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0年10月14日,毛澤東與彭德懷詳細研究了志願軍的出兵和作戰方案,確定志願軍各部于18日或19日分批渡江,先在平壤以北適當山嶽地區組織防禦,待機殲敵。

  16日,志願軍師以上幹部大會在安東(今丹東)召開,彭德懷宣佈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立即出兵援朝的決定,並分析了朝鮮戰場形勢,闡明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戰略意義。他説:“現在美軍及李承晚軍隊正在向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瘋狂進攻,局勢是很嚴重的,我們對於兄弟黨和鄰國遭受侵略,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中央經過反復認真討論後,認為不能置之不理,決定支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反抗侵略者,幫助他們爭取獨立自由和解放,我認為中央這種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如果我們不積極出兵支援朝鮮革命政府和人民,國內外反動派的氣焰就會高漲,親美派就會更加活躍,如果讓美帝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那對我國就是個直接威脅,國防、邊防都會處於極不利的地位。”

  彭德懷根據朝鮮北部山高林密、地形狹窄、三面臨海的特點,指出:“過去我們在國內戰爭中所採取的大踏步前進和大踏步後退的運動作戰方式,在今天的朝鮮戰場上不一定適用。……志願軍在戰術上要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形式,如敵人來攻,我們要把敵人頂住,一旦發現敵人的弱點,即迅速出擊,插入敵後,堅決包圍殲滅之。我們的戰術是靈活的,不是死守某一陣地,但在必要時,又必須堅守陣地。”

  彭德懷針對志願軍出國作戰的情況叮囑説:“這次出兵援助朝鮮人民援助兄弟黨,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援助朝鮮也就是鞏固我們國防,因此,我們進入朝鮮後,千萬不要驕傲,不要以大國援助者的身份自居。對朝鮮的黨、人民政府、人民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要切實尊重他們。”

  18日,毛澤東致電第13兵團領導:“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定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19日)晚從安東和輯安(今集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4時即停止,5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為取得經驗,第一晚(19日晚)準備渡兩三個師,第二晚再增加或減少,再行斟酌情形。”

  19日黃昏,彭德懷僅帶領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臺,乘一輛吉普車,首先跨過鴨綠江大橋,奔赴朝鮮戰場。

  同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分三路跨過鴨綠江,秘密開赴朝鮮前線。第40軍和第39軍主力及炮兵第1師從安東過江;第39軍117師、炮兵第2師和高炮團從長甸河口過江;第38軍軍部、第42軍和炮兵第8師從輯安過江。至22日,第38軍主力從輯安過江。

  按照中央的要求,所有渡江部隊,從每日黃昏開始行動,至翌晨4時停止,天亮前隱蔽完畢,不露痕跡,入夜開拔,奔赴前線。就在“聯合國軍”和李承晚軍東西兩線部隊爭先恐後地向中朝邊境狂奔猛進的時候,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埋伏在鴨綠江南岸的崇山峻嶺中,準備與之進行一場特殊的較量。(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