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欄目推出五集系列專題片
紅色聖地的綠色革命
延安—— 一塊神奇的土地。 中國革命的聖地。 這塊歷史上曾經林草蔥蘢、濃蔭蔽日的美麗地方,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爭,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成為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建國後,延安人民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同水土流失進行了頑強鬥爭。
二十世紀末,江澤民總書記關於“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重要批示和朱鎔基總理視察延安時提出的“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調整措施猶如一股春雷在延安大地上滾動。一場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就此拉開了帷幕。
幾年來,延安市委、市政府以“山川秀美工程”統攬農村工作全局,帶領全市人民,調整農村産業結構,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實施著“山川秀美工程規劃”,使山川逐漸披上了綠裝,人們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根本好轉,古老的土地再一次張開了騰飛的翅膀。
由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和延安市委宣傳部、上海東方電視臺聯合攝製的五集電視專題片《紅色聖地的綠色革命》真實地再現了延安人民從呼喚綠色到綠色革命,再到綠色致富的偉大歷史實踐過程,為我們展現了英雄的延安人民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向貧困、荒涼宣戰,同惡劣的自然環境頑強鬥爭的感人畫面,表現了延安兒女將綠色革命進行到底的大無畏精神。該片同時向人們展示了治理水土流失、實施山川秀美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
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12/12》欄目將從9月16日起,于每日中午12:10向觀眾隆重推出五集系列專題片《紅色聖地的綠色革命》,並於每晚黃金時段20:05重播,歡迎屆時收看。
第一集 綠色的呼喚
違背自然規律必將遭到懲罰,這裡的人民嘗到了自己親手種下的“苦果”。
20世紀以前,這裡窮耕濫墾,肆意放牧,過度砍伐,自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每年僅延安流入黃河的泥沙就達2.58億噸之多。同時也惡化了當地的農業生産條件和人們的生存環境,貧困猶如一道形影相隨的咒語,高懸在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的人們頭上。
延安呼喚綠色,綠色成為延安人民希望的象徵。
第二集 綠色革命
江總書記“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批示精神和朱總理的“十六字”調整措施猶如一聲春雷在延安大地上滾動,使延安的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建設,擺脫了長期進展緩慢的局面,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
1999年10月,延安全面啟動了山川秀美工程,及時制定了《延安山川秀美工程規劃綱要》,並出臺了《關於實施封山綠化、舍飼養畜的決定》、《關於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決定》等相關措施。動員全市人民用十年時間,完成2.1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務。
一場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就此大規模展開。
四年間,延安人民新修高標準基本農田62.66萬畝,退耕還林還草合格面積463.46萬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758平方公里。
昔日的荒山禿嶺正在變綠,一股綠潮正在黃土高原上滾動。
第三集 綠色的展望
在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過程中,如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生態目標和農民增收的辯證統一呢?
延安市的各級領導,親臨農村實地考察,經過反復論證,作出了重大産業結構調整的決定。全市新發展經濟林果300萬畝,將一些退耕地開闢成果園,實施經濟林果工程。
北部丘陵溝壑區,在大力營造生態混交林,最大限度地起到保持水土的基礎上,依照標準建設一百萬畝達到園藝化管理的仁用杏基地。同時發展山桃、山杏等經濟林果,人均達到5畝。
東部黃河一線殘原區,建設一百萬畝紅棗為主的幹鮮果基地,人均達到幹鮮果面積2畝。
南部原區,在保護好天然次生林的基礎上,將建設一百畝優質蘋果基地,達到人均2畝的水平。
延安的山川綠起來了,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再過十年,二十年,真正實現山變綠、水變清、村變美、人變富的大目標之時,這裡的山將是花果山,川將是米糧川,一派陜北江南的好風光。
延安的明天會更好。
第四集 綠色的命脈
在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過程中,如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生態目標和農民增收的辯證統一呢?
延安市的各級領導,親臨農村實地考察,經過反復論證,作出了重大産業結構調整的決定。全市新發展經濟林果300萬畝,將一些退耕地開闢成果園,實施經濟林果工程。
北部丘陵溝壑區,在大力營造生態混交林,最大限度地起到保持水土的基礎上,依照標準建設一百萬畝達到園藝化管理的仁用杏基地。同時發展山桃、山杏等經濟林果,人均達到5畝。
東部黃河一線殘原區,建設一百萬畝紅棗為主的幹鮮果基地,人均達到幹鮮果面積2畝。
南部原區,在保護好天然次生林的基礎上,將建設一百畝優質蘋果基地,達到人均2畝的水平。
延安的山川綠起來了,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再過十年,二十年,真正實現山變綠、水變清、村變美、人變富的大目標之時,這裡的山將是花果山,川將是米糧川,一派陜北江南的好風光。
延安的明天會更好。
第四集綠色的命脈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萬物生長的命脈,地處內陸的延安常年缺水,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且時空分佈十分不均,一年持續乾旱達一百多天。
“水”成為延安“山川秀美工程”的制約因素。延安的“綠色革命”成效如何,“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為此,延安市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堅持開源節流並重,保護利用並舉,採取集水、蓄水、節水、保水等各種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發展集雨窖,蓄住天上水;川道打水井,開發地下水;溝底淤地壩,攔截地表水。
延安人還在農田保水方面狠下工夫,在緩坡處修梯田,在川道裏築石坎梯田,達到長效蓄水、灌溉農田的目的。“山頂草灌戴帽,山間林草纏腰,溝底打壩攔蓄,農田興水提效”。
延安的綠色革命正是由於水資源的深入開發和充分利用,才取得了今日的如此成績。
第五集 綠色致富
延安市委、市政府把山川秀美工程已經納入了市場經濟的軌道,以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為基礎,圍繞産業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綜合治理,不斷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了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林果業、草畜業、棚栽業、加工業四大主導産業初具規模,顯示出一派蓬勃發展的態勢。林果業已形成“南部蘋果、東部幹鮮果、北部仁用杏”的板塊規模,成為延安的龍頭産業。棚栽業近幾年發展極快,已構成黃土高原一道絢麗獨特的風景線。草畜業緊緊圍繞退耕還林(草)工作,發展多種舍飼養殖,成為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産業。農産品加工業正朝著商品化發展,逐漸發展成一項産業。
山川秀美工程的實施,使農民群眾的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收入結構産生了較大變化,糧食作物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例下降了7個百分點。到200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587元。
本專題片將於9月16日起在《12/12》欄目連續播出,每天12:10,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