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宣傳周
首頁 | 電視指南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ENGLISH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 視聽在線
 
首頁
陜西
甘肅
廣西
西藏
內蒙古
青海
黃金周
新疆
寧夏
四川
重慶
貴州
雲南
延邊
恩施
湘西
 
  精彩看點
 
 

打造深藍

  這是一隻小小的芯片,如果説它是國民經濟火車頭的話,也許有人會覺得危言聳聽。然而,正是它拉開了新技術革命的全球大幕,一場由高科技引發的新的産業風暴,在20世紀90年代迅速席捲全球。當人們還在用“網絡經濟”、“信息革命”、“知識經濟”、來描述、定義它的同時,它已經強有力地刷新了世界經濟的地平線。

科教興西部

  工業革命讓歐洲人拿走了第一桶黃金,信息革命讓美國人撇走了第一層肥油,那麼中國呢?中國的西部呢?信息經濟大潮對於西部大開發又意味著什麼呢?中國西部大開發之時,正是新經濟驚濤拍岸之際。當大洋彼岸用新經濟鍛造一枝獨秀的美國經濟時,中國的科技事業也正在迅猛發展。
  20世紀70年代,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就對科學技術與生産的關係進行了精闢的論述。他説:“正確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産力,正確認識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這對於發展我國科學事業有極其密切的關係。”1995年5月26日全國科技大會召開,第三代領導人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江澤民主席在會上提出:“世界上有些最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必須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朱熔基總理指出:“本屆政府認為,科教興國是本屆政府最大的任務。我們有決心進一步把科教興國方針貫徹到底。”
  從發展第一生産力,到“科教興國”,中國的高科技事業迎風揚帆、奮起直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堅持科技教育和人才戰略,是西部地區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個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與世界各國西部開發和貧困地區開發完全不同的是,中國西部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方面擁有強勁的實力。

科技力量要向生産力轉化

  西部擁有眾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這些高校和科研力量不均衡的分佈,又形成了一北一南的兩大科教極地,這便是陜西和四川。僅這兩個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量就達東部總量的1/6強,均優於除京滬之外的任何東部省份。再加上甘肅、重慶、雲南、新疆這些第二梯次的科教省份,西部潛在著巨大的科技創新實力。
  然而西部的科技實力並沒有産生出推動西部經濟的生産力。一方面是西部的傳統工業亟待高新技術的提升和帶動,另一方面是西部的科技力量因為無法轉換而外流。讀一部中國歷史便會發現科技實力並不等於現實生産力,科技向生産力的轉換一直是中國的一大難題。
  建國以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中國的科技事業有了高速的發展,但由於計劃經濟的局限,科技創新源被 條塊分割,始終與市場溝通不暢。而高新技術産業區的出現,搭起了解放科技生産力,實現科技向生産力轉換的市場化平臺。
  西安高新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呂東國:西安高新開發區管委會是1991年成立,作為西安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市政府賦予了它市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和行政管理權限。應該説,與科技型企業發展相關的權力它都具備了,也就不出開發區,所有的事情都能得到解決。
  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西安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龍虎:“西安是我們國家重要的教育基地,科研基地和軍事工業發展基地,這樣的話,大量的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沒有得到利用,要通過高新區的發展來充分利用它。”

高新區——西安城區新象徵

  西安高新區10年前還是西安郊區一片牧歌飄蕩的綠色田園,如今已經是中國西部新經濟、新産業、新文化、新思路的策源地之一,也成了西安新的城市象徵。
  陜西楊淩這片美麗的土地,曾經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也正是在這同一土地上,1997年7月,楊淩國家級農業高科技示範區掛牌成立。示範區在短短5年時間內就已經薈萃了農、林、水等64個學科的4000多名科技人才。
  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張光強:農業,它是一個需要帶動和輻射的,楊淩是一個輻射源,所以叫示範區比叫開發區更好。又考慮到楊淩是一個地處西部,農業又是弱勢産業,所以國務院就提出省部共建,以省為主。所以就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領導和管理機制,18個部委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組辦。
  1999年9月11日,楊淩農業高科技示範區附近的西北農學院、西北林學院和楊淩的5所農林科研院所,面對新機遇與新挑戰,進行了國內科技教育的首次跨條塊合併,打造出中國最大的一艘農林高校科研航空母艦。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孫武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由地處楊淩地區的7個不同的科教單位合併組建的。合併組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最主要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這裡的科技資源優勢,減少過去的重復和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立合併後,最主要的是為我國西部地區,特別是我們乾旱半年旱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撐,在我們的西部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國西部的科技極地已浮出水面。在380公里長,近4萬平方公里的關中平原上,以西安高新區與楊淩國家農業高科技示範區為龍頭,以近50所高等院校和眾多的科研機構、科技企業構成的關中高新科技産業帶,已經顯示出勃勃生機。87萬專業人才在這片廣闊的舞臺上營造著科技的春天。
  肖良勇原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天線研究室主任,退休後的一個夢想,使他一腳踏進了西安高新區。
  原西北農學院的呂殿青教授,研究了一輩子化肥,但一直得不到轉換,示範區成立後,他把研究成果一把拿到示範區,楊淩農業高科技示範區。在這裡科研成果便很快轉換為産品,推向了市場。
  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景俊海:西安高新區所依託的基本力量也是國防科技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矽谷一樣,靠創新、靠創業、靠孵化,靠風險投資,使高科技産業逐步地由小到大,發展起來。西安高新區和50年發展的矽谷相比,當然我們的規模小了,但是在機制方面、在模式方面是很相似的。
  西安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高級工程師金乾生:西安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一直保持一個高速的發展,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就是體制的創新,就是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完全是適應市場的經濟需要的。
  西安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西安留學人員創業園主任趙璟:創業中心主要的功能,就是為創業者和初創企業提供整合資源的服務,將各種創業資源,也就是説創業者、創業團隊,好的項目、好的想法,商業模式,初創資金,整合成一個初創企業,進入孵化器,進行孵化培育。在創業者和創業企業的初創階段,也就是發展的前三年的這樣一個階段,針對這些企業在這個階段所遇到的問題,專門地為這些企業提供專業的服務。

