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武漢大學 大學生學習應以專為主 |
反方結辯:
大家好,對方辯友説話非常簡單,但他問了沒有?要將專業的東西學得非常的好,在最關鍵的時刻學以博學,他們認為這樣是以專為主,以學為輔。但我方的觀點是什麼呢?我方觀點認為在你要發揮專業之前,必須要有一定的道德感,必須要有一定的社會觀念,必須要有一定的世界觀。讓我們來看看這時候要怎麼比較不同的人,就是在什麼為主代表什麼比較重要。比如説對方辯友,如果大家記得的話,就在博學的部分他告訴我們説,如果什麼都學的話,難道就整個專業就會偏廢了,那對方辯友又告訴我們説,雖然他們工作專業,但是博就博的偏廢呀,所以在兩個都需要比較的時候代表的是,當只能取其一,或者當一個必須為正的時候,對方辯友認為專業知識最重要,社會觀在專業培養之後再培養嘛,世界觀在專業培養之後再培養嘛。那我方認為是什麼?我方認為在先有社會觀、世界觀之後,才是發展你真正的專業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説呢?如果説先培養專業再考慮世界觀、社會觀,換句話説,可能出現像我方所説的一個專業人才雖然有了非常強大的專業技能,但是他卻缺乏道德感,這個時候可能採用我方所説的,造成這樣的情況危害社會,這樣的專業難道有用於社會嗎?再來看看,如果説他沒有社會觀,也就是説,他沒有辦法跟別人相處,沒有辦法將他左右,讓別人所接受,那這樣的專業究竟對社會會有什麼幫助呢?再來説説看,如果沒有世界觀,這樣的發明在國內可能大家可以接受再向世界進軍的時候,發現已經被世界所淘汰了,這樣的專業難道是對方辯友所説的有用嗎?反觀我們,説來可能在你,將來在適應社會當中你可能相信對方辯友非常積極在專業上鑽研,雖然可能基礎差了一點,但是我發現就算專業真的沒有辦法增加的話,但至少到研究所的時候還可以再學,進入社會還可以再做學習,也就是説專業部分是可以靠後面再彌補的,但是一個人的道德感如果失去了都沒有,有了專業知識那又有什麼作用呢?雖然我們可以比較的是,當雙方都能夠做到的時候,其實雙方的狀況是一樣的,也就是説,我們都有一個有專業而又博學的人,但是,只能取其一的時候,第二方自動退下,至少,出來的是生為一個人,然後再讓他成為一個專才。換句話説,這個人即使不能夠有利於社會,但至少不會有害與社會,在不危害社會的前提之下,才去發展專業有利於社會,這不是比較合理嗎?反觀對方辯友,可以給他一個強而有力的攻擊力,但是卻不知這攻擊力到底是攻擊敵人,還是攻擊自己?這樣的專業知識難道是我們想要的嗎?因此我方認為,大學學習應以博為主,以專為輔。謝謝。 大家好,對方辯友非常儒雅,他們一直在強調個人的全面修養。我們先來看看古人是怎麼説的,我們國家的古人説,修身齊家首先要國與治之,國與治之首先要正心誠意,請問對方辯友,以博為主的話那簡直亂花漸欲迷人眼,心如何正,意如何誠呢?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説,尤其我們的特殊性,因為我們做為大學生有著特殊的使命,我們已經選擇了要在煙波浩淼的知識海洋之中進行遨遊,我們就必須以專的目標注重方法的培養;我們已經選擇了要在眾多的強手之中搏擊,就必須以專的精深作為我們的中流砥柱。作為一個大學生,不以專為主,這些東西如何能夠達到呢?就象對方四位辯友一樣,為以博為主進行辯護的各位青年才俊,恐怕也必須在專的方向上有所得,有所成,才會無愧於母校東吳大學這充滿榮譽的名字吧。對方辯友告訴我們説,這一點可以通過博來達到,那我們再來看看先哲又是怎麼説的呢。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這是在一個資訊落後的時代,卻有著大智慧的聖人所言。而我們今天知識爆炸的時代,對於普通的大學生來説,即使是播下了以博為主的良好願望,恐怕收穫到的也只能是面面俱到卻流於空泛,流於淺薄的知識。胡適先生早年清高志大,可謂涉獵甚廣。而當他到美國康耐爾大學的時候,卻幡然猛醒,自嘆:生平之過在於求博而不務精。自此,痛下決心,明確目標,師從杜威,專攻實用主義哲學,並由此深入,最終才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大思想家。由此可見,所謂學貫中西,所謂博採眾長,其知識體系必須是以專為主的一個有機結合。黑格爾天馬行空,無所不學,但他首先是一個哲學家;愛因斯坦,象我方説的這樣,在哲學歷史上都有造詣,但他首先是以他的相對論領導天下;陳寅恪由史學而入,王國維由哲學出發,他們都成為經濟文學的一代巨匠,他們正是以專為主,兼收並蓄,最終成長為一代參天大樹。這樣的過程具體而形象地説來,就是要求我們今天做出提升:首先就是要確定一個專的方向和專的高度,所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其次,我們必須以專為指引,發揚專的精神,做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培養出自己的專業精神、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在深化專的同時,不斷地兼收並蓄,觸類旁通,最終豁然洞開。只有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于對方辯友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道一聲“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成就卻在燈火闌珊處”。
