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大學生談電視清華篇》精華輯錄
發佈時間: 2003-11-21 13:42:05



                      主會場現場同學與專家、網友互動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現場同學與專家互動已開始,就電視新聞來説,同學們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想法可以與在座的專家進行提問、交流。

【特邀主持人:董關鵬】在提問之前,我還要介紹一下三位清華同學參與了央視團隊,彭琳琳同學、郭曉科同學等。都在參與CCTV.com的合作,希望這個合作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下面請專家回答網上現場同學、網友的問題。

【李穎同學】請問董老師,中央電視臺將在五月份開通新聞頻道,我們十分期待。您認為24小時新聞頻道的出現,是否到了瓜熟蒂落的時機?有沒有人去做、能做,能不能成功?
【特邀主持人:董關鵬】應該説中央電視臺從90年代初期,創辦《東方時空》以及稍後新聞評論部四大總強勢的板塊,在一個新的角度又鍛鍊出來一批非常強有力的有豐富媒介經驗的新聞工作者,從這個角度來説,加之原來新聞後期製作、採訪方面,全國沒有任何一家新聞媒體可以比。他們普遍認為,中央電視臺一線電視新聞從業人員是具有國際級的新聞水準,比如這次水均益帶隊的一行5名記者到巴格達報道新聞,從人員的素質來看已經跟國際接軌了。從新聞主持人方面,在中央電視臺400多個主持人裏有三位博士後、20多位博士學位,獲得研究生已經達到30%左右,這些數字都在説明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主持人也已經與國際上不相上下。人是保證一件事情做好的很重要的方面,不僅是硬體方面已經做了很充分的工作,一兩年的時間當中,跟我們學界,跟有關國外媒體的諮詢屆,做了相當多的互動,和可行性的報道,我認為雖然有可能經過一段摸索和不斷調整的過程,但是畢竟是中央電視臺。大量的新聞節目改到新的新聞頻道當中播出。有人有一些擔憂,比如4套有播海外新聞節目,二套經濟新聞節目,對這樣的節目會不會有衝擊?那麼這樣的問題中央臺高層都有過預測性的分析,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我想是符合全球傳播的潮流,諮詢的富裕,以及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告訴受眾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回顧世界的歷史,我們發現每一次全球性的新聞事件都締造了電視新聞的品牌。24小時播出,整點有新聞,半點有播報。回答這個問題我非常樂觀,從學者的角度我也非常看好這個新聞頻道的開通。

【錢麗花同學】尹鴻教授,中國的電視媒介需要電視企業家,也就是説更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電視臺,提高電視臺利潤收入,而不僅僅是電視技術人員。但中國現在這方面的人員相當少,各個學院重視新聞理論的教育。你對這一觀點怎麼看?
【特邀嘉賓:尹鴻】這個同學提的問題高瞻遠矚,也正是我們正在考慮的問題。我們正考慮清華大學的新聞與傳播人才培養應該有什麼樣的特色,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從總體上來説,隨著媒介的企業化、産業化,將來媒介對管理人才的需要、對經營人才的需要會越來越多。但是,目前由於傳媒改革的特殊現狀,媒介對職業化的管理人員和經營人員的要求還不很迫切,但是媒介經營管理專業化的時代肯定會到來,我們感覺是即將到來。所以,我們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也在考慮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在學習新聞傳播的技術、規律之後,有一個更高層面的對經營、管理和策劃能力的培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這幾年我們在教材引進、人才引進、學生選拔等方面做了許多探索,比如複合性的學生,我們本科有2+2的模式(即2年其他專業的學習,2年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習),研究生招生大比例的非新聞與傳播專業本科學生進來,同時,我們也有許多複合性的教師,如經濟+新聞傳播、藝術+新聞傳播、政治學+新聞傳播、法學+新聞傳播、信息技術+新聞傳播等,這種複合性為培養經營管理策劃人才提供了開闊的平臺。所以我們從事教學的老師不僅有教新聞、媒介文化、媒介藝術、媒介技術的,甚至我們也引進一些學經濟學、學法學、學管理的優秀人員進入我們教師隊伍,同時我們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定位為一種職業教育,以培養具有專業技能和素質的經營管理策劃人才。這正是我們在傳播學方面所探討的培養人才的模式,區別於其他院校以培養媒介信息的採集、加工人員為主的模式,我們更強調培養信息的管理、經營和整和人才。所以,這位同學也表示了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教育發展的期待,我們也許正在向這個期待努力。

