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央視愛樂人

拾夢在雪絨花的國度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7日 11:13

  晶瑩的雪花

  在風中散步

  冰潔的樹挂

  在枝頭起舞

  一片銀色的世界

  一張無限的畫布

  循著心靈的地圖

  拾夢在雪絨花的國度

  人生的夢來自於生活,有虛有實,佈滿了各種色彩。這些自然的幻象又會時近時遠,當把它們聚合在一起時,真有穿越時間隧道、跨越有形空間之感。

  記得小時候學著用英語字母排列世界諸國,最先映入眼簾的總有“奧地利”這個國家。可能是先入為主,當我登著小板凳,仔細觀看學校圖書館墻上那張諾大的歐洲地圖時,很快就能形象地理解地理老師把奧地利這一狹長的國家比喻成“連接東、西歐的橋梁”的含義。

  到了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從電影《音樂之聲》中結識了人傑地靈的奧地利風光,聽到了歌曲“雪絨花”。隨後,也加入了熱心觀眾的行列,連寫了幾封信,才從電視臺求得了一份中、英文兼有的歌詞。我喜歡歌中那發自內心質樸的愛鄉之情,腦海中閃爍著那些晶瑩的“雪絨花”。它們曾給薩爾茨堡,這個在二戰時期淪陷的奧地利中北部城市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帶著多年斷斷續續的記憶,我終於有機會作為中國中央電視臺攝製組的一員訪問了這個雪絨花的國度。在維也納的一家花店裏,我不由得想起了久存在心中的夢,好奇地詢問店主是否有雪絨花出售?她若有所思地抬起頭,娓娓道來:“雪絨花實際上是山上的野花。因為它是奧地利的國花,我們不賣。”她的話又給我的夢增添了許多真實的色彩。

  一個雪花紛飛的冬日,我們來到了音樂神童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坐落在中心廣場銀裝素裹的莫扎特銅像就像是撒上了一層厚厚的雪絨花瓣兒。花店主人的話又一次在我的耳畔兒迴響,那一刻我再次感悟到,雪絨花仿佛已經融入永遠的音符中,成為奧地利人心目中最為神聖和美麗的精神象徵了。

  導遊海蒂小姐是我在薩爾茨堡認識的第一位“釋夢人”。她從薩城旅遊局那裏得知我們攝製組來訪的消息,主動前來幫忙。用她的話説就是,我們的到訪使她有機會答謝在她組團訪問北京期間曾接待過他們的一位“友善、好客的中國小夥子”。

  海蒂自豪地告訴我們,雖然薩城的總人口只有十五萬,但每年慕名而來的遊客卻超過了二百多萬。老城糧食街九號的莫扎特出生地自然是人們必遊的地方。莫扎特這位自幼就功成名就的音樂才子,在短暫的三十五年光陰中,用神奇的音樂語言展現出他的智慧。他善於把人間的喜怒哀樂通過夢幻般的旋律,轉化成陽光下的露珠,月光下的小溪。在莫扎特銅像奠基之處,人們偶然掘到了一個古羅馬的墓誌銘:“他為幸福而生。魔鬼不能攪擾他”(He lives for happiness. No evil could enter)。我驚訝竟有這樣的巧合,仿佛這一墓誌銘是上蒼特意為莫扎特安排的。

  薩城令我夢魂縈繞的不僅有莫扎特的“仙樂”,而且還有在電影《音樂之聲》中得以昇華的美好情感。這部實地拍攝的電影取材于薩爾茨堡的一個真實故事:軍官喬治裏德馮特裏普先生的妻子在1924年去世,留下了7個孩子。年輕的音樂教師瑪麗亞前來任家教,於是就有了特裏普一家如電影中所描述的那段童話般的生活。女教師聰慧、善良的氣質最終打動了古板、刻薄的特裏普先生,從而徹底改變了家庭的氣氛。1927年,特裏普先生與瑪麗亞在山城的阿爾比教堂舉行了婚禮。婚後他們又育2子,家庭生活十分幸福。瑪麗亞在音樂方面教子有方。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上,孩子們自然、清純的和聲打動了在場的觀眾,為此他們獲得了該音樂節合唱一等獎的殊榮。

  1939年春,希特勒出兵吞併了奧地利。拒絕在德軍任職的特裏普先生帶領全家背井離鄉,輾轉意大利、瑞士,最後到了美國紐約。之後,特裏普夫婦利用8個月的時間,舉家橫跨美國本土,進行他們特殊的“音樂之旅”,通過演出為戰區人們募捐。印有“特裏普家庭合唱團”字樣的一輛客車,成為當時他們臨時的家。曾在戰時被德軍當作“第三帝國電話局”使用的特裏普先生的家,如今成了薩城莫扎特音樂學院的所在地。特裏普先生於1947年5月逝世。瑪麗亞在戰後攜孩子們定居在美國佛蒙特州,在那裏建起了具有鄉土氣息的木屋,以時刻緬懷他們的家鄉奧地利。

  像瑪麗亞一樣,愛鄉的奧地利人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自己的情調。從薩城到維也納,音樂大師們的雕像處處可見。在維也納,通過任何一部電話撥打1509的號碼,都會從聽筒裏傳來440赫茲用來校正音高的A調標準聲。據説僅維也納一地就有幾十萬架鋼琴,這個數字比這座城市擁有的小轎車都多。

  我敬仰奧地利的音樂大師,也十分欽佩那些崇尚和延續音樂傳統的普通奧地利人。話劇導演雷哈特先生畢生編織著自己的夢想,使從1920年開始的薩爾茨堡音樂節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級的音樂盛會,而且從未間斷過。在擔任該音樂節主席的六十餘年的時間裏,雷哈特先生忠心耿耿,一直工作到他去世前的1981年。

  在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轉播所製作的專題節目中,雷哈特先生的卓越貢獻也作為我們回顧的一個內容。當時我曾為沒有拍到他的照片而遺憾。然而,在一個沉沉的雪天,我有幸在維也納郊外的中央公墓見到了雷哈特先生的墓碑。它與莫扎特(注:在維也納中央公墓矗立的是莫扎特的紀念碑,由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捐資修建。莫扎特的墓仍在維也納的聖馬克斯公墓。)、舒伯特、貝多芬、勃拉姆斯、施特勞斯等音樂大師的墓碑相伴為鄰。如今這塊普通的公墓已成為奧地利文化偉人身後的集合地,安葬著著名的音樂家、樂團指揮、歌唱家、劇作家和藝術導演等。巨大的雕花墓碑造型各異,藝術大師們的雕像神態萬端。這裡好像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主題公園。

  遠處幾盞長明燈中的燭火還在悄悄地跳躍著。偶拾的夢又使我想起了薩城的古羅馬墓誌銘:他為幸福而生,魔鬼不能攪擾他。(聶小華)

(編輯:淩微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