孵化器與風險投資啟動西安高新區

  西安高新區孵化器在高速發展著。無論在孵化器的面積、規模、還是在孵化企業和畢業企業的數量,以及其經濟效益,都雄距全國高新區之首。
聞風而動,逐利而流的資本也蜂涌而來,140家風險投資機構將40億資金也帶到了這片高科技的沃土。
  西安宏源視訊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民主:我是1995年年底返回到西安,當時考慮到咱們西安的投資環境,尤其是西開發區的科技開發環境和政策環境,以及咱們西安的綜合科技實力,比較適合高科技産品的開發,所以從深圳返回到西安。
  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西安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龍虎 :高新區10年的發展,我們從零起步,今天已經興辦了有4000多家科技企業,去年實現的銷售值達到了358億,在全國53個高新區裏處於領先水平。
因為沿海的區位優勢,中國東南部的高新區借開放先機,率先發展起了高新産業,帶動了沿海經濟的繁榮,因而東部走的是一條貿—工—技的高新之路。
  也正因為地域的封閉,中國西部高新區只有依託自己的科技資源優勢,默默無聞地發展自主産權科技産業,西部因此而闖出了高科技發展的西部之路,也就是坎坷、艱辛,但後勁更足的技—工—貿之路。
  西安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高級工程師金乾生:在我們技工貿總收入裏邊,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的銷售收入佔到我們總銷售收入的80%以上,這是一個很高的比例。還有一個數字就是,我們每年獲得國家各種産業扶持計劃的資助的這樣的一些項目,比如説國家的高技術示範化工程項目,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等等,這樣一些項目數,在全國高新區,數量也是第一名。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寶通:我們國家,這個高新技術産業有4個超級産業帶,一個是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一個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順長江,一個是以深圳為中心的臨東南沿海,還有一個是以西安為中心的沿亞歐大陸橋。西安高新開發區,它在全國,在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上,它處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對西部大開發,它能起到一個龍頭作用。
  科技的進步帶來經濟的發展,陜西省僅信息産業一項的工業總産值就佔到全省的1/4,成為陜西省的第一支柱産業。

“創新”——民族進步的靈魂

  西安、楊淩、成都、綿陽等西部城市高新事業的發展事實證明,中國西部高科技的發展速度與後勁並不遜色于中國東部,科技奇跡並非只發生在發達地區。
  美國矽谷是高新技術園區的最早版本,也是最為成功的範例。它沒有産生於美國的政治中心華聖頓,也沒有誕生在美國的經濟中心紐約,而是誕生於美國西部的加州,是從舊金山到聖何塞之間長48公里、寬16公里的狹長地帶迅猛起飛的。
  印度聚全國之力發展科技與教育,在既不沿海,也不發達,但卻擁有90多所計算機專業技術學院的班加羅爾圓了矽谷夢,一躍成為世界軟體大國,創造了落後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南亞奇跡。
  高新區是先進生産力與先進文化的複合體,既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也學習別人的先進文化。在西安高新區的管理機制以及高新區的運行機制裏,不難看到競爭與開放,開拓與創新這種新時代的新價值觀。
  中國西部正在駕馭著新經濟的時代快車,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2001年,中國又做出建設100家國家級大學高科技園的大動作,首批的15家正在高速建設之中,其目標是孵化1萬家高科技企業。
  高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推向了市場化改革的風口浪尖。大學校園直接成了科技轉換的平臺,成為先進生産力的代表。
  高科技加速了時代的節奏和步伐。“創新”,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提到“民族進步的靈魂”這樣的認識高度。中國科技已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生長時空,這是在西部大開發中實現西部跨越式發展的絕好時機。

8月24日(週六)12:00《12/12》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