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話較量的人》調查手記


《與神話較量的人》播出前後的這些碎屑

出鏡記者  王志

    採訪劉姝威,最初並不是為了在《新聞調查》播出,而是要做一期新欄目《面對面》的樣片。做樣片,劉姝威也不是首選。按製片人賽納的意思,樣片的訪談對象應該是一位談話能撐得住40分鐘的新聞人物。我拉了一個名單,從“潑黑熊”的劉海洋到徒步宣講預防艾滋病的劉子亮,從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號稱“共和國殺手”的劉家琛到反腐敗的代名詞劉麗英……但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否了。關注劉姝威純屬是因為“藍田事件”的熱度,而劉姝威是否行,我心裏也沒底兒。但“學者”600字短文“破滅神話”這些一閃而過的字眼足以讓我們決定試一試。我們很清楚,“藍田事件”是一個正在進行時態的新聞事件,莫衷一是,撲朔迷離,播出的風險不言自明。但既然做樣片,膽子和步子似乎都可以大一些,所以,我們決定聯絡劉姝威。

    聯絡劉姝威並不容易。雖然她的名字在一段時間使用頻率很高,但真找她時才發現,劉姝威蒸發了,惟一的線索是報道過藍田事件的《財經》記者康偉平。康偉平告訴我,劉姝威壓力很大,早已閉門謝客,不願意再接受任何採訪,電話號碼也不能告訴我們,因為她與劉姝威有約在先。但她答應,把我們的意思轉達給劉姝威。

    關鍵時刻,臉熟的確能蒙事兒,信不信由你。劉姝威在電話裏第一句話就是:“我看過你的節目,我們可以聊一聊,但我不同意拍攝。”我説:“行,不拍,聊聊。”但不拍行嗎,不拍我找你幹嘛?不拍我的工作等於零,我想。我記得那次電話我主要説了兩層意思,一是藍田事件留給我們許多疑問,我們好奇,但我們關注這件事不是為了獵奇,而是覺得它是有價值的;第二,我們是想做一個新節目的樣片,我們沒有播出的壓力,只想做一次真實的記錄,這樣對她沒有壞處。劉姝威同意見面,見面的地點就定在她家。囉嗦這些自然與本片無關,但“功夫在詩外”,這句話我理解就是,有些時候花在聯絡動員上的時間與精力比正式採訪還要多,但是它絕對必要,而且值。

    採訪之前,我與劉姝威見了兩次面,通了若干電話。第二次是與樣片的特邀編導徐歡和熟得不能再熟的“老特務”攝像陳強一塊兒去的。他們同意我第一次造訪劉姝威後的基本感受:家比想象中還小,人比想象中的要好(作為採訪對象)。

    壓力下的劉姝威敏感而憔悴。她是一個十二分注重自己形象的人。這大概就是她為什麼在第一次見面時,問都沒問首先就讓我看她的影集的原因。照片上的劉姝威的確比眼前的這位官司纏身的學者亮麗。我也因此知道了劉姝威的那個不俗的業務愛好:練芭蕾。劉姝威熱情而認真,我提出能不能看看有關資料,她打開了電腦,正反都有,甚至包括那本《虛假會計報表識別技術》的十幾萬字的原稿,和她正在寫的一部關於銀行的小説。她真地很需要支持和理解。在我看資料的時候,劉姝威不停地問:看懂了嗎?看懂了嗎?這就是學者劉姝威,這也是後來的採訪中為什麼劉姝威會有那麼多的反問的原因。這是她的性格。而我作為採訪者所要做的,只是不要去影響她的發揮,僅此而已。對於我的沉默,劉姝威有些不習慣,她問我:“你沒有問題嗎?”我説有,但我要在採訪中問你,而你有一次回答的機會。

    節目播出後,我受到讚揚和批評同樣尖銳。讚揚就不説了,批評主要是説我對劉姝威沒有同情心。我在網上讀到的一個質問有代表性——“你以為你是誰?你只是個記者,你怎麼可以這樣問劉姝威?”那麼,劉姝威又是誰呢?樸實的劉姝威是一個有良知、有勇氣、説真話的學者,但一不小心,劉姝威在我們的節目中就成了一個與惡勢力作鬥爭的英雄了。這同樣不是我們的本意。我問過劉姝威,如果知道600字的短文會讓她陷入如此的困境,她還會不會寫,還會發表嗎?劉姝威肯定地説:“不會。”她説,她那麼在意瞿兆玉如何得到印有機密字樣的內參,她關心泄密已經遠勝於關心藍田本身。所以我不認為她是個英雄。所謂英雄,除了具備常人不具備的勇氣和毅力外,最重要的是無所畏懼,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沒有嫉妒和貶損的意思,我是在想,觀眾的看法為什麼會如此不一致?在採訪者和被採訪者之間,觀眾最期待的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的採訪意圖如何才能更準確更客觀地傳遞給觀眾?

    我欣賞平等,但讓觀眾感受平等並不容易。我感覺我們的節目更需要講述者,而不是非此即彼的英雄或罪人。

    劉姝威是幸運的,洪湖法院已正式駁回藍田的訴訟請求,劉姝威已不再只用錄音電話,她開始回到正常的軌道,我為此高興。但作為媒體,我想,目的不是還劉姝威們一個公道,更重要的是通過還事實以本來面目,而啟迪人們去杜絕不合理事件的發生。對於藍田而言,即使是反面,也應該讓它有説話的空間,而做一個單邊的採訪,要保證信息的客觀、公正,質疑是不是一種可行的態度呢?當然,我們也可以期待瞿兆玉出現在續集裏。

    感謝播出版的編導黃潔龍,他的謙虛會激勵我做得更好;感謝李宏衛、王忠新,他們既是創作者,也是最早的聽眾,正是他們的充分肯定,才讓賽納和張潔兩位製片人把“兩吃”(既作為《面對面》的樣片,也作為《新聞調查》的一期節目)的奢侈想法變成了現實;感謝簽字讓這個節目播出的領導,他承擔的壓力和風險我想象不到。

 共1頁  第1頁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