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隨想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7日 12:24)
2000年12月21日,鐘主編來函囑我寫“一篇關於2001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文章”,並特別要求文中“多一點一般報刊所沒有的‘情況’”進一説來也巧,我本來就想借《視聽技術》的一角向廣大讀者朋友們作一些介紹,而且其中似乎確也有一些“內幕情況”。
傑出的奧地利指揮家克萊門斯 克勞斯(Clemens Krauss,1893年—1954年)自1939年至1954年擔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其間1946年—1947年的新年音樂會由約瑟夫 克裏普斯執棒)。正式定名為“新年音樂會”始於1941年元旦。而1939年12月31日的音樂會是在晚上舉行的;自1941年起,改在每年元旦上午(維也納時間約為11點15分;北京時間約為18點15分)開始,並且一直沿襲至今,已有整整60年的歷史了。
奧地利小提琴家、指揮家博斯科夫基(Willy Boskovsky,1909年—1991年)自1939年起擔任維也納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並於1955年成為克勞勞斯的繼任者,出任新年音樂會的指揮直至1979年,凡25年。博氏繼承了施特勞斯家族傳統的藝術風格,集小提琴演奏與指揮藝術于一身,令聽眾倍感親切。1973年,他曾在北京首都體育館和維也納愛樂樂團聯袂演出施氏家族的音樂作品,他邊指揮邊演奏小提琴的神采,使萬名聽眾為之傾倒。
洛林 馬澤爾于1980年繼博斯科夫斯基成為新年音樂會的指揮,並連續執棒7年。卡拉揚于1987年指揮新年音樂會,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指揮該音樂會。此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不再固定。先後由克勞迪奧 阿巴多(1988年、1991年)、卡洛斯 克萊伯(1989年1992年)、祖賓 梅塔(1990年、1995年、1998年)、裏卡爾多 穆斯蒂(1993年、1997年、2000年)和洛林 馬澤爾(1994年、1996年、1999年)多次輪流執棒。1999年適逢老約翰逝世150週年、小約翰逝世100週年之際,洛林 馬澤爾亦以指揮家和小提琴家的雙重身份再現施氏家族的藝術風格,受到人們熱烈的歡迎和讚譽。
21世紀的第一個新年音樂會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就是指揮的人選。當人們得知尼古勞斯 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1929年—)出任新年音樂會指揮的消息時,不免有一種類似爆出冷門的的意外甚至還多少有些失落的感覺。因為這位生於柏林,而在奧地利成長的指揮家,顯然無法與上述那些大師分庭抗禮。或許正因此倒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