。政府致力於國民倫理道德建設、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民主與法制教育。

  不搞“下鄉式”運動

  記者:韓國的新村運動,可以給我們哪些借鑒?

  李:最主要的經驗就是尊重農民意願,以農民為主體。農民需要什麼就搞什麼,不搞韓國學者批評的“下鄉式”運動。對政府而言,他們不是大包大攬,甚至都沒列入該國政府1972年第三個五年經濟開發計劃的事業經費。

  他們的基本運作模式是,以農民為主體,政府公務員起扶持作用。運動的開展,由村民選出的新村指導員進行領導,這些民選的指導員有熱情、有幹勁也有能力,並且還有些泥瓦匠的技能。他們帶領農民,制訂計劃然後去實施。

  他們很注重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就修路來説,不是每個村都修路,一般情況下搞成沙石路就行了。沒必要拓展十幾米寬的馬路。不需要修就不修,也不搞拆房子。房子的修整,由於他們當時使用的是草房,需要用新草換掉舊草,每年更換一次,非常麻煩。這時,他們只要更換屋頂,把房頂換成瓦片或鐵片。有時刷成顏色,很好看,也不需要拆掉。

  他們很注重增加農民收入。因為他們的土地都是私有的,土地增收容易讓村民産生共鳴。政府也會考慮採取措施鼓勵他們,比如鼓勵種蔬菜和一些農作物優良品種等,讓農民看到希望。我覺得,要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一定要跟他們家裏的收入挂上鉤。

  增加收入的同時,他們看得見的生活環境也變好了。比如修路時,由農民選舉産生的新村指導員帶領大家幹,有時這些指導員還把自己家裏的東西拿出來用於公共設施。平均每個農民每年參加8天的義務勞動,大家都很踴躍。不是強制,而是自願。

  在新村運動中,教育是核心。學員在新村中央研修院報到後,首先領取統一的服裝,接受同等待遇和培訓,不分將軍、部長、教授、醫生、法官、記者、農民還是工人,不管身份、職業、年齡、學歷和職務、職稱,吃住在同一宿舍,沒有房間門鎖,一起感悟、感動、討論和體驗,這是消除經濟發展初期帶來的諸多人身差異和怨恨。

  增加收入、改善環境和精神教育是韓國新村運動的三大法寶。他們讓農民充分意識到新村運動的目的,把國家理念和個人積極性銜接得非常好。

  立足“三農”也跳出“三農”

  記者:我們目前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李:我們搞這樣的活動,最怕的就是地方一些部門很興奮,只看到部門利益,而農民看熱鬧。我一直擔心的就是這個。韓國比我們假大空的東西少一些,他們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個體的積極性,再通過新村運動發揮集體主義合作精神,就把事情做好了。

  我很擔心會搞形式主義。現在苗頭已經出來了,比如説把農民集中到小城鎮居住、搞大拆遷這樣的做法。很怕各級政府大包大攬,為農民做主。

  這也涉及到政治民主,目前的方案沒有農民參與的機制。儘管村民自治可以體現一些,但將來有可能脫節。政府採取“注入式”,很容易搞成“花架子”。我們不要搞樣板工程和形象工程。

  我覺得我們的立場,不能僅僅停留在“三農”上,要升級和昇華。韓國的新村運動就是一個包括農民、城鎮居民、廠礦、學校等各行各業在內的“泛國民建設新國家運動”。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責編:肖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