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甘南遊“西藏”
這是我到甘南的第一天,甘南是最大的藏族聚居地。 在夏河城西的拉卜楞寺是甘肅最大的藏教寺院。這裡有大量的藏書和壁畫,並設有六大學院,每年都培養出大量的藏教人才。 走出拉卜楞寺,一直前行…… 前方有一處熱鬧的所在,原來是每年都要舉行的“香浪節”。“香浪節”是一種自發的民間活動,每年農忙到了一個階段的時候,藏民們都要舉行這樣的節日。獨特的跳繩活動,稚氣未脫的小朋友們表演的歌舞節目……這種活動雖然不太正規,卻不乏熱鬧,而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們,大概每天都是節日吧。 就要離開這裡了,當我揮手向這片土地告別時,我竟有一種深深的眷戀。而這以藍天為蓬,綠草為臺的沃土,最終都將成為我生命中永恒的烙印。
相關背景: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全名為“甘丹謝知達爾吉扎西伊蘇奇委瑯”,意為“兜率天宮講修宏揚吉祥右旋洲”,簡稱“拉章(佛宮,拉卜楞即為轉音)扎西奇”,又因拉卜楞寺寺主第一世嘉木樣曾經學經于拉薩哲蚌寺扎西郭芒扎倉,並出任過該扎倉堪布,所以康藏地區的藏族習慣上稱拉卜楞寺為“安多扎西郭芒”(意為安多地區的吉祥多門院)。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城西,座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橫臥,東南山似松林蒼翠,大夏河自西向東北蜿蜓而流,呈右旋海螺狀,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聖地。1709的第一世嘉木樣受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前首旗貝勒察汗丹津之請,返回故里在此風光宜人之地建寺,歷經280多年的修建、擴充,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六大扎倉(學院)、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活佛住所)、五百多座僧院的龐大建築群,在安多地區有“衛藏第二”之稱。1961年,拉卜楞寺被甘肅省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2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數次撥款維修。 全寺六大扎倉(學院)分別為鐵桑浪瓦(聞思)、居麥巴(下續部)、居多巴(上續部)、丁科爾、曼巴、季多(喜金剛)扎倉。 鐵桑朗瓦扎倉、俗稱大經堂,是拉卜楞寺僧人學習顯宗的學院,一切規定、律儀、都依照拉薩哲蚌寺郭芒扎倉。學僧主要習究三藏(論藏、律藏、經藏)、三學(戒律、禪定、勝慧)及四大教義(毗婆沙、經部師、唯識師、中觀師)。通過師授、背誦和辯論的形式,最終要達到通曉佛學五部大論,即《因明》、《般若》、《中觀》、《俱舍》、《律學》。分十三級學習這五部經典,一般需要15年時間才能學完。聞思學院設三種學位,即然江巴、尕仁巴和多仁馬巴。通常般若部畢業之後的學僧可申請參加然江巴學位考試,每年兩次;凡學完俱舍級的學僧均可獲得尕仁巴稱謂;多仁巴是聞思學院最高學位,其考試非常嚴格,不僅要求俱舍部畢業,而且要經大法臺審查認為德才兼備方可報名,正式考前一個月,由寺主嘉木樣大師預考一次,令其背誦五部大論中的《根本論》,合格者方能參加正式考試,考前考僧要設宴五天,邀請本學院六年級以上的學僧及僧友參加,可算考前指導和提示,也促進與學長同窗間的友情。多仁巴候選人凡參加考試而未及格者,終生再無考取的機會,使得每年二個名額更顯珍貴。若取得多仁巴學位,便可被派為活佛經師或屬寺的經師。他們去世後還可轉世,從而形式新的活佛轉世系統。 居麥巴扎倉,屬密宗學院下院,主奉密宗集密、大威德、大自在(勝樂)、三大金剛、六臂和法王護法。僧眾研習密宗教義,廣授法師灌頂。本院原先戒律繁多,不準穿綢緞,不能飽腹,吃飯須持缽,外出要持錫杖,走路不準仰頭,等等。 丁科爾扎倉,為密宗學院上院第二世嘉木樣活佛遵照六世班禪羅桑華丹益西大師的法旨,倣照後藏扎什倫布寺時輪學院創建的,迄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學僧研習以《時輪經》為基礎,主要研究天文、歷算,所編藏曆,對安多蒙、藏地區農牧業生産起著重大的指導作用,還遠傳到尼泊爾、不丹和印度等國的一些的地區。 曼巴扎倉即醫藥學院,是第二世嘉木樣大師倣照西藏拉薩藥王山寺醫藥學院創建,專門培養醫學僧人的教育機構,現兼設門診部和制藥廠,該院研製的“潔白丸”、“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黃散”已列入國家藥典;另外還有18種成藥單方被列入西北五省區地區成藥,並行銷全國。 