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頻道首頁
西部節目時間表
特別關注
美麗西部
西部之旅
西部人物
西部大開發
大話西部
網文精華
視聽西部
西部概況
>> 西部人物

張賢亮:出賣“荒涼”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7日 09:51

  

 


  什麼是文化包裝,什麼是出賣荒涼,為什麼一座在別人眼力一文不值破敗不堪的城堡廢墟在他的手中居然變成了一座可以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影視城?為什麼別人看起來很普通的黃河水在他的手中就能夠變成可以出賣的商品?這裡麵包含著多少的人生閱歷與感悟,包含了多少辛酸的艱苦歷程。西北著名作家企業家張賢亮為您講述他奇特而又艱辛的創業歷程。

  記者:這裡面裝的不是一般的水,它是來自某一個地方的水,我想請您幫我們看看這個水是來自哪兒的?

  張賢亮:黃河水。

  記者:你覺得是嗎?像不像?

  張賢亮:看它的渾濁。

  記者:渾濁有點像。

  張賢亮:是哪兒的水向您請教。

  記者:説實話我也不知道它是哪兒的水。如果它是黃河水,它的價值?

  張賢亮:它的價值非常大,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乳汁。在寧夏黃河水被稱為金水富水,因為寧夏是一片乾旱的土地,也比較貧窮,它知道把水引上來,那個地方馬上就長莊稼,所以在寧夏黃河水被稱為金水富水,黃河水有一個象徵性,象徵什麼象徵富裕、吉祥,我要把它作為一個旅遊紀念品出售給遊客,那麼當然還要給予一些包裝,或者很精美的小盒子,主要是在乎一句話,賦給它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賣錢。我給它怎麼概念,我首先不叫它黃河水,我要給它起個名字叫中華民族的乳汁,遊客朋友不僅帶回中華民族的乳汁,這就不是我把黃河水帶回去了,而且帶回了富裕安寧和吉祥,沒有一個人不喜歡這三樣東西。

  記者:它的價值真的有這麼大嗎?你的眼光是什麼眼光,是文化人的眼光還是商人的眼光?
張賢亮和他的影視城

  張賢亮:這個就是既是文化人的眼光又是商人的眼光,你把這二者結合起來的話,那麼如果你是一個文化人,你一隻眼睛是文化的眼光,另外一個眼光是市場眼光,很自然你就形成一個文化産業,文化産業怎麼樣出售東西,你都要給它一個文化內涵,賦予它文化內涵,而只有一個文化的內涵給它賦進去以後,它馬上價值就不一樣,

  記者:現在商業社會競爭其實最本質的競爭就是文化?

  張賢亮:對。

  記者:你當時怎麼發現這兩個廢墟的?

  張賢亮:我當時1961年我勞改出來,到另外一個農場去就業,61年是非常困難的,是你們不可想象的,就想買點鹽,我就選了一天向隊長請了假走了三四里路去了,那個時候是一片荒漠。

  記者:人也很少?

  張賢亮:極少人,就是放牧的。遠遠地平線上一看就這樣兩個古堡。

  太陽從東邊照過來,是黃土,是多年的黃土,給人金碧輝煌的感覺。

  記者:黃土給你金碧輝煌的感覺?

  張賢亮:是。那麼它一片卵石灘荒地,它不會長任何雜草,它好像從地低下升上來的。

  兩個實體,馬上讓我聯想到了美國好萊塢電影,拍中東影片的場景,我當時就覺得這個事是非常好的電影畫面,當時我還沒有對這個有必須深的了解,我還以為它是牧民在荒灘上打的土寨子,因為整個是羊圈。我就説牧民建的一個土寨子,它大門因為大門窟,門是磚窟的,磚給牧民搬著去墊羊圈什麼的,大門也就快坍塌了,門已經早就被人挪走了,搬著難看,人們就從這門裏鑽進鑽出。

  記者:當你看到那個情節的時候,你把它和歷史?

  張賢亮:那時候我不知道這個歷史,歷史我是後來才知道的。後來我準備去開發他我才做的一番探討。

  記者:怎麼想把它開發成影視城?

