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普工作者及公眾的科學素養對科普發展至關重要
【牧言再生】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科普節目,也只是作出一些膚淺的解釋,並不是真正的在科學的深入解釋,這仍是節目製作者的本身對科學的理解不夠還是聯絡不對口造成的呢?如何讓我們的科普工作者既懂文學,又懂科學,並且還熟知平常生活的細節,更能把這一切都完美地結合起來呢?
【特邀嘉賓:彭友東】【牧言再生】網友提了一個我們也很頭疼的問題,而且不光是在電視科普節目中,在其他的科普作品中,如圖書、音像作品、宣傳挂圖等等,也都存在膚淺或者藝術性不高的問題。這個問題直接涉及到的是我們的科普作品的創作隊伍,包括電視節目的製作隊伍,也包括其他科普作品的創作隊伍。我個人認為,目前我們在媒體科普宣傳方面面臨一個矛盾,科技工作者不懂得傳播,而媒體工作者對科技的了解往往也很有限,如何實現這兩個方面的結合,在我們國家確實很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科技工作者要認識到自己在科普中的責任,目前這方面我們還存在一些問題,往往做科普在同行中被認為是“小兒科”,而不是像一些發達國家越是大科學家,越重視科普,越重視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介紹給公眾。所以這種觀念必須改變,我認為,以後在科研經費投入中,應該確定對科普的投入比重,對科研團體和科技工作者要提出參與科普的要求。其次,媒體工作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同科技工作者多溝通,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科普節目做得深度得當,吸引觀眾。
【牧言再生】科學和普及就像是蛇和兔子,怎麼能讓蛇長出兔毛長耳朵,又讓兔子生出蛇皮來,也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呀:)))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在美國,科學家的科普責任感更加強烈,各種基金中都有資助科普項目的內容。在美國大學教授的年度考核時,教授是否參與公眾科普活動是一個重要的評估因素。美國大學的基礎課要由本校最有名的學者講授。請專家談談,我們的科學家群體是否應該承擔科學普及的首要責任。
【特邀嘉賓:翟立原】我們的科學家群體有義務向公眾進行科學普及,這是毫無疑義的。關鍵是要有具體的政策、法規來保障實施。例如,在香港中文大學我曾與一些理工科的教授做過交流,這些教授基本上是從美國名牌大學獲得博士後,回港執教的,他們告訴我,他們大多參加了香港科普協會,利用業餘時間辦了一份面向中學生的科普小報,重點介紹各自學科的發展,普及相關的知識、方法,這樣,每年都會有一些看過上述科普小報的中學生報考相關的理工科專業,這才能夠保證上述專業能夠獲得教育統籌局下撥的教育經費。生化專業教授曹宏威博士告訴我,如果他們不對中學生進行上述科普,就可能導致報考相關理工科專業學生數量的減少,而學生數量的減少就會導致教育統籌局經費的減少或是停撥。正是這種機制,使得香港中文大學的理工科教授們都自覺地參與對中學生的科普工作。從內地來看,我們尚缺少這樣的機制,因此,參與科普的大學教授和研究人員相對較少。另外,要想參與科普,要求科學家群體除具有自然科學知識背景外,還應具有社會科學的背景,以及良好的文學藝術修養。一些僅僅具有自然科學知識背景的科學家,有的儘管是院士,但其寫出的科普文章晦澀難懂,很難為公眾所接受。因此,從長遠看,對學習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加強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牧言再生】我發現中國的科學普及就像是躲在深山修煉的法師,等一齣山,我們卻都不認識他了。
【火腿-老法師】説得太幽默了!
【小新#1】你説得太對了。在生活中,科普總是離我們那麼遙遠。事實證明,科普離人們越遠,迷信也就離人們越近。
【特邀嘉賓:彭友東】【小新#1】網友,你的高論很精彩——“科普離人們越遠,迷信也就離人們越近”,我要記住你這句話。
【特邀嘉賓:彭友東】我也想問各位網友一個問題,先説一點背景,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的批復,中國科協會同13個中央部委團體正在研究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我們的設計這個計劃有四個部分構成,一個是由中央政府發佈一個綱要,二是制定一個公民科學素質的基準,三是制定若干針對不同人群的、分階段實施的具體行動計劃,四是建立一個監測與促進的體系。我的問題是,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基準現在正組織一批專家在研究制定,我們的目標是對公民應具備的科學素質做較為準確的描述,以指導整個行動計劃的實施。我想請教各位網友,公民的科學素質究竟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希望大家發表意見。
【無羈的心緒】科學的人文觀和豐富的科學知識。
【金達欣】聽説這個計劃是中央書記處建議的。不過我覺得,該抓這件事了。我們的科普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太大了。
【火腿-老法師】彭老師:我得看法是應該使公民們得到更多的學習科普知識,應該從基層領導抓起,讓他們都知道科普對生産的重要性。對公民的素質,最基本的七不規範都應該知道。
【牧言再生】興趣決定一切,如果提不起全民愛科學的興趣,再多的努力只怕也只如曇花之一現,只要我們努力把大家對於科學的興趣提起來了,那麼所有的內容就都有可能包括進去。
【白沙 海浪】先説我個人感覺,我的科學知識是非常匱乏的,在告別高中之後,就沒再接觸過新的科學知識,我覺得我國對成人的科普工作尤其不重視。
【金達欣】至少應有一些硬指標吧,如人均科普經費,學歷,城市的科普場館的硬體建設等等。
【金達欣】是不是指的2049計劃?
【特邀嘉賓:彭友東】因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考慮到提高人的素質週期長、見效慢,所以,把最終目標指向204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週年。提出通過四十到五十年的努力,使我國成年公民都能夠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所以,也簡稱“2049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