蔣昌建點評: 主席、在場的兩隊辯友、評判以及所有的嘉賓,受組委會和評判團的委託,我對這場辯論做一個簡短的評述,有不恰當的地方請賽後給我提出嚴肅的批評。在這場比賽開始之前,我想我和大家都一樣有一個期待,這個命題是結合各位選手親身經歷或者是説親身實踐的機會比較廣大的一個命題,因此我們期待著這是一場讓人快樂而且愉快的辯論。那麼事實上是經歷了32分鐘的唇槍舌劍,我們發現我們沉浸在一個嚴肅而莊重的氣氛當中,有時候內心充滿了深沉,仿佛回到了我們學生時代,我們是不是真正的處理好專和博的這一對辯證關係? 回到雙方的命題上來,正方立場是大學生學習應該以專為主,正方高屋建瓴,以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知識結構闡述了專與博的辯證關係,清晰的告訴我們專是主導,專是決定因素,在此之下他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分析:第一、我歸之為分工決定論,也就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分工越來越細,而與分工相對應的知識結構也越來越細,因此,專業也向更加複雜的方向發展;第二、所謂的階段決定論,那也就是説無論是大學生的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還是博士生階段,都離不開以專為主的基本規律;第三、態度決定論,認為以專為主就一定塑造出來一個專心一致的態度,這往往是我們做人的首要的考慮,這一點讓我們頗為欣慰,第四,正方又重復了專與博的辨證關係,至於他利用的結語,使我們能夠清楚的了解正方的底線究竟在哪。
反方一上來頗為宏觀,而且具有高瞻遠矚的姿態,讓我們評委認為身處在21世紀的門檻,有這樣的一個關照,就有博大精深的氣度,很可能是未來複合型的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一個基本素養。更可貴的是他把這個命題的對象變成了兩種群體,第一種是教育者,第二種是受教育者,這一點也出乎了我們評委的意料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立論的一個基本的構架是在著意講求專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的現代條件下,博恐怕是大學專博辯證關係是否擺正的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不是已經到了應該講求以博為主時機呢?這個問題提得相當得及時,與此同時我們要指出,反方在一個簡單明了的立論的同時,也給出了一定的説明性和事例性的佐證,這一點也許是實證的精神在東吳大學發揚的一個縮影,這是立論方面。下面我們轉入了攻辯階段,在攻辯階段,我們同樣的有一個期待,期待在這攻辯階段能夠出現像昨天那一幕讓人賞心悅目的局面,我們也是在隨著比賽的流程進一步推廣的過程當中一直期待,直到它結束。結果如何,大家心裏都有數。那麼在攻辯階段,我們發現存在著這樣幾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反方力求把他們並沒有明了的表現出來的一個基本的觀點,或者是我們在座的各位從他們論述中也隱約知道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把學知識和學知識之用分開來,從而給道德教化建設在知識之用這個環節有很大的表達的空間,這是一個很好的設計,這實際上把教化用於學習當中,很可惜在攻辯階段的時候提出了類似的問題,但是並沒有很好的貫徹下去。同樣的正方,在攻辯階段的時候應該出現結合自己生活體驗的許許多多的佐證融合在以專為主、以博為輔的這個基本立場上,而可惜在面對對方窮追不捨的專業不等於專的疑問之下,未能拿出一個很有效的方法,這也許是在未來的攻辯階段當中,如何增強它的針對性,以及如何增強在針對性之後的攻擊的有效性,應該再繼續做做文章。在自由辯論階段,也是要讓我們盡情期待的一個烽火硝煙的階段,但是,仿佛是在一場戰場即將開始的黎明,雙方都靜悄悄的演繹了這個階段,不過不乏有些睿智的提法。比如説像反方,非常聰慧地提到了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我們現在的大學就是在專業設計的基礎上所建構起來的大學,因此專業學習的本身已經不成為我們今天命題當中的一個問題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正方在自由辯論的時候不斷的提出所謂的觸類旁通和專與博的辯證關係之間如何做到融匯貫通,因此圍繞著這樣基本的觀點,雙方來回的交鋒,也試圖引入一些幽默,但是看樣子呢效果並不是太好,這裡沒有批評的意思,相反我倒是要覺得大家的確是非常的辛苦,這是自由辯論階段。