  張賢亮:這個説來很巧,張軍召在拍《一個和八個》當時張藝謀還默默無聞,張藝謀還是《一個和八個》的攝影師,那個時候他們準備拍一個根據郭小川長詩改編的一個電影叫《一個和八個》,那麼他們從陜北一直找這樣一個古堡,作為抗日戰爭的一個場景,那麼裏面要麼就有人住要麼就是太破,要麼就是太整齊,到了寧夏來他是電影劇組,他去找文化口,我剛剛平反從農村上來,文化口的人沒有知道附近有這種地方,就説去找張賢亮,張賢亮剛剛從農村回來,問他有沒有,我説有一個地方叫鎮北堡,我當時就讓找我問的文聯的幹部,帶他們到那裏去,結果張軍召就看上了,在這裡拍了《一個和八個》,張藝謀也看上了,來了以後他把《紅高粱》的整個劇組拉過來了,這樣在我建立影視城以前陸陸續續,吳天明跟我關係也很好,介紹他已經在震北鋪拍了五到六部電影。我想起來建它就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全國掀起了一個大辦第三産業,幹部尋找第二職業的潮流,我稱此機會我順潮流想動把這裡拍五六部電影的場景全部把它恢復過來,我把這些場景很迅速地把它轉化為一個旅遊的資源,把這個旅遊的資源推向旅遊的市場,我去賣門票讓人來看這就成為商品了。

  記者:把它辦成景點之前面積多大?

  張賢亮:它這個兩個古堡,一個古堡30多畝地,150米長,150米寬,一個是170米長,170米寬,兩個,一個是清代一個是明代都是廢墟了。

  記者:現在呢?

  張賢亮:現在我又把這片地,因為我們國家土地是國有的,國有的土地我就從它的農場把它租賃過來。用租賃的辦法,現在有300多畝再加上一共600多畝,每來一部劇組在我那兒拍電影,在寧夏拍電影,不僅僅選擇我影視城600畝地範圍,他都會在附近找它符合劇情的鏡頭。在寧夏呆的時間或長或短平均一部影視劇組,最少要一百萬元的投入,吃、注、行、群眾演員,稍購一點旅遊紀念品回去,最少是100萬,我現在已經拍了50多部,不包括在我之前五六部,成立影視城以後到現在拍了54部片子了,我給寧夏拉動5400萬的內需,我常年提供100個就業機會,不間斷的附近幾千人靠影視城生活。

  記者:在您帶動下都成長起來了?

  張賢亮:它那片都繁榮了。附近有一支劇組專門當群眾演員的隊伍。

  記者:職業隊伍?

  張賢亮:兼職。有這支隊伍。他們已經拍過比大宛拍的電影還多,他們拍了幾十部了。他有時候比如説前一段《關中刀客》《關西無極刀》《獨行衛士》三部在那兒拍,一個人去當三個劇組的群眾演員都可以的。這樣他們很職業化了,他們很懂得導演的要求,很懂得攝影師給他們佈置的串場,怎麼走過來怎麼走過去啊。

  記者:他們都認識你嗎?

  張賢亮:都認識我。

  記者:他們有沒有説張賢亮在我們這裡辦個影視城,於是我們沾了光生活有所改善?

  張賢亮:這個他們也承認,但是我並不需要他們承認這點。

  記者:您需要什麼呢?

  張賢亮:我做到就行了。

  記者:你影視城目前狀況怎麼樣?

  張賢亮:目前狀況很好,一個企業關鍵是看投入産出比。那麼投入産出比越高的企業,它的企業生命力就會很頑強,而我在裏面的投入就是我的策劃,我的創意,我的經營管理,我的腦力值錢,中國人説出賣荒涼,出賣荒涼是日本記者給我定位,可是中國80%的地方荒涼為什麼賣不出去?為什麼我那片荒涼賣出去,而且人們還花30塊錢門票來看。畢竟裏面有我的投入,投入我的創意。

  記者:西部影視城是西部片的搖籃了?

  張賢亮:是的,因為像《雙旗鎮刀客》現在年輕人很喜歡的《大話西遊》,出了最著名的當然是張藝謀的《紅高粱》了。還有屯文集的《黃河謠》,所以那個地方被譽為中國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八十年代中國電影獲大獎是從張藝謀的《紅高粱》開始的。《紅高粱》是從我的影視城拍出來的。

  記者:那麼多西部片從你那兒出來,你想通過影視城告訴什麼呢?

  張賢亮:我想告訴人們西北大開發有另外一條思路,西部大開發除了資金的投入,技術的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策劃創意經營管理。沒有好的創意沒有好的策劃沒有好的經營沒有好的管理有多少資金有多少技術進去都是事倍功半。

  記者:你出生在江蘇在重慶長大,在北京也呆過,現在在寧夏,你在寧夏生活這麼幾十年,你做一個比較,

  張賢亮:東部沿海是接受市場經濟比較早的地方,因為它從19世紀中期就開始接受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已經滲入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在那個時候西部還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男耕女織,因而在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東部建設市場經濟社會是比較容易,因為它有歷史的基礎,西部它的文化觀念比較落後,它對於市場經濟很難以接受。

  記者:你是因為歷史的原因去了寧夏,那時候去到現在已經67歲了。這麼幾十年一直沒有離開,當初有沒有離開的機遇?

