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者化與詩人化的追求 ——略談我對國際部的印象 丁 濤
作為一名普通的電視觀眾,客觀地説,我認為在全國電視臺同類型的節目中,中央電視臺國際部製作的節目最齊全、水準也最高。當然,有人會説中央臺得天獨厚的優勢非他人所能比,但是我要説,這種優勢更多地是體現在欄目設置的多樣上,而在編導播方面,則不論中央或地方、大或小,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1999年,我有幸參與了中央電視臺國際部該年度的評獎活動,給了我一個更為貼近地了解國際部工作的機會。在諸多美好的印象中,其中最深刻的,同時也令我頗感意外的,是國際部對自身“學者化”(或曰“學術化”)的不懈追求與努力。
國際部的欄目內容非常龐雜,從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到自然風貌、動物植物、及各類藝術、綜藝娛樂、影視劇的譯製片等等,真可謂應有盡有、豐富多彩;而且,許多節目具有很強的學科專業性與學術性。這樣,勢必造成編導播工作的難度增大。也許有人會説,國際部的節目絕大部分是從域外引進的,原片本身的質量就高,但是,事物總有兩面,高質量的原片必然對我們的譯配編導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不可能原封不動地拿來就播,總要進行翻譯及再製作,要讓國內的廣大觀眾看得懂。這樣,就存在著一個再製作的水平問題。
毋庸置疑,唯獨高水準的再製作,才能夠與原片相得益彰,否則,原片愈高,愈襯托出我們自身掩飾不住的可笑,像我所看到的其它電視臺(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臺)播映的國際節目那樣,觀眾還沉浸在從原片所得到的極高的思想與情感的滿足之中時,只要我們自己的編導們站出來現身説話了,他們一張口,一下子就把觀眾推向不搭腔不搭調、不懂裝懂、貌似深沉,實則淺薄無知的滑稽境地。由於時時有著這樣不堪的感受與對比,使我愈加認識到中央電視臺國際部能夠達到如此高水平確屬不易。多樣態的高質量的引進片,實則是一種嚴峻的挑戰,我認為,國際部以自己的行動及成果成功地回應了這一挑戰,顯示出整體性的高水平。
就拿評獎來説,筆者參與了一年的評獎,親身所歷,深深感到,國際部把該活動當作促進其自身“學術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説,國際部的領導把評獎當作提高全體工作人員素質水平的一個有力而有效的手段。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評獎的標準高,從欄目版塊的設置、片頭的製作,編排創意、鏡頭銜接、新穎可視性、主持人的風度等等,都有嚴格的尺度,甚至連是否有錯字別字,都在獎評之列;另外,讓我感動的是,每一次在評獎中被發現的問題,都會在下一期的節目製作中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改進。我記得有一個欄目,評委們指出編導由於過分追求思想的博大,導致該節目的立意與解説詞太空泛。事隔不久,等我再看到這一欄目的同一系列節目時,驚異地發現,此節目中沒有了以前那種不著邊際的毛病。
還有一個節目主持人,手勢過多、神情做作,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這位主持人在逐漸地改進著,有了長足的進步。還有值得一提的,我發現參評者們交上來的評獎申報表格十分規範。每一位參評者態度認真且不説,難能可貴的是,大部分編導們對自己所負責的欄目及每一期節目的自我闡述及自我評價,從語言文字到論述,都達到一定的水準。我意識到,國際部節目多年來保持著高水平的製作播出,除了其它的因素外,不能不説與其對自身“學術化”的追求分不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