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節目的發展方向
【Arthur2004】科普節目發展方向在哪?中國的科普節目是否需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不過,中國的科普節目方向究竟怎樣?是自己的一貫形式,還是創新?
【特邀嘉賓:彭友東】網友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要談科普節目得必須首先考慮科普的目的是什麼,我覺得科學技術普及的目的是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而提高一個民族的科學素質,所以必須要考慮這個民族的自身的特點,或者是結合我們國家的國情,所以我覺得中國科普節目的發展需要借鑒西方一些先進的東西,比如説內容、方式、手段等等,但是,最終還是需要符合我們國家的國情,所以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來製作和播出我們的科普節目,比如説我們國家人群間的差異非常大,有農民、城市居民,有成年人有青少年人,還有東中西部地區的差異,所以我們的科普節目在發展上也必須要考慮到這些問題,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創新來解決。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對於傳統的科學知識普及而言,網絡是一種新的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手段。互聯網的特點不僅克服了傳統科普手段單一的缺點,還能夠在更廣的範圍、更長的時間開展 系列而專業的介紹,請問嘉賓,你們對運用網絡進行科普如何看待的?
【特邀嘉賓:彭友東】運用網絡進行科普是未來科普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網絡科普具有廣闊性,它能向公眾提供任何學科,任何領域的科普。網絡科普還具有靈活性,它可能體現科普的個性化,能夠滿足每一個個體對科普的不同需求。要推廣網絡科普就要使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掌握運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學習的技能,或者説要進行計算機和網絡的科普。近兩年,我們也關注到,也開始重視網絡科普。比如説去年非典之後,我們通過網絡進行過一個“我最深惡痛絕的生活陋習評點”活動,社會反響還比較熱烈。今年,我們準備同中國互聯網協會一起組建一個“網絡科普聯盟”,把科普網站和一些網站的科普欄目的力量聯合起來,讓我們為他們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通過這種方式,為促進網絡科普發展做一些積極的工作。
【s秋水伊人s】兩位嘉賓好,目前國內的科普處於非常落後的地位,解決這個問題的瓶頸在哪?
【特邀嘉賓:翟立原】目前國內的科普處於非常落後的地位,這種提法我是不太同意的。因為落後是相對的,要看和誰比較而言。就現狀而言,我國大城市的科普應該説比發達國家要落後,這種落後主要表現在社區科普上。但是從科普宣傳或是科技場館進行的科普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並不大,特別是在一些科普活動的組織上,我們國家政府所投入的人力、財力是很多發達國家所辦不到的。我們國家科普最落後的地方是在農村,對農民進行的與其生存相關的科普基本上是空白,與其發展相關的科普也僅局限于縣城附近,與其思想道德素質相關的科普也不容樂觀。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農村科普的投入一定要加大力度。另外,對廣大農民進行轉變觀念的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總之,要改變上述狀況,農村的經濟發展是重要的基礎。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兩位嘉賓,你們在國外訪問或交流期間,他們的媒體對科普節目是如何報道的?我們有什麼經驗可以吸收和借鑒?
【特邀嘉賓:翟立原】從一些發達國家來看,由於構建了全社會的科普體系,科普節目的製作也就必然得到了整個體系的支撐。如從科普視聽片的製作來看,不僅電視臺組織攝製組製作,學校、企業、社會團體、政府相關部門也都製作,呈多元化的渠道,這些科普視聽片中的優秀之作,最終都可以在電視臺的科普節目欄目中播出。例如,法國的原子能機構製作了許多優秀的科普視聽片,這些視聽片一方面通過該機構的電子屏幕等播放,另外也提供給電視臺,豐富了電視臺的科普欄目的片源。加拿大的一些中學,也經常自己攝製學校學生的科普活動,除本校使用外,也提供給電視臺科普節目使用。另外,英國的一家石油公司也曾製作過名為“科學經過太平洋”的科普視聽片,除提供給中小學校使用外,也提供給電視臺科普欄目播放。此外,國外還有一些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團體和企業,也出資委託電視臺拍攝相關的科普節目並播放,這些做法都為電視臺科普節目的多元化提供了條件。
【teeky】老師好!我是上海的一名博士生,從去年開始關注兒童科普系列的現狀,發現國內科普水平比較低。結合幾個兒童科普基地的意見,我聯合機器人所的幾個博士共同開發一些互動的類似于機器人的東西,在上海科技周上反應良好。我想,今後科普是否把互動、參與作為一個發展方向?謝謝!
【特邀嘉賓:翟立原】互動、參與一直是現代國外科普的一個基本的模式,從學校的科技課程直至社區、科技場館的科普展示和活動,都強調公眾的參與,以及傳播者與受眾的互動。歐洲、北美等一些發達國家在校內外的科學技術普及中提出了這樣的口號:“I hear…and I forget(我聽了…我會忘記),I see…and I remember(我看見了…我會記住),I do…and I understand(我做過…我會理解)”。的確,僅僅聽一位科技專業人員的單純講授,人們可能會忘記;如果觀看一些直觀、生動的科技展覽、演示實驗或科普影視片,人們則會記住;而如果直接去動手做一項科技小實驗,去從事一項與科技相關的調查,或是參與和科學家的對話、討論,則人們自然會達到理解。所以,公眾理解科學意味著公眾只有在參與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科學,而這種“參與”的提出,恰恰是科普形式的變革,實質也是教育模式的轉變。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進入21世紀,科技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大,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科學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人科學素養的高低至關重要,它已經影響到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活質量,同時也不斷影響和改變公眾的價值觀。請問兩位嘉賓,如何通過政府、教育機構、媒體等多方面的努力提升科普的地位,改善科普的現狀?
【金達欣】政府抓科普主要由科委來實施,具體工作又是科協來做。比較忙的就是各級科協普及部了。科普工作不能只讓少數人忙,要全社會關心,支持。
【特邀嘉賓:彭友東】要改善科普的現狀,首先要清楚我們國家的科普現狀。雖然近些年來,政府和社會對科普越來越重視,並且頒布了《科普法》,但是我們國家的科普現狀仍令人堪憂。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都很大,這可以從我們開展的五次公眾科學素養調查中清晰的看到;二是對科普的重視程度還很不夠,在投入、人才培養、和科普內容建設上都不能滿足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需求;三是社會上存在的一些迷信、偽科學乃至邪教的現象,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們的科普現狀。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政府、社會和公民個人共同努力。具體而言,我覺得要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問題,最重要的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要解決認識問題,要使全社會真正的從思想上,也從實際上更加重視科普工作,並且要制定長遠規劃,要著眼未來,長抓不懈;二是要加大科普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強科普內容的建設,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必須儘快付諸行動;三是要加大科普隊伍建設的力度,既要培養一支專業的科普隊伍,也要大力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媒體工作者加入到科普志願者的隊伍當中來,來共同推進科普事業的發展。