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背負著中朝兩國人民的重托和期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進入炮火連天、瘡痍滿目的朝鮮國土,揭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幕。這是一場弱國與強國、正義之師與侵略之師的殊死較量。經過兩年零九個月,並肩戰鬥的中朝人民和軍隊,終於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打著“聯合國軍”旗號的美國侵略者,贏得了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由此向全世界證明,侵略戰爭必敗,正義戰爭必勝。一洗百年民族恥辱的中國人民,巍然屹立在東方地平線上,是保衛亞洲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力量。中華民族飽受世界列強欺淩、宰割、踐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英明的決策
朝鮮與中國,是唇齒相依的鄰邦。中國人民與朝鮮人民,早在抗日戰爭期間,就結下了血肉相連、患難與共的戰鬥情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首批承認並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産黨和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勞動黨,進一步加強兩黨、兩國人民的兄弟情誼和友好合作關係,共同擔負著維護遠東和世界和平的歷史重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朝鮮半島被以“三八線”為界,一分為二。企圖稱霸世界的美國,為了在亞洲擴展勢力範圍,以“遏制共産主義”為名,極力阻止南北朝鮮的和平統一。在美國的支持下,南朝鮮當局多次拒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關於自主和平統一祖國的倡議,頑固堅持“北進統一”方略,叫囂南北分裂“必須用戰爭來解決”。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從其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出發,當即派出海空軍和陸軍進行武裝干涉;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關於不得授權聯合國干涉在其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內部事務的原則,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為其武裝侵略朝鮮製造“法律依據”;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悍然宣佈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企圖霸佔中國的領土台灣。美國侵略者凶神惡煞、稱王稱霸的嘴臉,在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面前,暴露無遺。
朝鮮戰爭爆發之初,黨中央和毛澤東即預見到事態的嚴重性,密切注視戰局的發展,從政治上、軍事上作了必要的準備。6月28日,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代表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嚴厲譴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們,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他還指出:“只要我們不受恫嚇,堅決地動員廣大人民參加反對戰爭製造者的鬥爭,這種侵略是完全可以擊敗的。”通過宣傳教育,使我黨我軍和我國人民認清帝國主義本性,有了反侵略戰爭的精神準備。同時,黨中央和毛澤東認為,朝鮮毗鄰我國東北,應在東北邊境配置適當兵力,以防萬一。當時集結在河南的全國戰略機動兵團———第四野戰軍13兵團,轄第38、39、40軍,解放戰爭期間轉戰東北各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熟悉東北的地形民情。7月間,軍委決定調這支部隊開赴東北,連同駐守當地的第42軍,組成東北邊防軍,開始戰備整訓。毫無疑問,這是從預防朝鮮戰局出現意外情況出發,所作出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部署。
美軍仁川登陸之後,朝鮮戰局急劇逆轉。10月上旬,大舉北進的美國侵略軍,無視中國政府的再三警告,突破“三八線”,佔領平壤,猛烈向中朝邊境推進。他們還頻繁出動飛機轟炸、掃射我東北邊境地區的城鎮和農村,打死打傷平民多人,炸毀房舍多處,把戰火燃向了中國。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被勝利衝昏頭腦,揚言要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結束戰爭,要朝鮮人民“放下武器,停止戰鬥”,並命令侵略軍向鴨綠江邊推進。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我國的安全,已面臨嚴重的威脅。
