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節目(之九)
作者:CCTV.com 發佈時間: 2005-3-9 12:39:43



“科學傳播”理念在科技界的接受程度

  【中國吉祥0】用“科學傳播”代替“科學普及”的理念現在在科技界,傳播界的接受程度,認可程度如何?它的影響將會是怎樣的?
  【特邀嘉賓:田松】目前的爭論還很激烈,但是只局限在和科學文化相關的這個領域,科技界和傳播界都沒有介入到這場爭論之中,他們恐怕還不知道科學傳播這種提法,即使知道了也未必知道科學傳播和傳統科普的差別。但是在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的領域,應該説已經開始得到了接受,比如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科學傳播專業就設在原來的科技哲學專業,中國高校第一個科學傳播中心是北大科學傳播中心,設在哲學系科學哲學專業,其他高效,如清華、北師大、上海交大的科學哲學或科學史專業在研究科學傳播問題,或組建了類似的機構。

  【中國吉祥0】為什麼要用“科學傳播”代替“科學普及”?“科學傳播”的錯誤之處在哪?
  【特邀嘉賓:王一方】這種替代不是一種強制性的命令,是一種開放式的平等的討論,你如果認為不妥,可以堅持你的觀點,科學傳播正在實踐中,肯定有需要提升的地方,我覺得當下科學傳播過程中,人們還不能自覺地運用傳播學的理論成果,只是自發的套用傳播的概念,如果講不足,應該有更多的科學傳播工作者,系統的學習與研究傳播學,因為“科學傳播”這個概念可以劈開來談,科學的素養對於科技工作者是現成的,而傳播學的理論與素養是需要系統學習和提升的,有一個事實是可以佐證的,就是在西方有一群專門從事科學傳播,具有雙重高素養的人,他們創造了感動世界的科幻電影、科學家傳記、科普主題公園等一系列優秀作品,不僅在社會上掀起一陣陣話語旋風,而且,在商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也許再過十年,在中國也會出現這種情形,但前提是科學傳播的觀念普及開來,科學傳播的兩棲人才大量涌現,也許從未來往回看更容易理解這個問題,目前的科普活動只是花政府的錢辦一些公益事業,能做多大?

  【曉陽32】王社長您好,我想,您作為社長,在圖書出版的科普傳播方面,怎樣做到科普宣傳呢?有什麼很好的辦法讓大家接受的更快?
  【特邀嘉賓:王一方】這也是我長期困惑的問題,不斷有遺憾的問題。就目前的出版物來説,翻譯作品更容易贏得讀者的歡迎,取得最大的市場效益,本土作品不乏精彩的主題,但是想像力、趣味性都還有待提升。編輯的工作四個字,前兩個字“糾錯”,針對當前科普作品的問題,逐一改進,後兩個字是“提升”,就是不斷地摸高,像海外的優秀作品看齊。我們目前主要的困惑是作者的創作心態偏于浮躁,沉不下心來打磨精品,快跑快寫,難免粗糙。讀者總是在那裏,他們的閱讀審美需求總是不斷的提升,只要有人願意用兩倍或三倍別人的時間與精力來寫作,有出版人願意用兩倍與三倍的精力來製作,寧肯少點但要精點。還是那句話以精製粗,不能與電視、報刊去比快,你的作品反而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所喜愛、所咀嚼,成為讀者精神生活中的承重墻。

 【s秋水伊人s】請問嘉賓,你們認為科學傳播在我們當代是否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在現有的基礎上,科學普及是否更符合現實呢?
  【特邀嘉賓:王一方】在一個國民教育十分落後的國度裏,從社會改造的角度出發,科學普及具有很強的啟蒙色彩,它既是一個社會責任,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所以,很多人更喜歡、留戀科普這個概念,有點像掃盲的使命,一旦完成很有成就感。科學傳播的概念比傳統科普的概念內涵更廣,不僅僅包括對低素質的國民進行科學啟蒙的使命,也包括科學共同體內部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碰撞,甚至精神肉搏,不同專業還包括與科學共同體之外人文、藝術團體的知識分子,進行精神擁抱,它的哲學意義和歷史意義比單一知識向度上的普及更豐富。我是這樣認為的,不知你的意見如何?
  【特邀嘉賓:田松】理念的變化的確是一個趨勢,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各個欄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在理念上有很大的差異,堅持傳統科普理念的欄目依然存在,力圖創新的欄目中也經常會看到殘留的科普理念的影子,但是也有一些新的欄目在理念上已經走在了前面,尋找突破。這樣的理念的變化趨勢在雜誌上也有表現,比如《中國國家地理》。圖書上的表現更為明顯。實際上,傳統科普失去了兩個基礎,第一,傳統科普以具體的科學知識為對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學校教育的任務,隨著學校教育的完善、加強,從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這個意義上説,傳統科普的價值越來越弱;第二,1960年代之後,全球化的環境污染逐漸獲得了人們的重視,對於科學和技術的反思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傳統科普所秉承的科學主義理念與包括可持續發展在內的涉及到未來的理唸有著內在的衝突。

  【中國吉祥0】您們根據什麼現實才提出這樣先進的理念?
  【特邀嘉賓:田松】首先,我不喜歡“先進”這個詞,用一個好詞來評價自己也不大合適,沒有人是當然正確的,也沒有人是當然先進的。如果存在真理的話,我們認為自己是走在路上的,而不是到達了終點的。有些人相信自己到了終點,敢於以絕對正確的口吻説話,我不能。但是你的問題很有意思,任何與現實相關的理論都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一是對現實的判斷,二是對未來的預期。傳統科普啟動的時候對中國現實的判斷是一窮二白、人口眾多、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對未來的預期是蘇聯老大哥的今天、超英趕美,傳統科普認為只要把科學迅速地、全面地普及下去,就可以加速走向預期的未來。傳統科普設計的人類未來,我覺得可以用葉永烈著名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作為代表,葉永烈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他的身份是科普作家,而不是科幻作家,所以他代表了傳統科普作家普遍的理念。但是現在我們對現實的判斷,和未來的預期都發生了變化。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有一篇文章,《公民立場何以可能?》,歡迎閱讀!

 


責編:羅石曼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