至於説在回答問題階段和總結陳詞階段,我當然還有話要説,尤其是在總結階段,評判團認為一場正式的、正規的或者是立意完善的辯論比賽要力求通過總結階段把雙方在前面階段辯論當中所交鋒的關鍵的地方或者是有衝突的地方、或者是有強有弱的地方再做一個有機的歸整,把自己的觀點和場上的態勢揉合起來,對觀眾能夠在最後的結束當中有一個清晰而又明了的思路。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要提出來反方同學做得相當的不錯,而正方同學也在努力的做,我們也注意到一個現象,從正方的發言當中,我們也充分感覺到了華語的優美,但是我們也有這樣的一個想法以供批評,也就是在講求華語優美的同時千萬不要以詞害意,當然你們並沒有這樣做,我們這是一個建議。
接下來是要看看雙方的缺點,這是我最不願意談的,退一步説也是沒有資格談的,不過好在我們的專家就在我的面前,他們給了我鼓勵和勇氣。缺點:我們覺得正方在立論的時候非常工整、非常穩定、非常莊嚴,大概因為武漢大學身處中國的中心地帶這樣一個地理位置有點關係,不過呢跟我們所期待的有創新、有別樣的見解之間可能還有一些差距,當然我們這裡説的創新和別樣見解並不是要另辟途徑,來巧言令色説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第二、我們認為正方在表達自己觀點、陳詞階段的同時可能由於準備時間比較充分,都力求把準備的信息百分之百的、充分的表達出來,但是在表現上給我們的感覺有點是報道式的語言、或者態度、或者形式,希望以後能夠把你充分準備的內容能夠用比較即興的、比較靈機一動的,或者是裝的比較即興的、比較靈機一動的表現出來,這使場上的氣氛呢,也比較輕鬆一點。還有一點我們適當的提出來,可能正方同學在提問的時候有點類型欣賞,對反方的二辯同學比較青睞,我們想如果一個辯論比賽比較豐富多采,也希望正方提問的目標也更加多元化一點。同時我們也覺得反方可能也有一些弱點,那麼這個弱點就在於反方在例論的時候非常的具有創意,也非常的具有偉大、高瞻遠矚的情懷,但是在整個辯論的過程當中沒有很好的把你具有創意的幾個方面一以貫之地執行下去,在一定的程度上來講,可能對自己所準備好的問題或對方的問題説清楚,有些問題就游離到了題外去了,這個是要提的一個問題。那反方的第二個問題是在場上可能集中火力的強調了問題的一面,比如説,強調了道德教化在知識利用上的一個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完全沒錯,但是過於強調了以後容易給觀眾一個印象,那就是博學所有的內涵仿佛就落在道德教化這樣一個領域上上,也許是你們的一個設計,但這個設計我覺得還是有需要斟酌的必要。另外,我們也相對於正方來講,反方的發言是一個課堂即興式的發言,這個是我們非常期待的,具有靈性、不卑不亢,非常的悲壯而又勇猛,那麼我們也希望把您這個即興的、勇猛的發言能夠將整個陳詞過程當中散落在各種的方面有機的整合起來,回到你命題的底線,也許效果會更好。
總而言之,這場辯論賽還給我一個發揮的空間,那就是要談談個人對這個命題的感受。我們説我們之間談大學生應該以專為主還是以博為主,實際上不要忘記的一個基本的語境,那也就是説我們是在現代化過程不斷推進的過程當中去談這個命題的。按照哈貝馬斯的説法,現代化過程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市場體系,和以權力為媒介的科層的行政管理系統,代替了過去以語言為媒介的生活世界。這樣的一個代替使得大學內部的文化結構出現了分化,這就使得我們專業設置越來越複雜,同時學科的範圍也日趨的擴大,但是不知道雙方同學注意到這一方面提供了專的可能,同時一方面又提供了博的現實性,如果雙方選手能夠在這個方面多加考慮,可能這場辯論會更加豐富了。正因為如此,它像一個大學的理念提出了挑戰,所謂大學的理念可能要起源於柏林大學的創始人洪堡(W. Von Hunboldt)先生,他提出來了,大學不但要教授科學知識之外,還要培養一個全面的人格,那如何在一個講求功利性的現代社會當中,又不忽視所謂的對人文情懷的關切,這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挑戰,以及如何加強我們自身的人格建設,在此基礎上形成我們現在愛談的新新人類,這也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不過從大家的引經據典當中我發現,這個專與博實際上不是現代人才有的負擔,同時也不是西方人思考的專利,我想我們的古人很早就在考慮這個問題,我們有一種説法叫做術業有專攻,我們還有另外一種説法叫博學都信,那無論是基於個人的主觀需要,還是社會的客觀需求,我覺得即便我們是進入到現代社會,我們還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