這是一個兵兇戰危、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金日成首相代表朝鮮政府和人民,向中國提出了派軍入朝支援他們作戰的請求。中國政府有沒有決心和力量,堅決制止戰火向中國境內蔓延?中國人民敢不敢向朝鮮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對付頭號帝國主義國家的挑戰?這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所在。如果出兵援助朝鮮,與美國侵略軍直接對壘,中國人民不僅要有持久作戰的打算,要準備作出重大的犧牲,而且還要冒極大風險,準備美國宣佈和中國進入戰爭狀態。反之,如果按兵不動,隔岸觀火,任憑美軍佔領朝鮮,就會使美國侵略者愈加肆無忌憚,進一步助長其武裝侵略兇焰。中國的東北,極大可能成為下一個被侵略目標,整個東方都會籠罩在美國戰爭威脅的陰雲濃霧之中。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僅僅一年,百廢待興,困難重重。大陸尚未完全解放,戰爭創傷尚未得到醫治,新區土地改革尚未完成,財政經濟狀況尚未好轉,人民解放軍的裝備又遠遠落後於美軍,蘇聯的軍事援助又未真正落實……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出兵朝鮮的決心,的確不大好下。但是,黨中央和毛澤東認為,面對朝鮮人民的危難和美國侵略者的兇焰,決不能袖手旁觀,置之不理,毅然作出了立即派出志願軍入朝參戰的決定,並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政治局指出:決定組織志願軍到朝鮮境內和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作戰,援助朝鮮人民,這樣做是必要的。因為如果整個朝鮮被美國侵佔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很大損失,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對於整個東方和世界是不利的。採取出兵參戰的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毛澤東也指出:朝鮮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説,心裏也難過。當然,我們有困難,特別是沒有飛機,大兵團作戰沒有飛機是很不利的。美國固然有他的優勢,但也有弱點:一是戰線太長,他的戰略重點在歐洲,投入朝鮮的兵力是有限的;二是後方太遠,後勤保障是個很大的負擔;三是不義之戰,侵略人家,士氣不高,民心不順。只要我們志願軍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他一個團,一個師,這樣的仗打得多了,就能扭轉戰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黨中央和毛澤東高瞻遠矚,建立在對敵我力量及情況的客觀分析基礎之上的戰略抉擇,為後來的戰爭進程和結果證明是英明的,正確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入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戰鬥。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激烈較量,使美軍的戰線從鴨綠江邊潰退到“三八線”以南,最後不得不與朝中方面簽訂停戰協定。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方克拉克將軍哀嘆:“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為沒有贏得勝利感到失望和痛苦。”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美國侵略者的威風,不僅有力地保衛了朝鮮人民的革命成果,同時也為我國人民贏得了長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和平環境。它的重大歷史意義和作用,是不可磨滅的。
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在朝鮮戰場上,我志願軍的主要作戰對手,是頭號帝國主義國家的現代化武裝力量。他們擁有先進的軍事裝備和極強的火力,擁有強大的空軍、海軍,還有裝備精良的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兵、空降兵、海軍陸戰隊等兵種,是諸軍兵種聯合作戰。而我軍則基本上是以“小米加步槍”的劣勢裝備和以步兵為主的單一軍種,與其相抗衡。交戰初期,這種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態勢,尤為明顯。
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這個仗究竟應該怎麼打?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戰略戰術應該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最後打敗你。他又指出:志願軍的作戰,應當從最穩妥的基點出發,不做辦不到的事;應當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這一明確的戰略指導思想,自始至終貫穿在整個戰爭進程中,是我軍以弱敵強、剋敵制勝的根本原因所在。
