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爾賓城是挪威斯瓦爾巴德島上的一個小鎮,僅有1000多人口,它位於北緯78度13分,已經在北極圈裏,所以被稱為“地球最北端的城市”。中國科考隊在這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本報記者在此進行了一個多月的隨隊採訪,發回了他在北極看到的環境污染狀況。
在斯瓦爾巴德群島一處冰川的高處,北京大學環境中心的朱彤教授採集了數個冰雪樣本。“人類已經在北極熊體內發現熱帶地區的農藥殘余。這些農藥污染是循著一條怎樣的路線從萬里之外的赤道附近遷移到北極地區的呢?如果我們能從中找出若干線索,對研究全球水、氣環流和環境保護都將大有益處。”朱彤這樣解釋自己工作的目的。
冰上有塵埃
從20世紀80年代發現南極臭氧空洞以來,兩極地區就日益面臨人類活動的威脅。與南極相比,北極及其周邊地區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更大。以眼前這片朗伊爾賓地區的冰川為例,雖然地處北緯78度,遠離歐亞大陸,但冰面上的降塵仍然非常嚴重。星星點點的黑色塵粒大大增強了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在冰川表面融出一個個深達數厘米乃至10多厘米的小圓洞。消融的冰水在冰川上切割出一條條湍急的河流。
這些大大小小的煙塵和沙礫究竟從何而來?它與北極熊體內的農藥殘余同源?還是來自稍近一些的歐亞大陸?抑或就生自斯瓦爾巴德當地的煤礦?嚴謹的科學家們一時還難以得出確切的答案,性急的綠色和平組織卻坐不住了。就在中國伊力特 沐林北極科考隊到達朗伊爾賓的第七天,該組織的一隊人馬就搭乘“彩虹勇士”號帆船來到斯瓦爾巴德的斯維亞煤礦。他們手執煤塊,亮出旗幟,堅決反對在斯瓦爾巴德開採和使用燃煤,認為它應當為近年來北極地區冰川的加速消融和全球變暖負責。
對綠色和平組織的激烈言行,斯瓦爾巴德郵報記者麗芙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們掌握的數據並不全面。在一些地方,冰川的確在加速消融;但在另一些地方,冰川卻在加速生長,比如挪威大陸”。麗芙的觀點得到了一些科學家的支持。他們認為,地球是統一聯絡的整體,如果僅看一時一地的變化,往往會犯“一葉障目”的錯誤。
北極旅遊熱
無論是在首府朗伊爾賓,還是在斯維亞和巴倫支堡,除了少數保護環境的海報,我們很少能在斯瓦爾巴德見到大張旗鼓的環保宣傳場面。隨著北極旅遊越來越熱,斯瓦爾巴德政府把更多的環保教育放在對導遊的培訓上。
一段時間內,對斯瓦爾巴德的生態環境威脅最大的是偷獵和採煤。原本在斯瓦爾巴德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有1萬多頭馴鹿,但在捕獵最嚴重的時候,整個群島剩下的馴鹿還不足200頭。如今,在斯瓦爾巴德有3個國家公園,兩處自然保護區,3個植物保護區和15處鳥類避難所,差不多一半的領土都處於嚴格的生態保護之下。在自然保護區內,不要説旅遊,連科學研究都是嚴令禁止的。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名德國科學家被允許進入保護區內進行研究。
儘管煤礦老闆羅伯特對科考隊很熱情,這一方面是出於對中國人的友好;另一方面也是向我們説明,他們已將煤礦的污染降到了最低限度,但我們還是保持了客觀和冷靜。應該説煤礦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還是存在的,排放二氧化碳是一方面,它所排出的工業用水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冰川。
旅遊的影響
取代採煤業成為斯瓦爾巴德主要産業的是旅遊業,大批觀光客的到來給這裡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壓力。在朗伊爾賓海灘,1988年曾有一具完整的鯨骨,10多年過去,它已經被旅遊者們你一塊我一塊拿得一乾二淨。旅遊業的威脅還不只這些,“最主要的問題是垃圾,”環境專員説。在斯瓦爾巴德,垃圾分類做得很細,可以降解吸收的就地掩埋,其餘的統統用船運回挪威大陸,這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在朗伊爾賓,見得最多的是各種煙頭。在商場、旅館和酒吧門口,隱君子們吞雲吐霧之後往往順手一扔,實在有礙觀瞻。為此,中國伊力特 沐林北極科考隊曾專門開會,號召大家行動起來,把駐地附近的煙頭全部清理乾淨。
剛到朗伊爾賓的幾天裏,常常會有海鷗光顧我們廚房的窗外。海鷗們在窗臺上駐足休憩,一點也沒有怕人的意思。為了表示中國人的友好,有同伴向它們拋擲食物,它們很挑剔,除了吃一點米飯,只享用新鮮的肉食。喂了幾天后,我們便受到警告:不能再向海鷗拋投食物,因為它會産生依賴性,逐漸喪失獨立捕食能力。
不落的太陽照耀著北緯78度13分、東經15度30分的朗伊爾賓海濱。天空很純凈,海鷗在水面輕快地飛翔。海面上,偶爾會有點點油漬點綴其間,那是遠洋巨輪留下的痕跡。一面是對地球上最後一片凈土的精心呵護,一面是人類認識自然、開發自然的勇敢腳步,兩者在這靜悄悄的北冰洋上進行著一場不動聲色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