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宣傳周
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 | 財經 | 文娛 | 體育 | 生活 | 國家地理 | 環球 |西部 | 廣告 | 視聽在線 | 在線主持 | 春節晚會 | 十六大
 
首頁
陜西
甘肅
廣西
西藏
內蒙古
青海
黃金周
新疆
寧夏
四川
重慶
貴州
雲南
延邊
恩施
湘西
 
  精彩看點
 
 

找準脫貧路子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如何抓住機遇,加快貧困地區的發展,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經過各族人民的不懈奮鬥,寧夏已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01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啟動實施了“千村扶貧工程”和國家易地移民扶貧試點項目,在緩解南部山區人口壓力、加快寧夏南部山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到來,寧南山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主要表現在:結構調整層次較低,養殖業、加工型和園藝類農産品比重較小;農業産業化程度低,農産品加工業數量少,産業增值鏈條短,農民增收渠道不多;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程較低。
  為了縮小這些差距,就要進行結構調整,尤其要有新思路。要以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同時,按照“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進一步優化農業的區域佈局,做大、做強主導産業,做優、做精特色産品。要調整勞動力結構,促進農民有序地向非農産業流動。1995年以來,被稱為“全國貧困之冠”的寧夏西海固地區連續發生大旱,各級政府組織農民外出打工掙錢。僅2001年,該地區農民收入有1/3以上來自勞務輸出,被當地農民視為災年增收的“鐵桿莊稼”。
  要抓住生態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的歷史機遇,調整農業結構,加強生態度建設。此前兩年,寧夏就已退耕70多萬畝,今年將達到80萬畝。現在農民增收,能夠保護生態了。
  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寧夏山南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日益清晰,産業形態也日益凸現,有的産業還呈現出專業化、區域化、集約化發展的態勢。在此基礎上,要按照國際化、市場化的要求,加快現有産業的升級創新,做大做強山區支柱産業,從而構築起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