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2005兩會報道 > 正文

勞動力大國遭遇“民工荒”之痛 兩會代表廣泛討論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8:29)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 齊中熙、肖敏)近兩年來,我國珠三角、長三角和閩東南等地區相繼出現較為嚴重的民工短缺現象。珠三角等一些重點地區的用工缺口甚至已近10%,直接給當地及周邊地區企業生産帶來明顯影響。

  我國一直是勞動力大國,9億左右的農民更被視為“用

  之不竭”的勞動力之源。現在,“勞動力大國”遭遇“民工荒”之痛,引起今年兩會代表廣泛討論。

  農民工的供給並不是無限的

  據廣東勞動保障部門監測,今年春節節後7天,入粵民工約230萬人,比去年同期下降8%。

  “隨著農業勞動力邊際效益的提高,主要是去年農村形勢好、農民收入增加,如果農民工的工資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那麼中國農民工的供給就不會是無限的。”面對部分地區出現的“民工荒”現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道出了根本原因。

  據統計,在我國二、三産業就業人口中,農民工約佔46%,已成為我國産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發展趨勢看,未來一個時期,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仍將以平均每年500萬人左右的規模增加。

  “這種‘民工荒’是結構性、局部性的短缺。主要發生在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製造業聚集地區,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工資長期低水平徘徊、勞工權益缺乏保障、經濟模式缺乏改善以及農村勞動力結構不合理等是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齊同生代表説。

  “用工不規範、工作環境惡劣、農民工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也是局部地區産生用工短缺的重要因素之一。”齊同生代表解釋説。

  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和有序流動仍面臨四大難題

  廣東代表陳舒説,從當前情況看,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著一些既無法回避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代表們分析認為,難題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由於我國勞動力總量供給過大,造成勞動力市場特別是非技術勞動力市場長期處於就業過度競爭的局面。

  二是由於城鄉勞動者實行的是兩種不同的保障制度,在同等條件下,農民工的雇傭成本只是城鎮職工的60%左右。

  三是由於農村勞動力缺乏非農職業的技能培訓,在非農領域就業的能力較弱,即便有轉移就業的機會,也難以適應企業需要。

  四是由於勞動力市場缺乏統一管理,勞動力供求、價格等市場信號無法準確、廣泛傳播,使得廣大農村勞動者難以及時獲得明確的用工需求信息,流動就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謹慎應對持續的“後民工荒”時代

  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的“民工荒”現象使勞動力價格普遍上漲,珠三角和蘇錫杭等地企業相繼調高了民工工資。今年春節後,廣東省各級政府和企業也紛紛施出新招,合力緩解民工荒。

  專家指出,“民工荒”是當地勞動力市場供求和工資狀況的綜合反映,是市場調節的結果,而非政策性障礙,估計短期內仍將持續,對此,政府應冷靜對待,謹慎干預,注重信息引導和勞工權益保護,應對“後民工荒”時代。

  首先,要把握好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和規模,使其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經濟佈局、城市化進程、就業崗位增加、促進農民增收等重大影響因素相適應。朱天寶代表説,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引導和信息發佈工作,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

  其次,要進一步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流動的制度環境。繼續清理限制農村勞動力轉移流動的政策,營造城鄉勞動者憑自身素質公平競爭就業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劉懷廉代表指出,農民工應該與城市産業工人實現同等待遇,包括改革現行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戶籍管理制度等。

  此外,還應建立有關部門參與的共同決策機制和分工負責、相互協作的工作推進機制,為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和有序流動工作的開展提供組織保證。(完)

責編:肖闊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