【崔楊同學】史安斌老師,第四媒體的網絡似乎很酷,但是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往往只是報紙的網絡版,或者其他媒體的網絡版,美國的媒體如CNN也是如此。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位同學指出來的實際上是網絡媒體如何擺脫其他媒體的“影響焦慮”(anxiety of influence)的問題,電視最終擺脫了廣播的影響,才真正成為一種獨立的強勢媒體。美國的三大電視網都稱為“廣播公司“,因為它們都是脫胎于廣播媒體。現在網絡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就是要擺脫它以前的媒體,包括電視、報紙的影響。但你對美國網絡媒體的現狀的評論不夠全面,因為你畢竟沒有真正到美國的環境中生活,但實際上CNN的電視新聞完全是現場直播的,主持人會留出一段時間,一般是10—15分鐘,會通過網站讓觀眾參與進來,通過電視和網絡的互動,來跟主持人或者是當時邀請的一些專家和嘉賓進行互動,這是它新聞節目中一個特色。另外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新聞談話節目Larry King Live,也是CNN的王牌,也是大量的運用網絡的參與,所以一般來説,在美國看電視的時候,可以做到開著計算機看著電視與主持人實時交流,所以你如果真的在美國環境中,就能體會到電視和網絡的互動,所以我在這兒有一個期待。我覺得電視和網絡互相之間的互動,應該説是央視未來新聞節目其中的一個突破口,使得新聞頻道能與其他綜合頻道區別開來。謝謝大家!   

【劉玉同學】新聞改革到底是緣起于觀眾的需要還是標新立異?同時新聞0班李穎同學提問尹鴻老師:這次活動是由央視網站組織的,我想大家的注意力都相當集中到央視和全局發展的角度,同時中國地方頻道專業化如何進行呢?
【特邀嘉賓:尹鴻】其實,正如我前面多次所強調,,新聞最核心的不是收視率,新聞最核心的價值一定是促進人了解自我生存的世界,認識我們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幫助我們在生活當中做出正確抉擇和判斷。所以,我們新聞所面臨的挑戰,不僅是來自於一些權力性因素,同時也來自市場的干擾。我自己經常批評一句話,有人説:"人咬狗才是新聞,狗咬人不是新聞"。這句話最核心的就是把新聞的價值用收視率來判斷,但我認為它違背新聞的核心價值。新聞首先不是供人們消費的,而是宮人們了解生活的,最有消費性的新聞並非最有價值的新聞。從這個意義來講,中國的新聞改革,當然要接近人民群眾,但接近群眾不等於就是收視率最高,收視率不等於代表人民的利益。我認為新聞改革的最核心的一點在於它要以人為本。
    至於説,應該説新聞或者播新聞,這主要是一個方式問題。我們常説有硬新聞、有軟新聞、有文娛新聞、有社會新聞,因此處理新聞素材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今天講的一個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説:正如人的生活是多樣性的一樣,新聞也是多樣性的,處理新聞的方式也是多樣性的。沒有一種新聞形式認為它是絕對至高無上的,只有維護了我們接受事實的多樣性,我們才能對事實做出正確的判斷。
【特邀主持人:董關鵬】我也回答了這位同學的提問。反過來説,有的人認為,中國不應該有《新聞聯播》,從這點來説,我從學者的角度是不同意,看到這個報紙就會看到政府的聲音,看到這個節目就知道政府今天的主要領導人的行程,和他們為人民做的事情。劉同學提到説新聞和談新聞兩種不同的形態,不管是説新聞也好,看新聞聊新聞都是電視新聞不同的形式,那麼在西方,他們説看到了才相信了,然後才能被説服。説明一個問題,你做的新聞首先要有人去看,全球傳播的時代,不僅是來自於多種媒體的挑戰,更有來自於電視本身,在國外有互動電視比較完善、健康的國家,像英國。每個月多交十幾個英鎊,你就可以收看多達幾百個頻道。也就是説,在形式上下了很多功夫,你的節目沒有吸引眼球,你沒有法實現宣傳、傳播。新聞的改革到底是怎樣,我覺得觀眾的需要是尤其重要的,在市場機制進入中國的經濟層面以後,我們應該強調一個消費者至上的原則,你的消費者就是你的觀眾,如果丟開自己的觀眾搞自娛自樂是不行的。
    如果我放的片子都是學生不喜歡看,但是我覺得是學生應該看的片子,我給留了很多作業,比如上個學期有一個項目我的分數很高,對學生要求嚴格我得到了90多分。對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是未來所要做的事。感謝劉同學和李穎給我們提出的問題,接下來是朱芙蓉同學提出的問題。

