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美援朝五十週年展覽側記

  今天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沉浸在一段可歌可泣、令人盪氣迴腸的歷史中。

  晴空下,一條寫著“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展覽隆重開幕”的標語橫懸在軍事博物館的頂部。在博物館三樓東廳的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裏,50年前炮火紛飛的戰爭,凝固成了畫面;50年前伸吐著火舌的槍炮,成了珍貴的展品;50年前還是20歲左右的小夥子、大姑娘,如今已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

  在早已遠離了硝煙、遠離了戰爭的今天,當我們走入紀念館,再去回首這段歷史的時候,槍炮聲仿佛重新在我們耳畔響起。

  今天是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已過去了整整50年。

  一

  “我住在這位姓李的阿媽妮家的時候,她家裏有一個16歲的女兒,她當時想讓她女兒嫁給我,我差點成了朝鮮的女婿。”原《解放軍報》攝影記者、在朝鮮戰場上擔任志願軍總部記者的林志常老人指著一張巨幅照片,笑著説。

  這張擺在入館處西側的照片,緊挨著毛澤東主席書寫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題詞紀念牌。照片拍攝的是一位朝鮮的阿媽妮在志願軍回國時,與一名志願軍戰士緊緊抱在一起依依惜別的場景。

  “這張照片是在上甘嶺腳下一個叫沙裏院的地方拍攝的,照片上的這位戰友,阿媽妮和我都不知道叫什麼,這純粹是感情最真實的流露。”

  展覽館裏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照片有上百幅之多,每張照片後面都有一段感人的歷史。這些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抗美援朝戰爭,也讓今天的人們在伸手間走入了歷史。

  二

  展廳北側,有一段幾十米長、模倣上甘嶺戰役裏的坑道的模型。在這段模擬坑道裏,參觀的人仍可以摸到當年志願軍戰士們用過的鐵鍬、十字鎬等工具,還可以看到戰士們用過的生活用品、自製的小提琴、二胡等樂器。

  74歲的石益表在上甘嶺戰役時,曾連續在坑道中呆了40多天。“為了便於偵查敵人,我們的坑道挖在朝鮮最高的山——五聖山的山峰。那段時間,正值冬天,氣溫在零下42攝氏度。我們吃的糧食都是戰士們從山下背上來的,背上來後,身上累出了汗,都不敢休息,因為一休息,汗就要變成了冰。”

  在談及坑道作戰時,老人開心地笑了。

  “我們在坑道裏觀察。美國的汽車隊來了,我們就通知部隊,先打掉領頭的汽車,再打掉最後一輛,中間的想跑也跑不動了。美國鬼子十分惱火,但就是沒有辦法。

  “在堅守坑道戰鬥中,水是最緊缺的。為了弄到水,很多戰友犧牲了。後來我們就找一些潮濕的石子含在嘴裏解渴,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含上斤的石子。”説著説著,老人的眼睛濕潤了。

  在展覽館裏,上甘嶺戰役佈滿了兩個展臺。被炸斷了50多次的電話線,一鍬挖出的有70多塊彈片的岩石礫,上甘嶺上纍纍傷痕的樹木……血染的軍裝,英雄用過的機槍,繳獲的美軍武器,告訴了人們什麼叫做勇敢,什麼叫做無畏。

  三

  一個一米多長、白花花的鐵皮箱子,安靜地躺在展覽館的南側,但在50年前,它卻是令“聯合國軍”丟魂喪命卻不知為何物的“中國軍隊研製出來的新型武器”。

  “其實,這就是美國‘野馬’式戰鬥機扔下來不要的副油箱。在一次戰鬥中,我們的武器打光了,美軍一個有近千人的加強營包圍了上來。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我們就把這個副油箱裝上炸藥和引信推下山。這個大傢伙,一下子炸死了近百人,震死的都有幾十人,嚇得美國鬼子直往跑,還以為是我們研製出了什麼新型武器呢。”當年在志願軍空軍司令部軍械部的李福堂這樣介紹這個“新型武器”。

  被志願軍戰士們制服的空擲炸彈及各種武器快陳放了整個展館。有三名老戰士,身穿志願軍服裝,胸佩勳章,在一起合影留念。一位老戰士説:“這個展覽辦得好,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沒有現代的國防,就沒有國家的安寧與發展,個人的幸福就更不談不上了。我們要團結起來,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富裕強大,那誰也不敢欺負你了。”

  走出博物館的時候,陽光普照。甜美的笑容、不息的車流展現在記者眼前。

 

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