志願軍黨委和彭德懷司令員貫徹這一根本戰略指導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階段的戰略目的和任務,制定不同的作戰方針和主要作戰形式。
我軍入朝參戰,總的戰略任務是協同朝鮮人民軍,堅決粉碎美軍的侵略行徑,幫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收復領土。在作戰第一階段,以實施戰略反攻,扭轉朝鮮危局為目的,採取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實擊虛,運動殲敵的作戰形式,早在紅軍時期就已經形成。它是人民軍隊的傳統戰法,各級指揮員嫻熟掌握的主要作戰手段。我軍運用這一戰法,在第一次戰役中,就使恃強驕橫的美國“王牌軍”騎兵第一師,遭受重創。第二次戰役中,美軍陸戰第一師和步兵第二師、第七師均遭殲滅性的打擊;我斃傷俘敵的3.6萬餘人中,有美軍2.4萬餘人,佔2/3的比重,使其吃了大苦頭。麥克阿瑟驚呼:美軍已面臨“實力不斷地消耗,以致最後全軍覆沒的危險”,命令部隊撤出平壤,實施總退卻。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經過5次大規模運動殲敵的反攻戰役,僅用7個半月的時間,即斃傷俘敵23萬餘人,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實現了第一階段的作戰目的。
1951年6月間,美軍力不從心,捉襟見肘,被迫轉入戰略防禦,美國政府表示願意進行停戰談判。這時,敵方投入戰場的兵力達69萬人(內美軍40余萬人),我方的兵力112萬人(內志願軍77萬餘人)。我方雖然在兵力上佔有很大優勢,但在現代化軍事裝備上仍處於劣勢地位;由於戰線向南推進,後勤供應的困難亦大為增加。在我軍武器裝備、後勤供應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況下,要想打破戰爭雙方的相持局面,儘早結束戰爭是不可能的。黨中央和毛澤東審時度勢,從最穩當的基點出發,迅即作出了從戰略反攻轉入戰略防禦的決策,抗美援朝戰爭遂進入第二作戰階段。志願軍的戰略任務是協同朝鮮人民軍鞏固陣地,穩定戰局,以軍事鬥爭配合停戰談判,迫敵妥協,結束戰爭。採取“積極防禦,持久作戰”的方針,以陣地防禦戰為主要作戰形式,結合反擊戰,不斷消耗和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在這一作戰階段,我軍又相繼進行了1951年夏季防禦戰、秋季防禦戰、反“絞殺戰”、反細菌戰、1952年秋全線性戰術反擊戰、上甘嶺防禦戰等,並於1953年發起夏季反擊戰役。這一系列戰役戰鬥的勝利,沉重打擊了美軍及李承晚集團,從而加速了和平談判的進程,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第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戰略戰術極富靈活機動性和創造性。
在朝鮮戰場上我軍以劣勢裝備的步兵,同具有高度現代化裝備和諸軍兵種聯合作戰能力的美軍作戰,要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就必須著眼于戰爭的新特點,趨利避害,靈活制敵。美軍不僅掌握著制空權,使我大兵團運動和作戰受到極大威脅,且其摩托化步兵與坦克兵、炮兵等協同作戰,殺傷力、突擊力和機動性都很強。我們就是用兩三個團去圍殲它一個團,也很難吃掉它。夜間如果不能解決戰鬥,白天就會被它突圍跑掉。因此,每戰集中數倍于敵的絕對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就成為剋敵制勝的重要一環。對付戰鬥力較差的南朝鮮軍,我們的口可以張得大些,投入兵力亦可少些,用兩倍左右的兵力,整團整師的殲敵不是難題。正如美國李奇微將軍在《朝鮮戰爭》裏所寫的:“南朝鮮軍隊在中國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國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可是對付裝備精良的美國侵略軍,口卻不能張大,要投入三倍、四倍、五倍以上的兵力,去圍殲它的一個營、一個團、一個師。例如,第二次戰役中,我圍殲新興裏美軍第七師5個營,就動用了5個團的兵力,才將其全殲。第五次戰役前夜,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和志願軍黨委確定的作戰方針和部署,志願軍司令部下達了《戰役指導與戰術思想的指示》,強調要緊緊掌握“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在戰役上把敵人東西割裂,並以足夠的兵力把敵分裂成幾大塊,然後在戰術上再把幾大塊分割為幾小塊,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火力迅速分別殲滅敵人。戰役發起後,我投入戰鬥的15個軍(內有朝鮮人民軍4個軍團)大舉反攻,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取得了殲敵8.2萬餘人的重大勝利。但在我軍回撤途中,美軍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兵組成的“特遣隊”,沿公路快速追擊,我一個師陷入敵人包圍,遭受嚴重損失。這從反面告訴我們,同現代化敵軍作戰,任何麻痹輕敵,遲疑猶豫,都是要不得的。
