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頻道首頁
西部節目時間表
特別關注
美麗西部
西部之旅
西部人物
西部大開發
大話西部
網文精華
視聽西部
西部概況
>> 節目反饋

給後代一個堅實的肩膀,看《秦嶺探訪》有感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2日 17:22

  作者:Pope1

  《秦嶺探訪》已經播出了20多集,向我們介紹了大量秦嶺地區很多方面的情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豐富多彩的物種資源,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藝術傑作。但如果將所介紹的東西綜合分類,可以看出,都可以歸入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這兩大類。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説到底,秦嶺所帶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就是大自然所賜予我們的自然資源和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産。

  我們知道,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生命在地球上誕生也有幾十億年了。秦嶺地區的很多自然物種的起源也可以追朔到很古老的年代,有些就是“活化石”。正是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在秦嶺地區的人民,他們在那裏繁衍生息,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造就了他們的家園。

  我們得到大自然恩賜,我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智慧的先賢們早就明了其中的哲理,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所以,善待自然,同自然界和諧相處,是我們時刻要牢記的。今天,我們在為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要注意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竭澤而漁不僅危害到子孫後代,而且甚至直接危害到我們自己。保護自然資源不是被動的,也不是與經濟發展相衝突的。當我們真正認識到保護自然資源對我們長久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時,我們就會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做好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協調工作。《秦嶺探訪》中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引起我們思考的有益案例,如杜仲是一種中藥材,上個世紀80年代時由於收購價格較高,當地老百姓過度採伐,結果導致野生杜仲已經基本滅絕。想想看,不過十幾年的時間,人們就已經嘗到了自己濫採濫伐的惡果。現在,當地政府引導人民人工種植杜仲,並推廣應用新的技術,才使杜仲恢復生機。但令人遺憾的是,野生杜仲的消失,使我們現在很難再看到那些原本可能已經生存了幾百年的樹種。朱鹮的保護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朱鹮在中國曾經到了幾乎完全滅絕的邊緣,正是由於這些年來不懈的努力,才使這一鳥類品種得以恢復。這其中,宣傳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人民群眾為了保護朱鹮,寧願犧牲自己的眼前利益,不對農作物使用農藥、化肥。這樣做的結果犧牲了糧食的産量,但卻讓當地人嘗到了保護環境所帶來的益處。由於不使用農藥、化肥,當地人發展綠色農業所生産的産品卻受到更多的歡迎。這也給我們一種啟示,保護環境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搞好環境保護,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還會促進經濟更健康地發展。犧牲環境,透支自然資源所得到的經濟增長只能是暫時的,要想使經濟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注意對環境保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

  中華民族屹今5000年的歷史上風雨滄桑,歷經磨難,也造就光輝燦爛的文化。當我們看到那些歷經千年滄桑的石窟、廟宇,神像,壁畫,我們更能感受到我們歷史的厚重。正是那些普通的百姓,用他們默默無聞的勞動給我們留下這些讓萬世驚嘆的藝術傑作。正是那些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民,用他們的脊梁演繹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奮鬥之歌。

  中華民族創造了偉大的文明,而這文明又滋養著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前進。這豐厚的文化遺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一個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特點就是其本身的文化性。當我們説起奧林匹亞山,我們知道那是古希臘文明的象徵;當我們談論到金字塔,我們知道那是古代埃及的文明象徵。而中華大地上我們先人們的傑作,正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象徵。

  今天,當我們面對著歷史,我們必須思考:我們怎樣才能讓這文明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我們享受著這些先人們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但我們不能只是享受,我們還要考慮奉獻,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傑作奉獻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牛頓在總結他取得的科學成就時説: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樣牛頓也為後來者提供了一個堅實的肩膀。今天,我們是站在我們祖先的肩膀上,我們同樣要考慮,我們怎樣做才能為我們的後代提供一個堅實的肩膀。

(編輯:西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