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要儘量體現人文關懷
【hello1810】請問歐陽教授,紀錄片要儘量體現人文關懷,可現如今,一些刑事紀錄片屢屢出現血腥鏡頭以體現“真實”,您認為對這種現象有什麼看法?追求真實和體現人文關懷二者矛盾嗎?
【gruntling0】那恰恰相反,血腥鏡頭正是他為了增強作品的視覺效果,進行的渲染。他不是在表現真實,而是在人為的扭曲真實。所謂的真善美,在表達的確有矛盾,但是不是不可調和的。好的紀錄片就是兩者的有機結合體。藝術與真實的結果。
【笨蛋的鈴鐺MM】我覺得這兩者不矛盾吧。有時候血腥鏡頭的選擇也可以引起觀眾的人文關懷。這主要是一個技術操作問題了。
【gruntling0】一兩個血腥鏡頭表現的是存在,是信息,過多的血腥鏡頭則是渲染,是煽情,是情緒炸彈。
【終於收工了】我比較同意cascabel姐姐的説法,那是操作層面的問題,不是紀錄片本身和人文精神的矛盾。
【紅 戰】如果沒有血腥鏡頭,還能説明事件的真實可怕性?只不過有人把這個畫面當作,教人去殺人罷了。(紀錄片不能阻止觀眾的想象)。
【特邀嘉賓:蔣曉麗】特別是近幾年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我們相當一部分科學工作者,相當一部分對我們國家做出貢獻的人,這一部分人實際上在遠離紀錄片,哪一個編導能夠把袁隆平的事跡記錄下來?這樣的科學家,他應在我們的紀錄片創作裏面。不僅僅是邊緣文化佔主流,所以這一點來講也是一個矛盾,一般來説,在國際獲獎都是邊緣生活的創作多一些。但是我們作為紀錄片的功能,我們應該把視野放的更開一些。反映我們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從這方面的選題,我覺得在我們國家目前來講,紀錄片始終是一個薄弱環節。不知道這位網友滿意不滿意我的回答。謝謝!
【中國吉祥0】現在發現,很多記錄片有很強的故事性,包括政治文獻記錄片,科普記錄片,自然探索類的記錄片,都追求故事性,包含很多吸引人的情節。一些名牌記錄片的電視節目還以故事性為堅持的風格,方向。我也很喜歡看這些故事性。強的記錄片!曾經看過《週末講述》的記錄片《愛的變奏》,覺得比電視劇,電影還好看,有情節,感人,“真實的藝術”。那麼如何把握故事性的技巧呢?
【一朵朵浪花】深有同感,希望這樣的紀錄片越多越好!央視《講述老百姓的故事》就是很好、很成功的紀錄片!這樣的紀錄片老百姓喜聞樂見!
【大企鵝7】我很喜歡關於動物.地理.歷史.海洋的紀錄片,尤其是好的片子中體現出的人文關懷精神!如《鳥的遷徙》等!
【一朵朵浪花】央視科技頻道的《探索 發現》也很棒!
【川大現場同學】我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我是紀錄片熱心觀眾,我從小就比較喜歡《人與自然》,現在比較喜歡《探索發現》。但是看的比較多的還是香港的貼近現實的,現在的《走遍中國》等等。還有一些紀錄片,為什麼我們中央電視臺有這麼多頻道,從更廣的角度製作紀錄片,製作不同類型觀眾喜歡的紀錄片,比如去年的伊拉克戰爭報道,也可以説是紀錄片,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半島電視臺,我們希望我們黑眼睛報道的東西但是看不到。最後很遺憾,有一點不能理解的感覺。我覺得我們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電視臺,以後在大眾化和精英化多從觀眾的角度考慮。現在的紀錄片如BBC電視臺紀錄片-《恐龍時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通過吸納更多方面的人才,把我們拍不到的東西,比如三維電腦人,把它展現出來,更豐富我們的知識,使我們更多的受益。角度為什麼這麼窄,就像我今天談到的一樣,大眾化和精英化,在以後我們的紀錄片中吸納更多各方面的人才,不同領域的人做這個紀錄片。謝謝!
【川大現場同學】是的,其實紀錄片就應該這樣表達生活。它應該喚起的是人對自身的思考,能夠幫助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生活認識自己。那是一種共振式的喚起。
【川大現場同學】人格不全面……這是中國紀錄片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選擇性和煽情性太重了,有時候讓人感覺很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