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節目(之八)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9-23 9:08:11



科學普及和科技傳播的區別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科普和科技傳播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特邀嘉賓:劉兵】我個人認為,科技傳播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它除了包括科普之外,也還包括在科學家共同體中的專業交流等多種內容,但現在有人將科學傳播等同於科普,其實另有一層意思,是想將新型的科普與傳統的科普區分開來,對此我可以理解,但我更傾向於在這種場合下使用科學文化傳播的説法。
  【特邀嘉賓:劉華傑】從大的方面講,兩者是一回事,不同人喜歡不同的叫法,我們傾向於叫“科學傳播”,中間不專門談技術,並非技術不重要,而是技術有另一套體系。當然,我們用的科學傳播概念中,也可以涉及大量技術問題。説到差別,兩者的確有很大差別。或者這麼看,可把“科普”分成三個階段:(A)傳統科普;(B)公眾理解科學(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C)科學傳播。在這樣一種劃分中,我們不贊同傳統科普的理念,也不完全贊同“公眾理解科學”的理念,我們取的是最後一種。
  “傳統科普”是什麼樣?我們當然也可以給出自己的描述,但別人以為不足為據,所以就不談我們的觀點了。我認為大家可以讀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樊洪業研究員發表在《科學時報》上的一篇短文《解讀“傳統科普”》(見《科學時報》2004年1月9日)。細節在這就不專門講了,有興趣的人可以讀樊先生的文章,我認為樊先生講得十分中肯。他非常了解近現代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奠基、發表過程,他最有資格評論“科普”的是非。這種科普我們做了半個多世紀,現在仍然佔主流。這種科普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功績必須充分肯定。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它有著很強的計劃經濟的痕跡,在科學觀上有著很強的“科學主義”味道。我不想在這專門討論什麼是科學主義,我只想説它是一個貶義詞,這在學術界基本上有定論,具體指什麼,有大量論著在討論。我們不得不遺憾地説,這種科普確實過時了,雖然它曾經輝煌過。總體上看,它屬於已經過去的那個時代。當我們做出這樣一個基本判斷,許多人可能不理解,甚至非常氣憤,這可想象得到。但我們要説明的是,當説它過時的時候,並不意味著其中沒有合理的部分,更不意味著對過去的否定,相反我們認為它很適應于過去那個時代,而且到了現在其中仍然有些東西可以改造後加以利用。我們從未説那樣一整套東西一無是處,怎麼會呢。我們是現實主義者,從實際出發,正視歷史,決不會全盤否定過去。
  三者中“公眾理解科學”與“科學傳播”觀念比較近,許多人不加區分。我給出過一種區分,詳見《論科普的三種不同立場》(見《科學時報》2004年2月6日),也可以見《論科普的立場和科學傳播的信條》(見《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第8期)。前一篇短文同時受到歡迎和批判。歡迎者認為該文把三個階段的劃分講清楚了,把我們努力的方向説明白了。批判者認為我曲解了傳統科普,還説了一堆不著邊際的“打棍子”的話,考慮到他們是我們的長輩,並且以前確實做過許多有益的科普工作,一笑了之了。“公眾理解科學”本義是“讓公眾理解科學”,為什麼呢?一方面科學日益變得重要(對國家、對個體均如此),另一方面公眾越來越不了解科學。這個聲音首先出自“科學共同體”,即出自科學界。科學界最先感受到了科普、科學傳播的重要性。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發表劃時代的報告《公眾理解科學》,標起著這種意義上科普的全面展開。公眾理解科學中有三個關鍵詞:“公眾”、“理解”和“科學”。皇家學會的報告中都有界定。這種科普觀念,相對於“傳統科普”的觀念,有明顯的進步,但它遠未在中國實施起來。甚至這個重要報告從未正式翻譯出版過(最近我們的一個學生上我的一門課,作為作業之一已將它全部譯出,即將正式出版)。
  公眾理解科學的視角仍然有盲區和不足,主要是因為兩點:(1)它有明顯的科學家立場,讓公眾理解科學的動機是,讓選民支持科學發展。(2)它仍然主要局限于“認知”層面理解科普過程,一定程度上考慮了民主問題。我們充分考慮了這些,提出了用科學傳播代替科普的方案。“科學傳播”一詞很早就有了,但含義不同。我們主要在傳播學、科學哲學、科學史和科學社會學的這4門基礎學科之上構造“科學傳播”的現代理念。國外的後“公眾理解科學”基本上對應于我們所講的“科學傳播”,如其中用“與境模型”和“民主模型”代替“欠缺模型”。英文版的《公眾理解科學》雜誌十多年的演變過程也證明了這一點。從1985年的《公眾理解科學》報告(皇家學會發佈)到2000年的《科學與社會》報告(英國上院通過)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時空多線矢主人】重視發展科學,就還應該不斷匯集、總結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所以,“科普”工作,還應充分重視廣大人民群眾對科學的發言權。
  【特邀嘉賓:劉華傑】你前面的觀點我是同意的。群眾應當主動參與到科普活動當中,可以提出自己的具體要求。據我所知科普法早就頒布實施了,只是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綠色小精靈*】科普工作發展前景如何?
  【特邀嘉賓:劉華傑】科普的前景,事在人為,我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我們國家政府非常重視這件事情,老百姓也比較有積極性,中國人歷來也重視教育。現在關鍵的問題是要培養科普專業人才,有所規劃,爭取在科學傳播工作中向發達國家學習,提高層次。

  【精靈U】科普除了要讓人們懂得什麼是科學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人們懂得如何追求科學,如何創造科學?
  【火腿-老法師】在最求科學當中不斷提高自己、不斷進取!
  【特邀嘉賓:劉兵】對於一般公眾來説,追求科學和創造科學也許並不是最重要的目標,相反,理解科學、把科學的精神和方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關注科學和公眾生活的密切聯絡,這也許倒是科普更重要的意義。我們做科普,並不是要讓所有的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讓人們在一個科學的時代中更理想、更幸福地生活。

  【高粱49】談到科學普及,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自然科學知識的普及。最近中央臺播出的專家談清朝歷代皇帝的節目,大談清朝皇帝對中華民族對國家的貢獻,又是怎樣偉大、英明,過頌之辭令人難以接受。這是否也是一種不講科學的態度?是否有悖于電視傳媒傳播正確科學知識、科學觀的原則?
  【白沙海浪】歷史科學?求證精神?
  【南江村】以後談到古人我們就應責罵他們為什麼不講科學?
  【特邀嘉賓:劉兵】我覺得這本來就不是科普節目啊,你不能要求不是科普節目的內容也都與科普一致。當然,講中國皇帝如何,也有觀念合適與否的問題,不過那是另一回事了。

  【時空多線矢主人】近年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議案建議制定科學技術普及法,經過長期而充分的調研,目前科普法的初稿已經完成,並將提請人大審議。現在CCTV開闢專欄討論有關問題,都充分反映出黨和政府對科普的高度重視。
  【白沙海浪】不是已經完成初稿,是《科普法》已經頒布兩年了。老兄:)
  【clare66】請問你們認為《科普法》的頒布有什麼重要意義嗎?
  【特邀嘉賓:劉華傑】至少它表明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比較重視科普,但以為靠一部《科普法》就能解決問題是極不現實的。《科普法》的輿論價值大於實際價值,《科普法》相當多的條文是不可操作的,需要進一步完善。據説,目前只有中國有《科普法》,但是並非只有中國才關心科普。


責編:張青葉

 共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