為了發揮和擴大自己的優勢,限制和削弱敵軍的優勢,我軍的戰略戰術靈活多樣,因地因時制宜,創造性地採取了多種戰法。如以運動戰為主的戰略反攻階段,堅持慎重初戰,初戰必勝,不打無把握之仗;或出敵不意,發起突襲,出奇制勝,或示弱于敵,誘敵深入,待機反攻;先打弱敵,後打強軍;實施穿插迂迴,斷敵退路,分割包圍;對強敵實行戰術小包圍,打小殲滅戰;運動戰與陣地防禦戰相結合;發揮近戰夜戰特長,手榴彈開花,刺刀見紅,殲滅和震懾敵人;適可而止,不作遠距離的縱深追擊等。第四次戰役前夜,我軍正處在戰略預備隊尚未集結開進,後勤供應極為困難,部隊過度疲勞不得不暫時休整的境況中。這時,已被打退到“三七線”附近的敵軍,乘機出動23萬餘人的兵力,向我發起全線反撲。我軍當機立斷,採取“西頂東放”的戰法,即以一部兵力置於西線組織防禦,牽制敵之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則誘敵前進,適時集中兵力反擊,從翼側威脅西線敵軍。繼而轉入全線運動防禦,在寬大正面上重點設防,梯次配置,前輕後重,以點制面,以阻擊結合反擊、伏擊、襲擊等戰術,不斷殺傷敵人。這種結合陣地防禦、誘敵前進、戰役反擊、運動防禦的靈活戰法,為自己贏得了戰略預備隊的集結時間,取得殲敵7.8萬餘人的勝利,也為下一步發起新的進攻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以陣地戰為主的戰略防禦階段,真正的輪番只有第五次戰役實行了。後來到1952年秋開始實行輪換。堅持打,爭取和;這個方針是1951年2月下旬提出的,第五次戰役是本此方針部署的。放在陣地戰階段説似不妥。“零敲牛皮糖”,多打小殲滅戰,積小勝為大勝;陣地防禦與反擊戰相結合;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充分發揮坑道工事的威力;等等。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是我軍依靠自己的發明———坑道防禦體系,以寡敵眾、以少勝多的光輝範例。上甘嶺的兩個高地,面積僅有3.7平方公里,有我軍的兩個連依託坑道工事防守。1952年10月間,美軍發起“金化攻勢”,企圖首先奪取這兩個據點,繼而進攻朝鮮中部的門戶五聖山,從我軍防線中央打開缺口,迫使我軍全線後退。我兩個連頑強抗擊,雙方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堪稱“在小山頭上打大仗”。敵方先後投入的兵力達6萬餘人,我方投入的兵力亦達4.3萬餘人。戰役歷時43天,敵人動用輕重火炮1600多門,坦克181輛,飛機3000余架次,向兩個小山頭傾瀉炮彈190余萬發(最多一天高達30余萬發),炸彈5000余枚,將山頂削低了兩米。儘管如此,敵人未能前進一步,上甘嶺變成了美軍的“傷心嶺”。我軍獲得了依託坑道進行堅守防禦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推動了以坑道為骨幹的山地防禦體系的改善和加強。
第三,重視後勤保障的重要戰略地位,成立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統一組織指揮後勤供應和對敵鬥爭。
對付現代化作戰的敵人,我們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巨大,要靠祖國源源不斷的供應。戰爭初期,我軍靠近祖國東北的戰略物資供應基地,運輸比較好辦。但隨著戰線南移,運輸線愈來愈長,投入戰場的兵力亦愈來愈多,戰略物資供應的任務便愈來愈重。特別是由於制空權不在我們手中,敵人不斷加強空中封鎖,這給我軍的後勤運輸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鴨綠江北岸的物資堆積如山,而前線的部隊卻往往彈藥不足,忍饑挨餓。戰役戰鬥中,我軍因為槍炮彈藥運不上來而喪失殲敵戰機的事例,並不鮮見。第五次戰役我軍進入敵縱深後,東西兩線有些部隊因糧彈供應不上,不得不停止進攻,失去了殲敵的大好機會。冬季作戰,冰天雪地,因被服供應不足,也會使非戰鬥減員大增。入朝不久,志願軍領導就深感後勤保障的極端重要性。黨中央和軍委決定,成立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統一組織指揮後勤供應和對敵鬥爭。為保證前線作戰物資的供應,由鐵道兵、工程兵及二線部隊抓緊搶修和開闢道路,充實兵站、運輸、裝卸力量,派高射炮兵部隊對後方實施掩護。志願軍後勤系統,充分發揮全體人員的智慧和積極性,圍繞著建設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任務,邊打邊建邊摸索經驗,建立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使條條道路通前線。我們的戰士還發明了建立防空哨的辦法,即在沿途一些叉口制高點上站崗放哨,監視敵機,一旦聽到敵機聲音,馬上鳴槍報警;汽車司機聞警後立即閉燈行駛或就近隱蔽。彭德懷司令員得知後,十分高興,令在全軍推廣。到第五次戰役時,防空哨已發展成為後方對敵鬥爭的一支重要力量,對提高汽車運輸效率,減少車輛損失,起了很大的作用。
抗美援朝戰爭轉入相持階段以後,美軍企圖利用他們的海空軍優勢,大規模地破壞我後方運輸線。1951年8月,他們乘朝鮮北方發生特大洪水之機,以摧毀朝鮮北方鐵路系統為主要目標發起了為期10個月的“空中封鎖戰役”,亦稱“絞殺戰”、“阻隔戰”、“窒息戰”。以絕大部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敵共有飛機1680架)進行長時間毀滅性的轟炸,以便切斷我軍的後方交通線,窒息我作戰力量。美國遠東空軍第5航空隊司令埃佛勒斯特中將在“絞殺戰”開始時揚言:“對鐵路實施全面的阻滯突擊,將能削弱敵人到如此程度,以致第8集團軍發動一次地面攻勢即可將其擊潰,或者將能使敵人主動把部隊撤至滿洲境內附近,以縮短其補給線。”這是一場破壞與反破壞、絞殺與反絞殺的殘酷鬥爭。當時,志願軍正在對付40年來未遇的特大洪水的破壞,而敵人又發起了“絞殺戰”,每天出動70%以上的飛機,不分晝夜地轟炸我後方鐵路、公路、橋梁和人員、物資、車輛。我鐵路運輸能力急劇下降,8月份的運輸量僅為6月份的52%。我後方部隊與朝鮮軍民密切協同配合,在進行抗洪鬥爭的同時,展開了反“絞殺戰”的英勇鬥爭。對於各種物資,採取疏散、隱蔽、偽裝、進洞的辦法;加強防空哨的兵力,以7個團又2個營,分散在長達2100多公里的運輸線上,監視敵機的活動;集中高射炮兵部隊,重點保衛橋梁;鐵道兵重點搶修大同江、清川江和沸流江上被破壞的橋梁;工程兵、汽車運輸部隊和裝卸部隊在橋梁、線路被破壞的地區,組織漕渡或實施分段倒運,以保持運輸不致中斷。
