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專稿 等了50年,今天和當年通信的姑娘見面 |
“1950年,那時我16歲,她20歲”,老兵何衡昆小心的從提包裏拿出一個信封,信封裏,有兩張小小的照片,微微泛黃。
照片上的她,短頭髮、大眼睛;照片上的他,瘦瘦的,挺精神。 “王凱華當時是北京同仁醫院的團委書記,那時全國都號召支援前線,她就發動了200多的青年團員給前方的戰士們寫慰問信、寄慰問品。也不知道怎麼,也許是緣分吧,她的信就到了我手上。我們通信……大概有兩年多。你不知道,那時在戰場上收到後方的一封信,那是種什麼心情…… 説了你別笑,有一封信來,都是大家傳著看。這照片,我當年是和獎章一起放軍服裏面的口袋,好不容易保護下來的。” “那後來怎麼失去聯絡了呢?” “我轉戰各地,她也換了工作。慢慢的,信就斷了。今年是抗美援朝50週年了,也沒想到,隔了50年,我們這些老兵能有機會回朝鮮,回到當年打過仗,流過血的地方去看看,尤其是,我能借這個機會找到她,今天會真的見到她。我們還從來沒見過面……” 桌子上靜靜的躺著一束花,是康乃馨和百合。 床頭的電話忽然響了。 “快來了?好,好,我就下來。” “來來,小張你幫我看看,我要不要把領帶打上?” “其實啊,那時後方的人們支援前線,不光是支援了多少的飛機大炮。就比如後方的慰問信,那些對戰士們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當時確實是我們巨大的精神支柱,真的。其實我和王亞華之間,沒有什麼風花雪月的故事,那時的年輕人嗎…… 哪象你們現在。她只是後方無數熱情人民中的一個,我也只是無數前線戰士裏的一個。我們這樣的故事,應該還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