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程如此漫長,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
龍永圖:我國從1986年申請,1987年開始真正的談判,1986年到1987年是整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的準備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87年到1993年,第二個階段是從1993年到現在。所以,中國談判有兩個重大的轉捩點,一個就是1993年10月,一個就是1999年11月。
問:為什麼1993年10月是第一個重大的轉捩點呢?
龍永圖:世貿組織1987年開始對中國經濟貿易的體制進行審議。一般來説,其他國家這個階段是很簡單的,花不了很長的時間。
中國為什麼花了6年的時間呢?這是因為當時我們還不是市場經濟國家。當時談判最大的困難,就是要證明我們確實是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我們的經濟體制是有能力執行那一套多邊規則的。但是當時我們又不能承認是搞市場經濟的。當時我們叫市場調節和計劃調節相結合的商品經濟體制。國際上不知道什麼叫做商品經濟體制,要麼是計劃經濟,要麼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客觀範疇的東西,反映了整個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而計劃只不過是一種調節手段,是主觀範疇的東西,這確實是當時很大的一個理論上的分歧。
當時,他們追問最厲害的就是你們的企業是怎麼運作的?因為企業是整個經濟的細胞。當時我們講,我們的企業,廠長是核心,書記是中心,兩心換一心。外國人就問,你這個兩心怎麼變成一心?他們認為你這個書記是上面派的,可能代表你們所講的計劃調節,那麼這個廠長是想賺錢的,可能是代表你們所講的市場調節。廠長和書記在工廠的運作當中,在整個工廠的重大的生産決策中,誰起最高的作用,是怎麼起作用的,當時我們確實講不清楚。我們請了很多專家、學者到日內瓦,試圖講清楚我們的經濟體制,但是講來講去,越講越糊塗,最後人家説你不要講了,你就回答我一個問題,你們搞不搞市場經濟?當時誰敢講這個話呀!
我們當時繞來繞去,一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提出了在社會主義的條件下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92年9月,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中國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1992年10月份,我還記得在日內瓦的第12次中國工作組會議上,我們代表團的團長非常自豪地對全場的代表講,我們中國也是搞市場經濟的,不過它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這在當時的日內瓦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中國第一次痛痛快快地承認是搞市場經濟的。
為了"市場經濟"這4個字,我們談判了6年。所以我們今天想起這件事情,確實很緬懷小平同志當時的那種魄力。
問:1999年11月為何是第二個轉捩點呢?
龍永圖:在1993年初以後,談判進入到第二階段,就是開放市場的談判,這個談判又搞了6年。這個談判也是非常艱難、非常複雜的。談判的焦點是,一方面我們中國是願意開放市場的,因為我們是執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又必鬚根據中國的國情,根據中國的國力,根據中國自己的發展階段,來決定我們開放的速度,而且我們的開放必須要有條件。我們不可能無條件地接受開放市場。所以,這6年談判的核心,就是圍繞著開放市場的範圍、速度和條件進行的,這也是我們多年來和美國、歐盟談判的焦點。
開放市場包括各行各業。汽車工業開放是什麼條件,採取什麼樣的速度?鋼鐵工業開放採取什麼樣的條件,什麼樣的速度?銀行開放是什麼樣的速度,什麼樣的條件?商業零售要什麼樣的條件和什麼樣的速度?談判的複雜性就更大了。談判涉及到國務院系統幾十個部門,國內協調也提到日程上來。談判進入到一個更艱苦的階段。
在整個談判中,美國的談判最為艱難。可以説在開放市場的問題上,美國是代表世界貿易組織的100多個成員跟我們進行談判。美國一貫認為,只要跟他談成了,其他成員都會接受。美國也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作用,比如我們和美國達成協定,歐盟馬上跟我們説,我們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你不能按美國的菜單原封不動地讓我們吃美國的剩飯。不過,由於美國是最大的經濟體,塊頭最大,所以1999年11月15日中美達成協定,仍然標誌著中國入世談判第二階段的基本結束。
進入第三階段,就是完成審批的程序。這個階段比較簡單一點,如果不出大的意外的話,不久我們就可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青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