敵人在普遍轟炸我道路、橋梁,封鎖破壞我交通運輸的目的未能得逞後,9月間又改變作戰手段,集中力量重點轟炸新安洲、西浦、價川鐵路的“三角地區”。那裏是朝鮮北方鐵路和公路運輸的樞紐和咽喉,南北走向的京義線、滿浦線,東西走向的平元線、價新線都在此連結、交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僅9月至12月份,美國空軍在“三角地區”幾段共73.5公里的線路上,即投擲炸彈3.8萬餘枚,造成了極大破壞。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我軍進一步加強高射炮兵、鐵道兵、工程和運輸部隊的力量,與開始參戰的空軍相配合,採取運輸、搶修、防空三位一體聯合作戰的方針,對“三角地區”的交通運輸線,實行重點保衛,重點搶修。我高炮部隊協同殲擊航空兵,英勇打擊美機,使其投彈命中率由50%下降到5%左右。空軍第3師在86天空戰中,取得了擊落擊傷敵機63架的重大戰果。搶修部隊做到了晝夜輪班,隨炸隨修,及時保證鐵路、公路、橋梁的運輸暢通。鐵路部門創造了“列車片面續行法”,即將裝載停當的軍用列車,集結在搶修現場附近的一個或幾個安全區段,待鐵路一經修通,列車立即稍有間隔的一列列向同一方向行駛,首尾相顧,魚貫而行,因而大大提高了鐵路的運輸效率。後勤裝卸部隊與鐵路部門相配合,實行“分散甩車,多點裝卸”的方法,搶裝搶卸,加強偽裝,及時轉移。在火車暫時無法通過的地區,則採取汽車、馬車、人力車長區段的倒運、接運等應急措施。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底,鐵路運輸搶運通過“三角地區”的物資達1.5萬餘節車皮,基本上保證了前線的作戰需要。在10個月的反“絞殺戰”中,我們形成了以兵戰為中心、鐵路與公路相結合、前後貫通、縱橫交錯的兵站運輸網和“鋼鐵運輸線”,粉碎了美軍的作戰企圖,取得了對付大規模“空中封鎖”的寶貴經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共修復鐵路路基640公里,修復橋梁2294座次,加寬公路8100多公里,新修公路2510公里。我後方部隊作出的重大貢獻,同前線將士取得的光輝戰績一樣,將永載史冊。
總之,有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高超戰略戰術指導,有志願軍黨委和彭德懷在前線的正確指揮,有各級指揮員的共同努力,才使我軍在戰場上攻守自如,排除萬難,殲敵制勝,真正打出了國威軍威。
兵民是勝利之本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朝兩國人民為保衛自己的革命成果和世界和平而進行的一場反侵略戰爭,戰爭的正義性決定著它必然順乎民心,得道多助。中朝兩國軍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禦侮抗敵,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同時,也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有力聲援。民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久經戰火鍛鍊考驗的人民軍隊。它有共産黨的絕對領導和遠大革命理想,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建軍宗旨,有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有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有軍政一致、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優良傳統。這一切表現在戰爭中,就形成了一往無前、英勇善戰、視死如歸、百折不撓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敢於壓倒一切敵人和困難,而不會被敵人和困難所壓倒,所屈服。敵人炮火的強大,兩國語言不通的阻隔,地形條件的生疏,氣候條件的惡劣,連續行軍作戰的苦累,缺糧斷水的煎熬,都難不倒我軍英雄的指戰員們。這種人的因素和政治上、精神上的優勢,是敵軍難以企及的。正如毛澤東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所指出的:“作戰的雙方,都把自己的戰線稱為銅墻鐵壁。在我們這方面,確實是銅墻鐵壁。我們的戰士和幹部機智、勇敢,不怕死。而美國侵略軍卻怕死,他們的軍官也比較呆板,不那麼靈活。他們的戰線不鞏固,並不是銅墻鐵壁。”不論在前線和後方,我軍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事例,不勝枚舉。全軍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範和功臣,其中有12人獲得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共和國英雄”的光榮稱號。像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等烈士的英雄事跡,幾乎傳遍了中朝兩國的山山水水、家家戶戶,象徵著一個時代光輝奪目的國際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嚴格的軍事紀律和政治紀律,是保證我軍完成作戰任務的極其重要的政治基礎。