【新聞系同學】您曾經把“媒介批評”作為博士論文的主題來研究多年,又在《人民日報》多年擔任海外版的要聞編輯,從各種新聞媒體的共性而言,以宣傳效果為評價依據,您認為什麼形式的主流新聞最具有受眾市場?
【特邀嘉賓:王君超】這位同學給我的這一問題十分富有挑戰性,因為它涉及了一個我有不同看法的一個概念。首先,我要説,對於“主流新聞”、“民生新聞”等概念,我認為是一個並沒有得到學術界認可的概念。如果連新聞都一定要分出個“主流”與“非主流”來,那麼這個標準是什麼?是媒體自己的標準還是受眾的標準?就像色彩世界不僅只有“三原色”,而且也有“赤橙黃綠青藍紫”以及繽紛多彩的色光一樣,我認為新聞也是一樣,如果片面強調“主流新聞”,就會又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不是“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而是一種遠離。
    根據我手頭現有的資料可以知道,所謂的“主流新聞”,無非是指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教新聞,過去我們一般習慣稱之為“硬新聞”,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沿用的稱呼,沒有必要再創造一個“主流新聞”的概念。但是,繼《廣州日報》提出“主流新聞”觀,將報紙定位於“權威性、高格調、大信息”以後,國內一些地方主流報紙紛紛在研討會和經驗總結中運用這個概念。如果今天討論這個問題時必須用到這個概念的話,那麼,我認為,包括央視在內的主流新聞媒體,利用得天獨厚的政治資源優勢,多報道一些重大的政治經濟政策出臺過程、重大的人事變動、港澳臺新聞、熱點人物和事件性報道以及以反腐倡廉為主要內容的批評監督性報道肯定會受到受眾的歡迎。
    從新聞傳播的觀點來看,今天的傳播環境呈現出"信息超載"和"新聞冗余"的局面。當然,後者是相對的,因為一方面是電視媒體上婆婆媽媽或者空洞無物的東西太多,另一方面是受眾想看的新聞太少。

【張揚同學】王君超老師,您在《人民日報》工作多年,就您的體會,能談一談報紙評論與電視評論有什麼差異嗎?受電視評論的影響,報紙評論是否有減少的趨勢?
【特邀嘉賓:王君超】答張揚同學的提問:關於報紙評論是否有減少的趨勢以及與電視評論相比的影響問題。我想報紙評論減少的趨勢並不明顯,只不過受歡迎的程度稍遜於電視評論罷了。電視評論尤其是《焦點訪談》,具有非常大的受眾群,因為我們在清華大學首屆學生記者節的時候,已請央視評論部主任梁建增介紹過有關情況,這方面就不多説了,我想就這兩種形式發展的趨勢談一下看法。
    因為我在紙媒體工作的時候,從事過評論的編輯和寫作,我覺得電視評論和平面媒體評論的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前者依託的是強勢媒體。報紙評論的發展近年來受到一些挑戰,但是並不是説它無所作為了。我們知道,像《人民日報》這樣的黨報的評論還是有很大優勢的,評論和理論從來就被視為該報的兩大優勢,因為它的評論文章的選題和立意,有許多來自於黨中央的精神,而且也貼近群眾和實際。之所以沒有電視評論的影響大,我想可能主要是形式方面的原因。因為報紙評論是訴諸文字,而電視評論是用形象説話。假如我們把《焦點訪談》變成口播評論,我想肯定也就不那麼吸引人了。加上央視的新聞評論部是一支非常有創意的團隊,他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臺領導的支持下,為觀眾奉獻出這麼一個較為令人滿意的新聞評論欄目,我想這在中國新聞界,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形象。梁建增寫過一本《焦點訪談紅皮書》,我還為它寫過一篇書評。 
    另外,在發展趨勢方面,我想報紙評論應該在文風上做一下改革,在內容上也應該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樣,我想報紙評論是會受到讀者歡迎的。
【xs4435】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就像由於電視的普及,而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了一樣。
【貓咪mm】我不同意哦。也許會有影響,但絕對不可以替代。不同的事物,作用和影響是不一樣的。一如報紙,我雖然離不開網絡,但一定看報紙雜誌,因為從平面媒體中可以有不同的收穫。
【xs4435】你説的很有道理。

 


責編:邢立雙、張青葉

 共1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