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2005兩會報道 > 正文

人大代表熱議:9000萬農民工不應只是城市“過客”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8:32)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新華視點”記者 陳二厚、趙承、陳芳)9000多萬農民工,被一些經濟學家稱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之外的第“四農”。他們行走與城市與鄉村之間,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參加兩會的代表呼籲,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大背景下,農民工不應僅僅是城市的

  “過客”。

  九成多農民工無組織地勞務輸出

  “我們村現在外出打工人數佔勞動力比例大約60%,大多是靠有一技之長的親戚,比如磚匠、瓦匠帶出去的。”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鄉洪川村黨支部書記余的娜代表説。

  全國總工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農民就業靠親友介紹或自找門路的佔93%,有組織或通過勞務市場介紹務工的僅佔7%。

  無組織的勞務輸出,使得農民進城後,很難得到有效的就業信息、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華代表表示,這種就業上的盲目性,不但使農民工權益很難得到保障,也進一步造成了農民工心理上和城市的疏離。

  勞動保障部培訓就業司有關負責人指出,由於城鄉勞動力市場長期處於分割狀態,市場信號無法準確、廣泛傳播。繁瑣的就業手續、複雜的登記項目,歧視性的就業要求,也使農民工望而卻步。

  正道不暢,邪道必然滋生。非法職業仲介乘機大行其道,有的甚至與個別企業勞資人員串通一氣搞假招工,騙取農民工的仲介費,嚴重擾亂了勞動力市場秩序。

  “受騙時首先想到‘老鄉會’”

  “出去打工的很多沾親帶故,不少城市都形成了類似‘老鄉會’、‘同鄉會’組織。拿不到工錢時,受工傷得不到賠償時,農民工最先想到的是通過這些組織去理論。”余的娜代表説。

  “這一現象深刻地反映出農民工權益的保護缺乏制度基礎。”李華代表表示。

  四川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省進城務工人員的勞動合同簽訂率僅21%左右,參加工傷、醫療保險的僅有3.41%和0.84%。事實上,全國大多數地方情況與此類似。

  農民工本來就處於弱勢,加上勞動合同簽訂率低,一旦利益受損,維權的路就變得更為艱難。這個時候,他們不得不求助一些體制外的非組織機構。

  但事實上,“老鄉會”並不能妥善解決問題。李華代表指出:由於這些組織本身不具備合法性,由此帶來許多問題,甚至影響到社會穩定。

  代表們建議,有關部門在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制度,落實最低工資制度的同時,應加快勞動合同法的起草工作,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與城市人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

  不少農民工 “拖家帶口”出外謀生。農民工子女上學難成為普遍性的問題。安徽人民廣播電臺高級專家組組長華岩代表建議,要儘快立法規範教育體制,採取屬地管理的辦法,切實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

  除了教育之外,其他向城市人提供的公共服務,也應該把農民工考慮在內。一些代表們提出,各級城市管理者應真正沉下身子,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

  “農民工是城市的建設者。善待他們,就是善待城市本身。不能讓‘農民工’身在城市,心卻和城市遠離。”李華代表感慨地説。(完)

責編:肖闊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