志願軍入朝後,不僅用鮮血和生命保衛著朝鮮人民,而且堅決貫徹毛澤東的指示,尊重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和朝鮮勞動黨及政府,不拿朝鮮人民的一針一線,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朝鮮人民形成了血肉相連、魚水情深的軍民關係。志願軍和人民軍並肩作戰,互相支援,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用鮮血和汗水結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誼。
最深厚的戰爭偉力,植根於民眾之中。抗美援朝戰爭取得的偉大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朝鮮人民具有勤勞勇敢、不畏強暴、堅韌不拔的民族特點。面對強敵的入侵,家園的毀壞,親人的離散,敵人的燒殺,饑寒的折磨……他們凜然無懼,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不斷同敵人鬥爭。我軍入朝後,即得到了金日成首相和朝鮮勞動黨、朝鮮政府及各級組織的親切關懷和支持。朝鮮人民把志願軍看成是自己的親人。他們以堅持生産、籌借糧食、修橋築路、救護傷員、收集情報、防姦反特等積極行動,為支援志願軍作戰作出了重大貢獻。祖國是我們的大後方,祖國人民是志願軍的堅強後盾。廣大工人、農民、學生和各界愛國人士,發揚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踴躍參加志願軍,赴朝參戰。成千上萬的鐵路職工、汽車司機、醫務工作者和民兵,組成龐大的運輸隊、擔架隊、醫療隊、修路隊,到朝鮮擔負後勤保障工作。祖國人民把志願軍稱為“最可愛的人”,派出許多慰問團,到前線慰問子弟兵,使廣大指戰員倍感親切,受到了有力鼓舞。截至1952年5月底,全國在捐獻武器運動中,共捐獻人民幣5.565億元,使志願軍得以購進急需的軍事裝備,進一步提高了作戰能力。為了加速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打破美國的經濟封鎖,更有力地支援志願軍作戰,我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和號召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開展增産節約運動,熱火朝天地掀起勞動競賽,使工農業生産取得了可喜成就。糧食、被服、物資、裝備等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使志願軍指戰員不僅吃飽穿暖,且軍事裝備亦大為改善,因而愈戰愈強,實現了從前期的單一軍種作戰到後期的向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歷史性轉變。在整個戰爭期間,祖國人民向前線作戰部隊運送的各種物資共達560余萬噸,消耗戰爭經費62億元人民幣,為我軍戰勝敵人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朝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的勝利,是全世界愛好和平力量的勝利。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3的陸軍、1/5的空軍和近一半的海軍,結果卻以失敗而告終。由於中朝軍民所進行的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得到了各國人民的廣泛聲援,尤其是得到了蘇聯和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積極支援。歷史決不會忘記這一切,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都不會忘記。對於侵略朝鮮的帝國主義國家來説,這是一個充滿痛苦回憶的慘重教訓,它們也不應忘記: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必敗無疑!
歲月如梭,半個世紀轉瞬即逝。當年志願軍第一批入朝的主要領導同志彭德懷、鄧華、韓先楚、解方、杜平等,均已相繼作古;還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14萬人民子弟兵,埋骨在朝鮮的青山綠水之間。他們的革命忠魂和光輝業績,將永世受到人民的追念。當前的世界並不安寧。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企圖主宰世界,不斷興風作浪,製造種種事端。台灣尚未回歸。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時刻準備粉碎霸權主義者的侵略、顛覆和挑釁活動。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我們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奮發圖強,大力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集中精力推進四個現代化建設,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鬥!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