  張賢亮:有,就是在我徹底平反以後後來又寫小説,有些地方想讓我去,尤其是我的老家,第一個我的創作源泉是在西部,也就是在我受苦受難20多年的生活的地方,第二個就是我創辦的企業也在西部,所以我沒有離開。

  記者:受苦受難20多年是人生很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裏面有沒有感受到,當地人的一種普通老百姓對你那種感情或者關心或者支持?

  張賢亮:最簡單的《牧馬人》裏面一個李修枝從四川來跟許靈鈞結婚。是一個趕大車的人介紹的。實際上這個事情也發生在我的身上,因為那個時候我30多歲了還是個光棍,怎麼還不結婚找不到對象,他們也著急,來了一個四川姑娘找不到人,她所找的對象出事故死了,也沒有找過,乾脆跟老右結婚,就是《牧馬人》當中的一段,我當時並沒有結婚,她終於結婚了,生了一個孩子,我沒有結婚,結不成婚,因為什麼?我沒有一百塊錢。

  記者:登記結婚要100塊錢?

  張賢亮:不是登記結婚要100塊錢,她女孩子她從四川來,她事先借的36塊錢一來給人家郵寄回去。第二個她申請在這裡工作,憑我十幾塊二十塊錢工資不可能養活兩個人,她要在這兒就業,她必須等待一個月,等待一個月申請這個過程當中她要吃穿住,這有一點花費,第三個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家庭基礎設施建設鍋碗瓢盆,最少要一百塊錢,附近的人張羅,整個村子人張羅沒有張羅出一百塊錢現金來。

  記者:所有村民幫你找這個錢。

  張賢亮: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是什麼分子,覺得你人是好人,也可憐,三十多歲沒有結婚在他們看來就是非常悲慘的,並不是認為你打成分子悲慘的。

  記者:你現在跟他們還有聯絡嗎?

  張賢亮:沒有聯絡。

  記者:你記得他們的面孔嗎?

  張賢亮:記得。

  記者:在遇到這麼多事情,20年的生活很艱難了,當時因為歷史原因離開了那個地方,當時為什麼不離開走回老家或者去別的地方?

  張賢亮:因為20多年已經習慣了,我已經習慣那兒了,沒有什麼特殊原因了要叫我走。另外我前面説過,它畢竟是我寫作的源泉,既是我創作的基地也是我辦企業經營的基地,這兩點讓我不願離開的。

  記者:假如當初在寧夏另外一個地方,你現在會有這樣的影視城嗎?或者你想著要做這樣的影視城嗎?

  張賢亮:那絕對不會。那也許別的地方有這樣的市場。

  記者:但是還是你辦的?

  張賢亮:還是我辦的。

  記者:你現在除了寫作,主業是協作,副業是經營影視城?

  張賢亮:對。我還是有這個精力,因為影視城坦率説它是我的業餘活動,那麼我們中國有句俗話“樂此不疲”你只要喜歡去搞它就不會感到疲倦,所以我只要喜歡搞它我就還是有精力的,因為我沒有什麼業餘活動,沒有什麼業餘愛好。除了寫作讀書叫我幹什麼去呢?我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下象棋不會,不會任何樂器,不會卡拉OK唱歌,怎麼辦,我不就搞影視城很有趣的,連廁所都是我設計。

  記者:把精力作為你的業餘愛好?

  張賢亮:嗯。它跟集郵釣魚是一樣的。

  記者:一樣嗎?

  張賢亮:一樣的。

  記者:不一樣,集郵愛好是一種很休閒的,不需要動腦子,經營要想投入多少錢投入産出管理?

  張賢亮:收藏和集郵是很動腦子,與其那樣動腦子我不如搞一個實體來玩玩。

  記者:你把動腦子作為一種休閒了。

  張賢亮:它也屬於休閒。

  記者:你的心態能夠永遠保持下去?

  張賢亮:謝謝。

  人物簡介:張賢亮,中國著名作家,企業家,1936年12月生於南京一舊官僚家庭。1957年因在《延河》文學月刊上發表長詩《大風歌》而被列為右派。直至1979年9月徹底平反。代表作品《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具有很大的影響。1961年,尚在農場勞改的張賢亮發現了鎮北堡,並在80年代初期將它介紹給了電影界。此後,張賢亮抵押了自己的全部資産,傾家蕩産地辦起了影視城。此外,張賢的"出賣荒涼"的理念也被廣泛的認為是中國絕無僅有的經營理念。(資料來源:西部頻道《西部情懷》)

(編輯:千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