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普若崗日發現獨特的冰川作用過程
——磨蝕作用

  普若崗日冰原考察隊在海拔6000米的一條冰舌前發現了一種獨特的冰川作用過程——磨蝕作用,這在中國乃至全球中低緯度地區還是首次發現。

  所謂磨蝕作用,是指冰川運動通過山谷時,把冰下底床的積岩積壓、磨光的現象。世界山地冰川權威姚檀棟研究員和湯姆森教授根據衛星照片在普若崗日東南方向找到了冰原最大的一條冰舌。這條從冰原伸出的大冰舌約長兩公里,海拔接近6000米,周邊呈梯田狀。記者與兩名科學家一起登上冰舌以東海拔6200米左右的山頂,俯瞰了冰舌全貌。

  在考察中,兩名科學家驚異的發現,這座冰舌前冰川的退縮痕跡非常獨特。冰舌前五、六公里範圍內都基本是小顆粒的沙石。姚檀棟研究員説,世界中低緯度地區大都是山谷冰川,由於地下地形起伏較大,冰川向下的作用力會搬運出許多巨大的石塊堆積在冰川邊緣,冰川學上形象的稱作“刨蝕”作用;而普若崗日發現的冰川運動過程叫做“磨蝕”作用,是因為冰下地形相對平坦冰川的水平作用把岩石研磨成細小顆粒,這種現象只出現在南極和北極大冰蓋邊緣,在中國和其他中低緯度地區至今還是首次發現。

  在這種地區發現這種特殊的冰川堆積過程,我想對於青藏高原的環境演變的研究會有新的突破。


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