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與業務同頻共振 融合傳播講好鄉村振興故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臺之聲》微信公眾號 | 2023年05月15日 09:48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從“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到“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對“三農”工作念茲在茲、牽掛於心。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合發展中心聯合歐拉中心、亞非中心、福建總站部分黨員和青年理論學習小組成員,來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福建省寧德市開展聯合黨建+業務實踐活動。

  “閩東精神”是寧德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滴水穿石”即是它的重要內涵之一。黨員和青年同志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任職期間的足跡,重溫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深切感受總書記真摯深厚的愛民情懷,探尋當地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並以此激發黨員青年在新時代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的不竭動力。

  在寧德市“擺脫貧困”主題展覽館,黨員同志們和青年業務骨幹看到了昔日“老、少、邊、島、窮”的閩東地區,在習近平同志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指引下,開啟了一系列脫貧攻堅工作的思考和實踐。“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也鼓舞了在場的每一位黨員和青年。德語主播王雅琪表示,要充分學習閩東精神的精髓,久久為功,把中國故事更好地講給世界聽。

  寧德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春日的坦洋村茶園,生機盎然。黨員和青年同志們實地參觀茶園,現場觀摩坦洋工夫茶的非遺製作技藝。身著傳統服飾的畬族婦女散落在茶山各處,邊哼唱邊採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景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所謂“工夫”,是指製作工藝繁複,費時費工,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見“功夫”。雖然工序複雜而且費工費時,但村民們百餘年來一直傳承著這樣的製作技藝,並且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這個古老的産業才歷久彌新。

  從制茶技藝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基層一線的生動案例中找到了最鮮活的新聞素材。活動現場,來自總臺亞非中心、歐拉中心的外語主播一邊現場體驗,一邊借助直播和短視頻的形式,把底蘊深厚、多姿多彩的中國茶文化帶到更多海外受眾面前,向他們講述一個古老的山村通過茶産業鋪就一條廣闊的鄉村振興之路的生動實踐,在認真踐行“四力”的同時,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貢獻自己的力量。波蘭語主播劉桐羽表示,坦洋村的産業振興和非遺傳承,為一線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發展經驗提供了豐富多元的素材,自己也更有信心向國際友人講述中國式現代化。

  寧德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國唯一的大黃魚內灣性産卵場。今天,中國人餐桌上的每10條大黃魚就有8條來自寧德三都澳。這裡有將近60萬人在從事海上養殖、捕撈和加工銷售,漁業已成為這裡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産業。

  在三都鎮白基灣海域,新型塑膠漁排整齊地排列在近海。這是傳統漁業和清潔能源産業的完美結合,集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儲能、數字能源管理系統等為一體,實現海上漁排不間斷供電,帶動養殖産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助推水産養殖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黨員青年們在這裡深度參觀體驗,為講好中國故事積累了寶貴的第一手素材。

  多語種主播們一邊體驗,一邊講述,截至目前已在海外多語種網站和社交媒體平臺製作發佈超30條相關視頻、直播等節目,總閱讀量超300萬、互動量3.3萬,讓世界各國的人們了解寧德的特色産業和鄉村振興故事,了解日新月異的中國。

  言之無文,則行而不遠。新時代的中國蘊藏著太多鄉村振興激蕩人心的故事和成就。通過此次聯合黨建活動,黨員和青年業務骨幹們撲下身、沉下心,深挖基層實踐源頭活水,在踐行“四力”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執行總監:陳福生

監  制:劉 斌

主  編:趙東亮

編  輯:時 尚

供  稿:總臺融合發展中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機關黨委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黨建與業務同頻共振 融合傳播講好鄉村振興故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