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感覺到,中央電視臺在進行節目引進工作時,立足於國情、民情,充分注意到了這些特點。
首先,在引進電視節目時做到了慎重選材,格外關注意識形態方面的傾向特點,杜絕與我國的意識形態相抵觸的和過分商業化的成分,採取適當刪節和再加工等措施進行合理處理,達到去偽存真、維護主流的結果。
其次,在兼顧多種欣賞需求的同時,也儘量重視觀眾素質培育和欣賞觀念的樹立,自覺地注意培養出不斷進步的觀眾群體。比如,在同類譯製節目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有意識地對一些節目採用了保留原聲加中文字幕的方式處理,使觀眾有機會更多地欣賞到“原汁原味”,同時也漸漸適應了國際化的節目引進潮流,還滿足了有外語知識能力的觀眾學習外語的需求,真正發揮出了引進節目的最大效用。另外,《佳藝五線間》這樣的專題欄目關注高雅藝術,將古典音樂的知識系統化、通俗化地介紹給觀眾,使觀眾有機會了解到高雅藝術的民間來源和社會化發展歷史,從而縮小了欣賞距離,達到了提高觀眾藝術品位的目的。
為了減少東西方、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對引進節目的效果的影響,中央電視臺投入許多精力於引進節目的落地加工和後期製作,進行必要的欣賞指導和背景介紹,這一點也是值得肯定並且要更加弘揚光大的。比如,在介紹外國重要的影視作品時,經常添加一些專題訪談節目,邀請國內的專家和學者進行必要的討論和講解,使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得到充分的藝術享受。因此,在媒體競爭的時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贏得了廣大觀眾的信任和喜愛。
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我感覺到,中央電視臺具有自己相當大的優勢,只要充分發揮、有效利用,就能在當今的媒體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主要的,我想強調以下三點:
1、中央電視臺節目來源多,譯介實力強,經驗豐富,因此要妥善利用,顯出時效,創作精品。比如,今年國慶期間推出的系列譯製片《與恐龍同行》,就是近年來同類題材中難得的精品。儘管關於恐龍的節目已經汗牛充棟,男女老少對恐龍的知識和生活形態了然於心,耳熟能詳,但是,由於利用高科技手段科學地、形象地、完整地層現恐龍的生物學歷史和生活場面,同時,還真實地介紹了高科技手段製作節目的內幕,《與恐龍同行》具有一種令人震撼的力量,在進一步深化知識的同時,也給人留下了關於高科技手段的神奇之處的深刻印象。引進這樣的精品節目成本肯定會很高,但是,其效果也要遠遠超過以前的那種一般化或者誇張加工的恐龍節目所能夠帶鉿人們的印象和教育作用,絕對是物有所值;
2、觀眾對於中央電視臺的節目的關注率高,訴求也相應地多,因此,要不斷努力提高節目檔次、豐富節目數量、擴大節目的涉及範圍。這裡還要特別強調節目的時效性,儘量跟上電視受眾的藝術欣賞衝動和知識補充需求。能夠跟蹤得上“熱點”,及時製作出“應時應景”的節目絕不是嘩眾取寵,而是電視臺有實力、有職業敏感、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就此而言,我們的引進節目的儲備工作還有待加強——一般來説,所有的節目都可以在任何時候播放,而到了某個特定的時刻,一定是某種特定的節目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中央電視臺完全有能力、也有義務儲備足夠的這樣的節目;
3、中央電視臺擁有崇高威望和巨大的影響力,因此更要注意堅持原則,維護節目選擇、編排、製作的聲望和品位,盡可能淡化商業氣息,減少華而不實、空洞無味的節目,寧缺毋濫,保持住中國第一台的權威風範。(原載《中國電視》20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