季多扎倉即喜金剛學院,主供喜金剛、金剛手大輪、虛空瑜伽、集密、大威德、勝樂等密宗本尊,主要研習喜金剛的生起和圓滿次第之道。其初級學僧除學習該院密宗經典外,還要學習用彩砂繪製壇城,並考試音韻、音樂等,中級學僧主要學漢曆天文曆算、藏文文法和書法藝術,並學習西藏傳來的法舞跳法。高級學僧必須遵守三律,防止身語之惡行,並要求掌握漢曆天文曆算。 拉卜楞寺建築屬藏式佈局,建築形式多為藏式,漢地宮殿式和藏漢混式。六大扎倉各有其經堂,還有十八囊欠(活佛公署)、十八拉康(佛寺)以及藏經樓、印經院等,頗具藏族風格。整個建築群以東北及西北之白塔為標誌,高大經堂、佛殿均集中在西北方向,以聞思學院的大經堂為中心點,其它殿宇以半月形格局呈群星捧月之勢。整個建築群有石木和土木兩種墻體結構,所有經堂和佛殿用青色石英岩砌成厚墻,色調素潔,質樸大方,故有“拉卜楞寺外不見木,內不見石”之説,殿頂的四週都有邊麻草扎砌而成的棕紅色矮墻,既減輕房屋載重量,又顯高大美觀,極具莊嚴隆得的宗教氣氛。大經堂因其規模盛大而得名,進深11間,寬15間,內呈木結構,有140根巨柱支撐,可容納3000僧眾誦經,經堂陳設、裝飾富麗豪華、四壁繪各類佛畫並嵌以佛龕書架,柱上懸挂著精美唐卡和幢幡寶蓋,頂幕綴以蟒龍緞。大金瓦寺(即彌勒佛殿)是全寺佛殿建築的典範,帶有濃郁的尼泊爾建築特色,高達10米左右的鎏金彌勒大像為尼泊爾匠人的傑作。 拉卜楞寺佛像多達萬餘尊,就質地而言,有金、銀、銅、鋁等金屬製品,還有象牙、檀木、玉石、水晶和泥塑作品,而且不少佛冠及佛身均嵌以珍珠、翡翠、瑪瑙、金剛石等珍物,佛像製作精美、形態莊重,面容慈祥,給人以美感,寺內珍藏的上萬幅唐卡多出自藏畫之鄉青海五屯藝人之手。拉卜楞寺也是現有藏傳佛教寺院藏書最豐宣的寺院之一,保存經卷約6.5萬餘部,1.82萬餘種(復本書和《甘珠爾》、《丹珠爾》除外),可分為哲學、全集、密宗、醫藥、聲明、歷史、傳記、工藝、文法修辭等10余類;珍藏有貝葉經(寫于印度貝多羅樹葉上的經文)二部,印經院內保存有各種木刻經版7萬餘塊。另外拉卜楞寺保存有眾多清王朝以來歷屆中央政府及達賴、班禪頒賜給嘉木樣活佛和其它大活佛的封浩、冊文和印鑒等歷史文物。
每年拉卜楞寺有7次規模較在大法會,其中以正月祈願法會和七月敦白日扎法會(也稱七月“説法會”),聲勢最為隆重。正月祈願法會自正月初三晚直到十七日止,每天全體僧人在大經堂誦經6次,屆時還有“放生”、“亮佛”、跳法王舞、酥油花燈會、“轉彌勒佛”等活動。七月法會正式日期為七月初八,僧眾每日集會聽經或辯經7次,並於大經堂廣場外演出聖僧米拉日巴勸化獵夫貢保多傑為主要內容的戲劇表演。表演者全為寺內舞僧,並有執鼓鈸號的僧人樂隊。第一任寺主一世嘉木樣開始組織樂隊,將西藏音樂引入,後又逐漸移植清朝宮廷和內地寺廟音樂,引進漢族樂器,樂隊演奏的曲譜中就有“日臥孜阿”(即五台山)和清宮廷樂“萬年歡”。藏戲由僧人樂隊伴奏,其著名劇目有《松讚幹布和文成公主》、《智美更登》、《諾桑王子》、《卓瓦桑姆》、《赤松德讚》等。 為保護古跡,政府多次撥款維修拉卜楞寺,80年代初就投資80萬元人民幣建藏經樓存放珍貴古跡。1985年4月7日大經堂意外失火後,國家撥款1200萬人民幣重建,于1990年竣工,後又建成亞洲獨一無二的“貢唐銅塔”,使寺內建築得以全部修復。
相關背景:香浪節
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前後,甘南一帶的藏族人民總要歡度傳統民俗節日——香浪節。 香浪節是一個浪漫而富於情趣的節日。農曆六月,正值藏區黃金季節,牧場肉香奶甜,人們舉家出遊,到風景秀美的大草原,搭起帳篷,過上十天半月的輕鬆閒適的日子。這種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富有吸引力的活動,連寺院的僧人也很羨慕,都想同俗家群眾一起玩樂幾天。天長日久,沿襲下來,並形成了今天的“香浪節”。 古老傳統的“香浪節”還有節日儀式,第一項儀式是到山頭進行“煨桑”,即點燃事先準備好的柏樹枝葉,並將藏族人民喜歡吃的食物,如酥油、炒麵、曲拉等投入火中。在熊熊柏火的映照下,拂曉的野曠中飄散著一陣陣撲鼻的柏香、油香及食物的香味。男人們騎馬圍著火堆轉圈並鳴槍。 接著便進行插箭儀式,就是把高達十幾米的木箭插到山頭上的大木欄裏。 在歡度節日期間,藏胞們還要開展一些富於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如賽馬、賽牦牛、拔河、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如果你到藏區旅遊趕上時節,你可以和熱情好客的牧民們盡情玩耍。
8月27日(週二)18:00《旅遊黃金線》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