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軍”的組建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以武力進行干涉的同時,操縱聯合國通過了一系列決議,為其干涉行動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利用聯合國採取“集體行動”,這是美國政府在亞洲的既定方針。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作了題為《亞洲的危機——對美國政策的檢討》的演説。在演説中,艾奇遜在西太平洋劃了一條為了對付共産主義陣營的軍事威脅的環形防線,這條防線沿阿留申群島、經過日本和琉球群島直到菲律賓,南朝鮮和台灣被劃在了防線之外,並表示當這兩個地區受到軍事攻擊時,“首先必須依靠被攻擊的民族來抵抗,然後就要依靠整個文明世界在聯合國憲章下所承擔的責任。”這就為美國對朝鮮和台灣的政策定下了基調,即依靠“聯合國行動”來處理這在兩個地區發生的軍事行動,這種政策決定了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利用“聯合國行動”的形式和“聯合國軍”的規模進行干涉。

  1950年6月24日(美國東部時間),當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傳到美國,艾奇遜立即指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要求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朝鮮局勢。美國又根據軍事干涉的需要,提出“建議聯合國成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供為制止武裝進攻並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援助。”並且提出以集體安全為理由制裁北朝鮮的提案。28日,在杜魯門提議下,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共同起草一項提案,提出成立統一的“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軍推薦一名司令統一指揮各國軍隊,同時在朝鮮使用聯合國的藍色旗幟。

  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美國故意歪曲朝鮮國內戰爭性質,以“緊急援助”李承晚集團為名,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為美國蒐羅侵朝軍隊。

  7月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駐遠東軍司令官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職務,“聯合國軍”正式建立。

  “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東京。參加“聯合國軍”的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6個國家的軍隊。美國經常保持7個師的地面部隊。作戰飛機1000多架,艦艇近300艘,佔“聯合國軍”兵力的90%以上。英國派出兩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派出一個旅,其他國家只是象徵性地派出一個排到一個營或一個空軍中隊。南朝鮮不是聯合國成員國,但7月中旬,李承晚把南朝鮮軍交給了“ 聯合國軍”指揮。美國軍隊在“聯合國軍”成立之前就已入朝,海軍和空軍于6月27日到達朝鮮,陸軍于7月1日到達。其他國家的軍隊從7月7日開始入朝,最遲的1951年6月15日才到達朝鮮。此外,還有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為“聯合國軍”派出了醫院和醫療船。1950年7月13日,麥克阿瑟命令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克中將負責指揮在朝鮮的“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和李承晚軍。

  “聯合國軍”的建立,使美國單方面干涉朝鮮的行動打起了聯合國的旗號,並以“聯合國軍”的規模為美國的軍事干涉壯了聲勢,從而擴大了朝鮮戰爭。(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