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節目(之八)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9-23 9:08:11



科學精神是否需要寬容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科學精神指的是什麼?科學精神是否需要寬容?
  【特邀嘉賓:劉兵】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幾乎從來就沒有過一致認可的答案。也許反過來説,講什麼不是科學精神更容易一些。比如説,不寬容就不是一種科學精神。
  【中國吉祥0】科學家的個人情感,愛好興趣屬於科學精神嗎?
  【漫遊世界】當一個科學家真正建立起對科學的信仰,那麼他的個人情感和興趣愛好中應當都能體現出他的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
  【特邀嘉賓:劉華傑】關於“科學精神”,有許多種表述,有的人喜歡把一大堆“好的”、“正面的”用詞都拿來,安在科學頭上,於是科學精神相當於所有好東西。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如:客觀、誠實、公正、無私利、奉獻、理性、講邏輯、實證、正確、進步、發展、創新、寬容、虛心、埋頭苦幹、不含圖名利、刻苦、自強,等等。我覺得,這不是一種做學問的辦法。科學精神體現的是科學活動過程中的某種共有的氣質。也有人講它就相當於科學規範,如默頓(Robert Merton)的四規範。我個人有一個簡明的概括,不求全,但求實質內容。我認為科學精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A)講實證,即講求經驗證實,或者叫可檢驗性。近現代科學經驗科學,説的就是這一點。其他知識體系(如宗教、藝術、文學)不十分強調這一點,但科學非常強調這一點。(B)講道理,即講邏輯,追求體系的內在一致性(相容性),努力通過發展理論而化解矛盾。這一個方面代表著人們對知識之統一性的嚮往。通過這兩條,可以上可以把科學活動與其他活動區分開來,據此也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所言,是否講究科學精神。
  【中國吉祥0】理解!宗教,藝術,文學可自由,個性,虛幻,(文學還可以誇張,含蓄),科學則不能!
  【特邀嘉賓:劉華傑】我認為這兩點是科學精神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這兩點是無法再約簡的,即不能把它們歸結為僅僅一條。我的觀點是,不要把科學精神過分泛化、擴大化,不要把它簡單地等同“正確的精神”。如果在定義中就無形中把“好的精神”“正確的精神”規定為“科學精神”,那麼再號召人們研究、學習科學精神,就相當於轉了一圈,沒有什麼進展。我認為要“有限度地”界定科學精神的內涵,可以針對歷史狀況和現實的需要,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強調科學精神的某一個或者某些方面。
  在當前情況下,還要特別注意三點:(A)有的人高喊科學精神,卻做著背離科學精神的事情。一個人究竟有沒有科學精神,要看他的行動,而不是他一直在吆喝什麼。(B)科學精神不是充分的。這當然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什麼精神是充分的。但是在一種強科學主義的觀念中,科學精神是充分且必要的。對於必要性,在相當程度上人們可以接受,但對於充分性,不敢茍同。(C)科學精神不是科學活動所特有的,人類的其他活動也一定程度上講究科學精神,有時可能不叫這個名字。比如中國文化中的考據學派,就頗有科學精神。許多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甚至普通百姓也很講科學精神(我就見識過一些樸素的農民非常講科學精神),甚至有時比許多科學家更講究科學精神。這沒什麼奇怪的。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我們見識太多科學工作者,許多情況下並不堅持科學精神。要強調的是“許多情況下”,不是“永遠”和“總是”。人是理性與非理性共聚一體的動物,人有時講理和時不講理,有時講科學精神有時不講科學精神,有時多講一點有小少講一點。有的科學工作者在某一段時間內非常講科學精神,在另外一段時間裏很不講究科學精神。這些都要具體分析。
  最後,科學精神是否需要寬容?這個問題也不可一概而論。在我的最簡集中不包括寬容一項,因為我覺得“寬容”可以從那兩者中推導出來。但科學活動確實要講寬容的,因為科學活動是可錯的。科學不是因為其正確而被稱為科學,而是因為它是可錯的才被冠以科學之名。這是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的觀點。這個觀點有相當的合理性。科學之所以是科學,是因為它是可錯的,可修正的,不完備的,可進步的。科學活動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進行的,數據、資料對於假説的提出永遠是不充分的,科學因而具有高度創新的特徵,同時也不可避免是可錯的。去年SARS流行其間,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搞不清楚SARS的致命機理,科學家並沒有閒著,大家都利用不充分的資料、數據構造著自己的猜想、假説。洪濤院士根據他掌握的材料,加上多年的經驗,他認為SARS是衣原體。不幸的是後來人們發現這是錯誤的。
  於是有人議論:洪濤如何如何不講科學精神云云,還有其他難聽的話。我看過一些報導,我認為這對洪濤院士極不公正,這是馬後炮,是一種“輝格”史觀。我相信洪濤是一位誠實的而勤奮的科學家,他也是講科學精神的,只是他運氣較差,他猜錯了而別人猜對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即使猜對的人,當時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們當時掌握的數據對於得出結論也是不充分的,在科學哲學上這叫underdetermination,即“亞決定性”。科學哲學家蒯因對此有專門的分析。科學的魅力就在於,科學家總是在不確定性中進行有創造性的決策,而不是簡單地做歸納。
  【特邀嘉賓:劉兵】科學精神應該是一種相對來説集體具備的東西,過於個人化的情感、氣質等恐怕還不大等同於普遍的科學精神吧。即使説,像好奇心、執著的探索等等,那其實也是指大多數科學家都應具有的特徵。

  【漫遊世界】科學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是民族振興的希望,是國家富強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的搖籃,科普節目則是科學發展沃土,請清華劉兵教授、北大劉華傑教授談談我們如何做這片科普沃土上的園丁,去培養一棵棵科學的參天聖樹?
  【特邀嘉賓:劉兵】首先當然要有一種獻身精神,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其次,體制的保證也是重要的,也就是説,獎勵系統能夠對從事科普的人予以支持,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夠使科普成為一個理想有效的工作。

  【高粱49】最近楊振寧講,我國近代科學有兩種基本思維方法:歸納法種推演法,而我國的《易經》沒有推演法,因而影響了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形成。兩位老師對這問題怎麼看?
  【特邀嘉賓:劉華傑】實際情況沒這麼簡單,其他人物甚至提出過相反的説法。關於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這要看如何定義科學,中國古代確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西方數理科學,但是中國古代有豐富的農學,植物學,醫藥學等,正是這些知識支撐了中華民族文明長期沒有中斷,它們至今仍有重要的價值。
  【特邀嘉賓:劉兵】將中國近代科學的思維方法只歸結為歸納法和演繹法,這樣的説法恐怕有些過於簡化了,即使《易經》沒有推演法(其實對此也還可以有些商榷),也並不能用它來做近代科學沒有産生於中國的全部原因。這個問題的提出,首先是認為近代沒有産生在中國是一件反常的事,其實世界上有那麼多國家,都沒産生近代科學。統計地講,沒有産生近代科學倒是一件正常的事,關鍵是在有的地方産生了近代科學以後,我們應該怎麼樣面對這樣一種特殊的知識。我們知道近代科學的重要意義,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國去發展它,如果只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為什麼我們過去沒有過”上,是不是表現出了某種自卑的心理呢?
  【高粱49】非常同意兩位老師的觀點。我也是對楊物理學家的觀點認為過於簡單才來請教的。
  【火腿-老法師】兩位劉老師講的非常好!我們是不應該自卑,我們應該興旺中國,我相信中國的科技一定能夠興旺發達!


責編:張青葉

 共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