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中華大地 > 正文

『春節風俗談』——春聯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8日 16:55)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大門或楹柱上貼上一副春聯,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戶裝點

  一新,渲染了喜慶氣氛,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延續自今。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

  它起源於“桃符”。所謂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畫出“神荼”、“鬱壘”兩尊神像。再將它們挂在大門上,用來鎮妖避邪。東漢應劭的《風俗

  通》 中引《黃帝書》中記載:相傳古代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

  一隻金雞,日出報曉。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幹,樹梢一直歪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各樣的妖邪鬼怪,它們出

  入都得經過這扇門,因此稱作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去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鬼門,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這兩個神一個手拿葦索,一

  個身牽猛虎,形象醜惡兇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惡鬼溜出鬼門,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因此,黃帝就把神荼、鬱壘的像刻成桃人,挂在大門門戶上,以禦兇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鬱壘的神像,挂于大門的兩側。後來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費事,就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像來代替,即所謂“桃符”。再往後,覺得畫畫還是很麻煩乾脆就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兩個神名,往門上一釘就完事。春節挂“桃符”驅邪的風俗一直從戰國延續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現聯語,代替原來的神荼”、“鬱壘”的字樣。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説是緣于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壽]杌》記載,五代後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際命令翰林們作門聯,自己也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説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

  紙制的春聯到了明、清時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春聯的開始興盛與明朝朱元璋有關。據清朝人陳尚古《簪去樓雜説》記載起于明朝初年,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後,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家門上須貼春聯一副,一律用紅紙書寫。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觀賞,以為樂事。由於明朝

  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盛行了起來,至今不衰。據《列朝詩集》説,當時最有名的一副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翰林院學士陶安的,內容為:“國朝謀

  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責編:肖闊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